无极5注册-无极5测速官网

无极五【Q21149162】平台
无极五测速

无极5注册_前2个月甘肃外贸实现“开门红” 进出口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今年前2个月,甘肃省外贸进出口总值86.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同)增长57.8%,增速排名全国第9位。其中出口总值14亿元,增长22%,增速排名全国第23位;进口总值72.3亿元,增长67.3%,增速排名全国第5位。3月18日,兰州海关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前2个月全省外贸情况进行了通报。   前2个月,甘肃省对哈萨克斯坦进出口19.8亿元,增长1.4倍;对俄罗斯进出口8.1亿元,增长2.5倍;对蒙古进出口5.5亿元,增长41.2%;对欧盟进出口5.2亿元,增长19%;对东盟进出口4.3亿元,增长8.8%。同期,甘肃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42.3亿元,增长1.1倍,占甘肃省外贸总值的49%,比去年同期增加12.4个百分点。   前2个月,甘肃省一般贸易进出口61.2亿元,增长80.3%,占甘肃省外贸总值的70.9 %,比去年同期提升8.7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20.2亿元,增长2.4%,占甘肃省外贸总值的23.4%,比去年同期减少13.2个百分点。   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倍增。前2个月,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进出口6亿元,增长5.6倍。机电产品、劳动密集性产品出口实现高速增长。前2个月,甘肃省机电产品出口8.3亿元,增长42.5%。金属矿及矿砂、机电产品、镍钴新材料进口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前2个月,甘肃省金属矿及矿砂进口45.1亿元,增长67.6%。机电产品进口6.1亿元,增长39.9%。机械设备进口1.5亿元,增长0.8%。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蒋凌

