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请更新您的浏览器! 省委人大工作会议今天(9月16日)在兰州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在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更加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制度保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尹弘指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深刻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显著优势和主要特征,深刻认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立场、重大理念和基本观点,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总体部署、重点任务和主要工作,准确把握面临的形势,切实增强制度自信和行动自觉。 尹弘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民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遵从人民意愿,保证人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利。把人民群众的真实诉求同重大决策有效衔接起来,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积极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真正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落实到为民服务、为民解难的每一项工作中。 尹弘强调,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切实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推动重大事项决定制度化常态化,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更好发挥作用,全面提升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不断开创全省人大工作新局面。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人大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全面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广泛凝聚支持保障人大工作的强大合力。 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主持会议,省委副书记王嘉毅出席。 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出席会议。 会上,省人大法制委、省法院、定西市委、临夏州人大常委会、康县人民政府作交流发言。 会议以视频形式开到县一级。 甘肃台报道 甘肃广电总台全媒体记者:后寿青 董子宁
无极5登录_【甘快看·大河奔腾看甘肃】黄河首曲:人与河和谐共生(一)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请更新您的浏览器! 人,逐水而居;城,依河而建。在每个人对于故乡的记忆中,都有一条让人充满眷恋的河流。甘肃境内有内陆河、黄河、长江三大流域9 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 亿立方米的河流78 条。大江大河,启中华生命肇始,育华夏文明绵延,接力守候岁月兴荣。这些河流孕育了中华文明,也滋养了沿线人民。为此,本台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大河奔腾看甘肃》,生动展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省积极建设大美甘肃、绿色甘肃、发展甘肃、开放甘肃、活力甘肃的崭新面貌。首站,我们将前往黄河首曲——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他嘱托沿黄各省份,“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怎样才算“幸福河”?又要如何“造福人民”?在玛曲,人与河围绕生态修复、产业培育、文化传承这三篇文章,正在谱写着一曲新时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交响曲。 甘肃是黄河流经的第三个省份。黄河从青海久治倾泻而下,进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转向青海,再进入甘肃临夏,穿兰州、过白银,浩浩荡荡奔腾913公里。玛曲县是黄河源头区和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有”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玛曲”之说,玛曲在维系黄河水源涵养、补给乃至整个流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担起黄河上游责任,做实上游文章。制定印发《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2011年起,通过草原生态补奖等措施,玛曲累计核减超载牲畜110余万个羊单位,2019年达到草畜平衡。落实草原生态补奖的天然草原面积达1288万亩。十年来,治理沙化草地25万多亩,沙化草地面积下降了30%以上。最新数据显示,黄河干流流经玛曲的433公里内的径流量,增加了108亿立方米,水源补给量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 要“绿”,也要“富”,2019年玛曲县整县脱贫。如今的玛曲,草原风光壮美,人民安居乐业。 2015年,甘南州开启了一场久久为功、擦亮底色的“环境革命”。从打造“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的“五无甘南”,到创建“十有家园”,为推动黄河流域实现“绿”“富”共赢,甘南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积极探索。 克勤村的扎西华交,上大学时非常感兴趣市场营销。2019年毕业后,他回乡创业,在家门口的欧拉镇乡村振兴产业园里,建成了自己的手工纺织品加工车间。产品的原材料,来自于玛曲当地的阿万仓牦牛和欧拉羊。 依托当地政府免费提供的产业园车间,扎西华交请了8位附近的牧民来车间务工,每人1500元的底薪,再根据计件增加工资,让大家特别是妇女在家门口,就有了一份收入。他的车间运转了近三年,销量还不错,产品销往云南等地。扎西华交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两个姐姐已经出嫁,大哥负责照料家中牧场,全家人都非常支持他创业。 扎西华交的爸爸叫才布旦,今年60岁。以前才布旦一家需要逐水草而居,如今搬进定居点后,他就将草场交给大儿子去打理,自己和老伴负责照料孙辈。 黄河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曾经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上中游地区和下游滩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绿”“富”共赢,都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政府和群众在意的幸福点!明天,请跟随我们前往草原深处的牧场,看看那里“禁牧休牧轮牧、以草定畜”后,草原的变化、效率的变化,一同倾听黄河首曲之滨,人与河流间的故事! 甘肃台报道。 甘肃广电总台全媒体记者:杨德灵 杨海芸 王涛 张景翔 甘南台
无极5网站_【甘快看】东西问丨陈天竺:《读者》何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请更新您的浏览器! 中新社兰州9月16日电 题:《读者》何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 ——专访读者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陈天竺 作者 闫姣 创刊于中国西北的《读者》杂志,博采中外文化之长,累计发行量超21亿册,读者遍布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亚洲第一期刊”。该杂志在吸取海外文化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髓,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讲述,成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40多年来,《读者》何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新时期又如何转型线上谋全球“粉丝”,让“真善美”遍布更多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读者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陈天竺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创刊于中国西北的《读者》,如何打开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 陈天竺:《读者》(原名《读者文摘》)创刊于1981年,为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率先介绍西方优秀文化和先进科学知识,并选择讲述深刻、生动的经典故事、名人逸事等。这在当时对人们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十分有益,因此很快引起广大读者兴趣。特别是杂志的“漫画与幽默”,轻松有趣,不同国家、年龄、文化层次的人,看一眼都能从中得到快乐。 编辑部通过读者来信了解到,杂志最开始让读者记住、印象深刻的,很多都是外国作品,如《蠢人的天堂》《一碗清汤荞麦面》。