无极五测速

无极五平台注册登录_甘肃简牍博物馆 见证“片”语言万事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王冰雅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王雯静   在纸张面世之前,中国人利用竹简与木牍作为书写载体。一枚枚简牍,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不同的故事:有边塞狼烟四起,有驿使马蹄疾驰,有家书堪抵万金……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文字载体,竹木简牍记载了两千多年前古人的书信往来、政治外交、商贸军事以及书法艺术。甘肃简牍既是我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也是古丝绸之路开拓兴盛的实物佐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甘肃省是简牍大省,截至2020年年底共有8万多枚简牍出土,其中又以汉简为最,总量有7万多枚,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0%以上。除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等有少量收藏外,这些汉简大多收藏在甘肃简牍博物馆。     为何甘肃会出土如此数量巨大的汉简   “一方面,西北地区的汉简出土量大与当地气候有关,这里处于戈壁地带,干燥的环境有利于汉简的保存,人烟稀少也使这些珍宝免遭破坏;另一方面,西北地区是秦皇汉武建立过文治武功的地方,又是丝绸之路和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一个世纪以来发现的大量汉代简牍真实而生动地记载了这一历史的全貌,是研究西北史、秦汉以及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谈及为何甘肃会出土如此数量巨大的汉简时,甘肃简牍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张德芳如是说。   甘肃简牍博物馆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省级简牍博物馆,承担着甘肃省出土简牍的收藏保管、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等工作,现收藏有各类文物50129件(组),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共31935件(组)。所藏文物以简牍为主,有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及魏晋简牍等共计39465枚,与简牍相伴出土的纸张、纺织品、木器、漆器、铁器、骨器、陶土器等文物有10664件。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表示:“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简牍文献是古丝绸之路上你来我往、万千故事的日常书写,也是研究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第一手资料。”   《永光五年康居王使者自言献驼直不如实册》 资料图片   譬如,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康居王使者册》,7简组成,编绳尚在。根据张德芳译文,全文293字,记录的是康居王使者和苏薤王使者及贵人前来献贡,在酒泉评价贡物时发生了纠纷,朝廷责令敦煌郡和效谷县调查上报。“此事发生在公元前39年7月到9月汉元帝时期。虽然反映的是康居使者入境时发生的一桩矛盾和纠纷,但它折射的是两国之间正常的外交关系,不仅是我们研究汉朝与康居交往历史的重要资料,亦是今天的中亚各国尤其是哈萨克斯坦研究本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朱建军说。     简牍见证古丝绸之路的你来我往   甘肃出土的7万多枚汉简,无一不与当年的丝绸之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是研究丝绸之路的原始文献,也是丝绸之路的全景式画卷。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有一枚简,记载了龟兹王和夫人途径敦煌悬泉置时的住宿情况。木简文字残缺不全,但是基本内容清楚,共有三栏文字,每栏两行,主要讲述了龟兹王和夫人路过悬泉置时的接待规格、居室摆设及相关仪式。根据译文,龟兹王夫妇在悬泉置得到了汉朝政府的高规格接待:在大门口安排有两名官吏做门迎。悬泉置为龟兹王夫妻专门准备了相应的坐卧生活用品;在堂上放置有一八尺卧床,床上有青黑色帷。其他的四张卧床皆张帷;除此以外,在传舍门内供人坐用的床亦张帷,专供贵人使用。   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肖从礼说:“龟兹王夫人弟史是解忧公主的长女,是汉朝血脉,尽其所能为其提供最好的接待,也不失汉地对王和夫人的一种隆重礼遇。”除此之外,敦煌马圈湾汉简和悬泉汉简中还有若干关于龟兹来汉的记载,这些汉简的发掘,对于研究两汉时期龟兹与汉朝关系提供了佐证。   “甘肃简牍记载的内容,清晰反映了汉代中原王朝对西域三十六国的有效管控,以及汉帝国与三十六国交流往来的历史渊源,可以说,简牍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繁荣和兴盛。”朱建军认为,甘肃简牍忠实地反映了古丝绸之路上中亚、西亚等地区古老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补史、证史和纠史作用。   如1973年出土于甘肃金塔境内汉代肩水金关遗址的《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为研究汉人的饮食构成、接待规格、劳边制度以及册书编联形式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里程简》证明了汉代从长安到天山廊道的路网,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根据。     简牍传递古今相通的动人情感   如今,电子通信已经逐渐取代了车马邮件,信息的交流反馈不必再经历漫长的等待,然而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年代,书信是无数戍边将士的情感寄托。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塞要防,这里出土了数万枚简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私人书信,反映了汉代河西屯戍吏卒的生活状况、日常起居、衣食住行、情感世界、人际交往及社会风气。这些承载边塞将士思念、希冀的书信,穿越千年,透过一枚枚珍贵的木简,传递着古今相通的情感和人性。   “病,野远为吏,死生恐不相见……”这是一封出自肩水金关的书信,写信人在信中说自己远离家乡到边塞为吏,与家中的兄弟一别数年;边塞苦寒,这一病恐怕今生无缘相见了。“死生恐不相见”足见写信人的悲切之情,尽管相隔千年,也令人为之动容,虽寥寥数语,但情真意切。   而比起自己生病,更无力的是家人生病,自己却远在边塞。“弟幼弱不胜,远乞骸骨,归养父病。”这封乞归信道尽忠孝难两全的无奈与苦闷。因为家中父亲生病了,弟弟又太幼弱,不能担负起照顾赡养的责任,故恳请上级部门能够准许其归家。那位戍边者的请求得到批准了吗?他是否如愿归家照顾父亲和幼弟,如今已不得而知,但是透过简牍依然可以感受到汉代边塞将士戍防的艰辛不易。   类似的私人书信在甘肃简牍博物馆还有很多,其中有为借裤子思忖再三,最终落笔而成的求助信;有因家中双亲生病却不能回家探望,只能遥寄情思的思乡信;有庆贺朋友升职的祝贺信……虽然书写者早已隐匿于历史的长河中,但掩埋在黄沙之下的简牍却复原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动人的历史。     让简牍走出“深闺”走向大众   自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敦煌掘得第一批简牍以来,甘肃简牍的发掘研究已有100多年历史,然而真正见过、了解简牍的公众却为数不多。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甘肃省博物馆就成立了汉简整理研究室,1986年被分拨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汉简研究室。2007年,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成立,作为省考古研究所的内设机构,先后开展了大量的简牍整理研究工作。2012年12月甘肃简牍博物馆成立,主要负责甘肃省出土简牍的收藏保管、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工作。甘肃简牍博物馆自成立之后,一段时期内馆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文物暂存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库房中,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受到局限。   为改变这种“有馆无舍”的现状,让藏在“深闺”的甘肃简牍真正走向大众。近年来,甘肃简牍博物馆将简牍整理释读与数字化手段相结合,加强文物保护研究,深入挖掘简牍文化内涵,采用红外线扫描、高清拍照和释文同时推出的方式,将馆藏简牍向学界公布。甘肃简牍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也于2019年9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主体封顶,建设正在有序施工中。   截至目前,甘肃简牍博物馆已基本完成馆藏简牍文物中1679件国家一级文物的高清影像采集工作。此外,除了《悬泉汉简》正在陆续推出分卷外,其他历次出土收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的简牍已全部整理出版并公布。此外还开展了“简”述中国系列活动,举办“读简班”、学术会议、遗址考察、学术讲座等,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甘肃简牍,弘扬简牍文化。