这些文章大多是摘选的,如今编辑还和很多海外作者保持着良好联系和沟通交流。 因杂志名与美国的《读者文摘》相同,双方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版权之争,这也增强了中国人的版权意识。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也算东西方文化的一种碰撞。 读者出版集团工作人员在直播间介绍《读者文摘》历史。近年来,该集团探路“线上时代”。李亚龙 摄 中新社记者:《读者》如何让海外读者看到“真善美”,又如何成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促进更多东西方文化交流? 陈天竺:《读者》以弘扬人性中的真善美为切入点,以精选和分享好故事为呈现方式。好故事如同“世界语”,具有穿透人性的力量,而人性没有国界,最能直击人心,最容易让海内外读者产生共鸣。 20世纪80年代后期,杂志顺应时代,适时增加了弘扬中华文明和爱国主义的内容,精选编发了大量中外优秀作品,刊登更多国内文章。这一点从杂志不同时期的宣传语中也可以看出,从最初的“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演变为如今的“在这里,感受中华风度”,突显文化自信。 杂志的基本文化立场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兼容并蓄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现在,《读者》更加注重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如讲述古今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及其对中华民族文明建设带来的影响。 创刊至今的41年间,杂志共出刊760多期,刊发海内外各类文章近5万篇。这些真善美主题的故事,陪伴了几代读者成长,或抚慰心灵,或涵养情志,或启迪思想,参与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建,被海内外读者接受和喜爱。 工作人员挑选《读者》往期合订本。李亚龙 摄 中新社记者:《读者》为何有如此庞大的读者、作者群,它如何发展为“亚洲第一期刊”? 陈天竺:《读者》本身内容可读性强,吸引了广大读者,《读者》(台湾版)至今仍是唯一一本在中国台湾公开发行的大陆刊物。加之与杂志有深厚感情的优秀读者和海外作者,长期不遗余力地推介,让它遍布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发行量超过21亿册,创下了“亚洲第一期刊”的成绩。 比如,加拿大·中国城市友好协会会长魏本忠就是《读者》杂志的忠实读者。多年来,他与读者出版集团合作,在他的校园里建了600个“读者书房”和“读者阅读角”。这样的人在海外有很多。 再如,旅美作家刘荒田,是《读者》的签约作家,他在《读者》上发表过50多篇文章,在多个场合推荐这本杂志。《读者》发行突破20亿册时,他寄语:“有诗,有远方;有世故,有人情;有海角天涯中国人渴盼的文化乡愁;这就是《读者》拥有庞大国外读者群的原因。” 读者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陈天竺(右)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李亚龙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联系海内外文化、情感的桥梁和纽带,《读者》如何转型线上谋全球“粉丝”,让书香飘至更多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陈天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读者》杂志。大量海外读者反馈,《读者》作为他们年轻时的一种回忆,希望能持续看到它。打造《读者》(海外版)的初衷,是想让海外华侨华人通过中文,看到他们曾经熟悉的生活,了解中国的发展。《读者》(海外版)是两期《读者》精华内容的整合,加入了更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 然而,真正走向海外的是杂志的主刊。很多人会提到,在国外看到过《读者》。新加坡一些学校将杂志作为学习汉语的范本,部分外籍人士将它作为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启蒙读本。很多留学生出国时都会选择《读者》,作为他们在异国他乡寄托思乡之情的物件。今后不久,“读者小站·欧洲旗舰店”将在西班牙马德里落成,会进一步促进《读者》的传播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 兰州城市规划展览馆《读者》休闲视听驿站吸引民众体验。杨艳敏 摄 这几年,《读者》杂志在内容建设方面不断强化媒体融合发展,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新媒体矩阵已基本建成,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拥有上千万粉丝,特色直播活动吸引了数百万人次参加,《读者》读书会等系列活动受到越来越多海外民众的青睐。 多年来,《读者》自觉做文明交流互鉴的使者,积极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注重讲好中国故事,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完) 受访者简介: 陈天竺,毕业于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现任读者出版集团读者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编审,深耕出版领域16载,曾任《读者》杂志执行主编,从事编辑出版、品牌运营、产品策划、国际传播领域工作。作为杂志社资深编辑,她深度参与《读者》的成长,熟稔它的“前世今生”。
无极五平台_【甘快看·大河奔腾看甘肃】洮水百转出狄道 陇中“解渴”圆梦时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请更新您的浏览器!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萍 王嫣然 王昱钧 2021年9月28日,是一个值得甘肃600多万群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甘肃陇中群众渴盼了半个多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工程全线贯通; 洮河的奔涌向前,让全省总人口1/4多的百姓喝上了洮河水,从根本上解决了甘肃省中部水资源匮乏问题。 洮河,自青海省西倾山东麓发源,一路向东奔流,经甘肃省境内甘南州,过岷县急转向西北,出九甸峡与海颠峡后,穿临洮盆地,于永靖县注入刘家峡水库。 千百年来,浩浩汤汤的洮河水让这里的群众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他们跟着洮河奔流不息的脚步,从贫瘠走向兴盛,从苦甲天下走向美满、富足和快乐…… 在洮惠渠沿线,大片农田焕发生机。 一方田 因水而生机盎然 临洮,古称狄道,是“陇西李氏”祖籍地。都说“千里洮河富临洮”,洮河,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引以为傲。同样还有一条渠道,在临洮百姓心中有着和洮河一样重要的位置,那就是洮惠渠——这是一条造福百姓的幸福渠、惠民渠。 1938年修建的洮惠渠是临洮县滋润面积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以自流为主的灌溉渠道,还是很多沿渠人民直接的生活用水来源。 这条渠道呈南北走向与洮河平行,全长78.47公里,流经临洮县玉井、龙门、新添、太石、中铺等8个乡镇,受益65个行政村,有效灌溉面积达15.03万亩。 在临洮百姓心中,洮惠渠有着和洮河一样重要的位置。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洮惠渠历经1952年、1972两次大型改扩建,今年63岁的杨有义正是洮惠渠第二次扩建的经历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那时候,我们是全县男女老少齐上阵,只为了将洮惠渠扩建到家门口。”杨有义是新添镇崖湾村党支部书记,1972年,洮惠渠扩建到村子里,从此解决了崖湾村农业用水问题。洮惠渠没有扩建完成之前的缺水生活他记忆犹新。“以前村里都是旱地,群众靠天吃饭,地里面基本长不出庄稼。” 洮惠渠扩建后,渠通了,地绿了,呈现在杨有义眼前的不再是“守着洮河没水吃”的窘迫景象。一眼望去,皆是绿油油的蔬菜地、金灿灿的玉米地以及群众越来越有奔头的日子。 在大棚里,村民正在采摘成熟的茄子。 “我们临洮人对水的渴望源自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2015年起,洮惠渠开始第三次改建,杨有义再次见证了洮惠渠的蜕变,“这一次的改建,直接惠及到了洮惠渠中下游地区。” 太石镇三益村地处洮惠渠灌区下游地区。近年来,由于洮惠渠灌区上中游地区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导致下游太石、中铺两镇的1.5万亩耕地无法适时灌溉,群众灌溉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夏天没有草,山上光秃秃的。”太石镇三益村党支部书记龚志荣说,艰苦的自然条件、薄弱的发展基础让这里的人看不到希望,陆续离开村子另谋出路。为解决这一问题,2015到2017年,临洮县实施了洮惠渠下游安家咀补水工程,新建引水暗渠21米、护岸48米,安装输水管道3.6千米,从根本上解决了洮惠渠中下游群众灌溉用水难题。 太石镇三益村,点点绿色和直通山上的道路让原本苍黄的山体呈现出勃勃生机。 “水来了、山绿了,外面的人陆续回来了。”洮河水引上来了,龚志荣也有了带领村民将荒山野岭的三益村变为美丽村庄的信心。说干就干,他带领全村村民将三益村及相邻站沟村的1.29万亩弃耕地和荒山进行了流转,并规划为经济林果区、生态修复区、光伏农业区、采摘农业区、民俗体验区五大板块。截至目前,三益村全力发展“体验农家屋、品尝农家菜、采摘新鲜果、选购农产品”的乡村旅游产业,实施“美丽乡村”示范项目2个,种植葡萄、大枣、大樱桃、杏子2000亩,种植油松、云杉、山楂、核桃5万株,绿化荒山2000亩,群众增收渠道持续拓宽。 洮惠渠让三益村上千亩果树有了灌溉之水。 9月,正是收获的季节,三益村瓜果飘香,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站在三益村南山上遥望北山,满山头成片的蔬菜大棚和养殖基地,点点绿色和直通山上的道路让原本苍黄的山体呈现出勃勃生机。