无极五测速

无极五平台首页_【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松绑” 帮群众“解绊”

  平凉市区政务服务中心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兰天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每日甘肃网记者兰天 杨红丽   阳春三月,走进平凉市区政务服务中心,信息发布、智能引导、排队叫号、语音广播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在各类服务窗口前排队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   “以前办不动产证要跑好几个单位。现在好了,有了平政通APP和甘肃政务服务网,在家操作手机就能办理,真是省时又省心。”前来领取不动产证的平凉市民王建国高兴地说。   正在办理住房贷款的平凉市民杨磊也有同感,“政务大厅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很好,碰到不懂的地方,工作人员都会耐心解答,感觉心里很踏实。”   平凉市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日渐提升,源自于平凉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将过去的“最多跑一次”提档升级为“一次也不跑”。   “我们已建成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同步推进市、区单位政务服务事项多网融合、全程网办,实现多种事项‘全流程’网上通办。”平凉市公管办政务服务管理科副科长闫文宇介绍。   平凉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一路走深走实,放眼全省亦是如此。   市民在平凉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兰天 摄   目前,省、市两级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形成政务服务网、手机客户端APP、微信小程序三位一体的“一网、一端、一微”网上政务服务综合体系,全面入驻教育、医疗、住房、社保、民政等高频政务服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供人脸识别、指纹识别便捷登录,实施“好差评”制度,开展电子证照应用,开通投诉、建议等功能,优化服务和搜索功能,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便捷、更舒适。   甘肃省各级各部门都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好经验好做法。   2020年,甘肃省“放管服”改革硕果累累,重点领域改革任务有效落实,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效能持续增强,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呈现十大亮点。令人自豪的是,甘肃省“不来即享”做法被国务院办公厅列为“2020年全国‘放管服’改革十条典型案例”。   如今,全省已建成省涉企优惠政策精准推送和“不来即享”系统,建立涵盖43个部门的涉企“政策库”、覆盖所有正常运行企业的“企业库”,通过将政策精准推送至符合条件的企业,企业在线提交申请、系统自动受理后即可享受优惠政策。   据统计,在甘肃适用的428项税收优惠政策全部实现“不来即享”。2020年1—11月,全省新设市场主体数量超过25万户,同比增长8.68%。   甘州区文体广电旅游局持续优化窗口服务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杨红丽 摄   “以前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需要自己及时关注各类政策的发布,去政务大厅办理业务,经常缺这少那,免不了跑趟趟。”张掖市某小微企业会计李杰对“不来即享”连连称赞。在他看来,“现在是政府主动上门介绍政策,很多业务实现网上办理,真是方便极了。”   改革无止境,发展正当时。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又专门印发《甘肃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质提标年工作方案》《关于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关于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持续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等多个文件,旨在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激发市场活力,改善发展环境……   进一步健全完善“不来即享”政策体系、巩固扩大“不来即享”改革成果,甘肃省正在让政务服务更暖心、更便捷,让惠企利民政策措施更精准、更有力。