脚下的南山,也发生着美丽蝶变,梁峁被推平,深沟被填平,一棵科果树挂满沉甸甸的果实,村民正在忙着采摘、售卖。 奔涌的洮河水,通过洮惠渠不断流入希望的田野,浇灌着收获的喜悦。“山还是那座山,但家园已经成为老百姓梦中的家园。”龚志荣说。 一座城 因水而生动灵秀 “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洮河,两岸是风景如画的湿地公园……”迎着初秋的暖阳,走进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展示馆内,一面展示墙刻画着孩子们眼中的洮河湿地公园。南屏镇三甲小学六年级学生王雪燕作文里这样写道,“在饭后,我和爸爸妈妈走进湿地公园,悦耳的鸟鸣回荡在山谷中,连绵的山峰倒映在水面上,处处生机盎然。” 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如画。 然而,几年前这里并非今天般秀美。临洮县洮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赵辉介绍,2016年以来,临洮县全面实施了湿地公园的各项保护、恢复工作,逐步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和河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将洮河全河段划定为禁采区,持续开展洮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 经过6年多的试点建设,洮河湿地从砂场林立到草肥水美、鱼跃鸟飞,从昔日的“烂河滩”变成了现在的“生态园”。 在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一对情侣正在合影留念。 碧水清波之美,除了自然馈赠还有临洮县多年来不断创新保护方法,不断引进百度算据、算法、算力,在洮河干支流和水库、水电站、淤地坝等重点部位、敏感水域安装智能监控244处,全方位关注洮河流域保护治理情况。 “今年启动了临洮县智慧水利建设工程,巡河无人机能进行自动巡检、自主充电、自动化处理数据,为我们第一时间处置河沟道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技术依据,推动了河道管护以‘人巡’为主向‘技巡’为主的重大转变。”临洮县水务局局长李建宏说,大力创建美丽幸福河湖,就是要把洮河流域打造成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线、生命线、生活线”。 一项项扎实的举措,一次次有力的整改,让洮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也让“家乡的两岸更美了”成为越来越多临洮县群众的口头禅。 在临洮县城西洮河上的中天桥,花木兰带着舞蹈队队员在这边跳起了广场舞。 清晨七点半,初秋的天气有点微凉,位于临洮县城西洮河上的中天桥已经人来人往。走在大桥上,一泻千里的洮河水流淌不息,城区坐落在洮河两侧,河面波光粼粼。桥下小广场上,中天桥舞蹈队队长花木兰已带着队员在这边跳起了广场舞。 花木兰今年46岁,2021年随儿子从新添镇搬到了县城,闲逛中发现了人气打卡地:洮河小广场。 河边绿树成荫,花卉鲜艳明亮,空气新鲜……眼前的景象让花木兰有点激动,当即萌生了组建舞蹈队的想法。 随即,她开始动员身边的朋友加入舞蹈队,积极拓展健身小团队。每天早晨七点半,花木兰都会带着30人的舞蹈团队准时在河边跳广场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花木兰和她的舞蹈队而言,现在绿意盎然的洮河两岸,不仅是防风护堤的绿色生态屏障,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百万人因水而安居乐业 曾几何时,甘肃中部一直流传着“苦瘠甲天下”“水比油贵”的说法。 洮河,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大支流,水量充沛,水清见底,却与陇中相隔千山万壑。为将洮河清流引入陇中,甘肃省历经数次探索。 盛夏时节,引洮一期工程受益区渭源境内绿意盎然。(省水利厅供图) 引洮供水工程是甘肃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引水渠线最长、覆盖范围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对于从根本上解决甘肃中部水资源短缺问题,支撑陇中、陇东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2006年11月,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在洮河奔流的九甸峡正式开工。 随着时间长河逆流而上,一些时间节点总是无法让人忘怀。 ——2013年6月,引洮总干渠1号至6号隧洞实现通水,渭源、临洮15万群众告别了干旱缺水的历史,提前受益; ——2014年10月7日,引洮工程的咽喉工程7号隧洞终于贯通;经过数千名建设者8年的艰苦鏖战,引洮总干渠18座隧洞全线贯通; ——2014年12月28日,备受关注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开始通水试运行,清澈的洮河水,从九甸峡水库开闸,穿越西秦岭和黄土高原,经过数百余公里的总干渠和干渠,一路欢歌,波涛激荡,流进陇原人民的心田,滋润干旱已久的黄土地; ——2021年9月28日,这项造福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的民生工程全线建成,干支渠总长1069.83公里。 