无极五测速

无极5网站_甘肃部署2021年防汛抗旱重点工作

  原标题:甘肃部署2021年防汛抗旱重点工作   中国甘肃网3月21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记者从省应急管理厅获悉,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日前发出通知,部署2021年防汛抗旱重点工作,要求各级防指和成员单位着力推进防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全面落实防汛抗旱各项措施。   通知要求,建立健全防汛责任体系,汛前分级落实并公示区域和重点工程防汛责任人,确保责任和措施落地到位,特别要突出山洪灾害防御基层责任,全面落实包抓责任制,强化转移预警避险末梢责任体系。强化防指统筹协调,及时会商研判,全面部署监督,从部署检查、跟踪落实等方面全方位履行职责。   对责任措施疏漏、山洪转移避险、城镇市区外洪内涝风险等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要深入排查整治消除风险隐患。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应对,完善气象、水利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落实水库、淤地坝、尾矿库等蓄水拦挡工程巡查值守措施,排查下游安全风险,保障大坝及下游防洪安全。   对“水高城低”险段和城市低洼区域等易灾易涝部位,疏通行洪断面和沟渠管网,维护排涝设施,落实监测预警措施。加强涉水生产经营防洪安全管理,突出采砂作业、道路桥涵、涉水建设、旅游等重点领域和设施,落实行业防洪安全责任措施。持续推进防汛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多渠道充实储备防汛物资,积极与驻地消防救援、森林消防、部队和社会救援对接抢险任务,协调粮食与物资储备部门完善调运机制,做好防汛抗洪各项准备工作。

无极五测速

无极平台网站_围绕打造国家级种业基地目标 “十四五”甘肃省将改造提升65万亩制种基地

  原标题:围绕打造国家级种业基地目标   “十四五”我省将改造提升65万亩制种基地   中国甘肃网3月21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记者近日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将立足现有制种产业优势,抢抓国家把甘肃列为全国三大种业基地的机遇,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新品种选育培育,围绕打造国家级种业基地目标,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先建设一批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的玉米、马铃薯、瓜果花卉、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现代种业产业园。我省将在“十四五”期间改造提升玉米制种基地30万亩、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20万亩、绿色标准化瓜菜花卉制种基地15万亩,推进种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实现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我省将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第三次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摸清全省种质资源现状,系统谋划开展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保种和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保存库和创新利用中心建设,加大畜禽种质资源保种场等种业基础性公益性投入力度,加快种畜禽场、种公畜站建设,提升畜禽良种推广保障能力。   同时,我省将加快构建种业自主创新体系,探索建立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创新机制,搭建人才、技术、资金、激励保障平台,开展玉米、马铃薯、瓜菜、中药材、苹果、花卉等农产品新品种培育。加快“河西肉牛”“平凉红牛”“高质高产肉羊”等牛羊新品种(品系)选育,培育具有我省地方特色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牛羊新品种、新品系。创新开发利用机制,鼓励育繁推一体化企业逐步成为种质创新利用的主体,完善并强化财政对重大的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品种研发和开展推广后支持政策。

无极五测速

无极五开户_3月20日甘肃新增3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原标题:3月20日甘肃新增3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现将3月19日20时至3月20日22时甘肃省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公布如下:   本地疫情:   截至3月20日22时,我省已连续349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连续357天无疑似病例,连续331天无无症状感染者。   境外输入疫情:   1月23日俄罗斯-兰州CA910航班265名人员入境中,已解除集中隔离263人,尚有2人在集中隔离观察。   3月20日俄罗斯-兰州CA910航班118名入境人员中,3人核酸检测阳性,已转运至省级定点医院,经临床检查和省级专家组会诊后确定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余115人转运至集中隔离点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上述所有入境人员均在闭环管理中。   今日3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信息:   病例96,男, 52岁。3月20日入境核酸检测阳性,体温正常,略感乏力、咽干,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经省级专家组会诊后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轻型。目前在省级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病例97,男,33岁。3月20日入境核酸检测阳性,体温正常,略感乏力,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经省级专家组会诊后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轻型。目前在省级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病例98,男,42岁。3月20日入境核酸检测阳性,体温正常,自感鼻塞、咽痛2天,胸部CT提示左肺上叶舌段炎性改变。经省级专家组会诊后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普通型。目前在省级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截至3月20日22时,甘肃累计报告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8例,累计治愈出院95例,目前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