引洮工程让山区百姓用上了甘甜的洮河水。 至此,引洮工程全线贯通,受益区扩大到5市13县区600多万群众,使我省总人口1/4多的百姓喝上了洮河水,从根本上解决了我省中部水资源匮乏问题。 “洮河水不仅让我们有了吃的水,还有了种地的水,我们靠天吃水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年50岁的胡建斌是定西市渭源县上湾镇常坪村村民,他见证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历史。“以前我们都要起早贪黑去几公里外挑水吃,现在我们种了小麦、中药材、玫瑰,每年收入都在增长,生活越来越好了。” 在不懈的探索下,引洮工程不仅成为滋养一方百姓的“致富之水”,也成为哺育城市的“发展之水”。 天水,因“天河注水”而得名,却是一座资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城市。每年4月至7月是全市用水最紧张时段,不得不分区段限时供水,严重制约了这座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发展步伐。 2014年8月,依托引洮二期工程启动了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2019年9月全线建成通水,设计年供水量5548万立方米,极大改善了天水城区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紧张状况,为城市发展提供水源保障,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焕生机。 “这洮河水真甜!”2019年9月27日,是天水市秦州区畅和小区居民刘义贤难忘的一天。这一天,甘甜清冽的洮河水终于流进了天水市秦州区,并流进了千家万户。 甘肃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陇原大地山清水秀的画卷正在绘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洮河,穿山越岭,飞流而来,架起千里“水路”,成为惠泽陇中大地的希望之路。如今,在洮河水的灌溉下,陇中地区荒山穿绿衣,百姓展笑颜,这项造福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的民生工程正在惠泽陇原。 青山遮不住,洮河东流去。 下一步,洮河流域将继续统筹推进源头治理,进一步提升黄河上游重要支流的水源涵养能力,促进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同时与黄河其他支流上下游地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进区域高水平协同发展。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萍 王嫣然 王昱钧 2021年9月28日,是一个值得甘肃600多万群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甘肃陇中群众渴盼了半个多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工程全线贯通; 洮河的奔涌向前,让全省总人口1/4多的百姓喝上了洮河水,从根本上解决了甘肃省中部水资源匮乏问题。 洮河,自青海省西倾山东麓发源,一路向东奔流,经甘肃省境内甘南州,过岷县急转向西北,出九甸峡与海颠峡后,穿临洮盆地,于永靖县注入刘家峡水库。 千百年来,浩浩汤汤的洮河水让这里的群众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他们跟着洮河奔流不息的脚步,从贫瘠走向兴盛,从苦甲天下走向美满、富足和快乐…… 在洮惠渠沿线,大片农田焕发生机。 一方田 因水而生机盎然 临洮,古称狄道,是“陇西李氏”祖籍地。都说“千里洮河富临洮”,洮河,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引以为傲。同样还有一条渠道,在临洮百姓心中有着和洮河一样重要的位置,那就是洮惠渠——这是一条造福百姓的幸福渠、惠民渠。 1938年修建的洮惠渠是临洮县滋润面积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以自流为主的灌溉渠道,还是很多沿渠人民直接的生活用水来源。 这条渠道呈南北走向与洮河平行,全长78.47公里,流经临洮县玉井、龙门、新添、太石、中铺等8个乡镇,受益65个行政村,有效灌溉面积达15.03万亩。 在临洮百姓心中,洮惠渠有着和洮河一样重要的位置。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洮惠渠历经1952年、1972两次大型改扩建,今年63岁的杨有义正是洮惠渠第二次扩建的经历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那时候,我们是全县男女老少齐上阵,只为了将洮惠渠扩建到家门口。”杨有义是新添镇崖湾村党支部书记,1972年,洮惠渠扩建到村子里,从此解决了崖湾村农业用水问题。洮惠渠没有扩建完成之前的缺水生活他记忆犹新。“以前村里都是旱地,群众靠天吃饭,地里面基本长不出庄稼。” 洮惠渠扩建后,渠通了,地绿了,呈现在杨有义眼前的不再是“守着洮河没水吃”的窘迫景象。一眼望去,皆是绿油油的蔬菜地、金灿灿的玉米地以及群众越来越有奔头的日子。 在大棚里,村民正在采摘成熟的茄子。 “我们临洮人对水的渴望源自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2015年起,洮惠渠开始第三次改建,杨有义再次见证了洮惠渠的蜕变,“这一次的改建,直接惠及到了洮惠渠中下游地区。” 太石镇三益村地处洮惠渠灌区下游地区。近年来,由于洮惠渠灌区上中游地区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导致下游太石、中铺两镇的1.5万亩耕地无法适时灌溉,群众灌溉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夏天没有草,山上光秃秃的。”太石镇三益村党支部书记龚志荣说,艰苦的自然条件、薄弱的发展基础让这里的人看不到希望,陆续离开村子另谋出路。为解决这一问题,2015到2017年,临洮县实施了洮惠渠下游安家咀补水工程,新建引水暗渠21米、护岸48米,安装输水管道3.6千米,从根本上解决了洮惠渠中下游群众灌溉用水难题。 太石镇三益村,点点绿色和直通山上的道路让原本苍黄的山体呈现出勃勃生机。 “水来了、山绿了,外面的人陆续回来了。”洮河水引上来了,龚志荣也有了带领村民将荒山野岭的三益村变为美丽村庄的信心。说干就干,他带领全村村民将三益村及相邻站沟村的1.29万亩弃耕地和荒山进行了流转,并规划为经济林果区、生态修复区、光伏农业区、采摘农业区、民俗体验区五大板块。截至目前,三益村全力发展“体验农家屋、品尝农家菜、采摘新鲜果、选购农产品”的乡村旅游产业,实施“美丽乡村”示范项目2个,种植葡萄、大枣、大樱桃、杏子2000亩,种植油松、云杉、山楂、核桃5万株,绿化荒山2000亩,群众增收渠道持续拓宽。 洮惠渠让三益村上千亩果树有了灌溉之水。 9月,正是收获的季节,三益村瓜果飘香,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站在三益村南山上遥望北山,满山头成片的蔬菜大棚和养殖基地,点点绿色和直通山上的道路让原本苍黄的山体呈现出勃勃生机。脚下的南山,也发生着美丽蝶变,梁峁被推平,深沟被填平,一棵科果树挂满沉甸甸的果实,村民正在忙着采摘、售卖。 奔涌的洮河水,通过洮惠渠不断流入希望的田野,浇灌着收获的喜悦。“山还是那座山,但家园已经成为老百姓梦中的家园。”龚志荣说。 一座城 因水而生动灵秀 “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洮河,两岸是风景如画的湿地公园……”迎着初秋的暖阳,走进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展示馆内,一面展示墙刻画着孩子们眼中的洮河湿地公园。南屏镇三甲小学六年级学生王雪燕作文里这样写道,“在饭后,我和爸爸妈妈走进湿地公园,悦耳的鸟鸣回荡在山谷中,连绵的山峰倒映在水面上,处处生机盎然。” 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如画。 然而,几年前这里并非今天般秀美。临洮县洮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赵辉介绍,2016年以来,临洮县全面实施了湿地公园的各项保护、恢复工作,逐步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和河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将洮河全河段划定为禁采区,持续开展洮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 经过6年多的试点建设,洮河湿地从砂场林立到草肥水美、鱼跃鸟飞,从昔日的“烂河滩”变成了现在的“生态园”。 在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一对情侣正在合影留念。 碧水清波之美,除了自然馈赠还有临洮县多年来不断创新保护方法,不断引进百度算据、算法、算力,在洮河干支流和水库、水电站、淤地坝等重点部位、敏感水域安装智能监控244处,全方位关注洮河流域保护治理情况。 “今年启动了临洮县智慧水利建设工程,巡河无人机能进行自动巡检、自主充电、自动化处理数据,为我们第一时间处置河沟道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技术依据,推动了河道管护以‘人巡’为主向‘技巡’为主的重大转变。”临洮县水务局局长李建宏说,大力创建美丽幸福河湖,就是要把洮河流域打造成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线、生命线、生活线”。 一项项扎实的举措,一次次有力的整改,让洮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也让“家乡的两岸更美了”成为越来越多临洮县群众的口头禅。 在临洮县城西洮河上的中天桥,花木兰带着舞蹈队队员在这边跳起了广场舞。 清晨七点半,初秋的天气有点微凉,位于临洮县城西洮河上的中天桥已经人来人往。走在大桥上,一泻千里的洮河水流淌不息,城区坐落在洮河两侧,河面波光粼粼。桥下小广场上,中天桥舞蹈队队长花木兰已带着队员在这边跳起了广场舞。 花木兰今年46岁,2021年随儿子从新添镇搬到了县城,闲逛中发现了人气打卡地:洮河小广场。 河边绿树成荫,花卉鲜艳明亮,空气新鲜……眼前的景象让花木兰有点激动,当即萌生了组建舞蹈队的想法。 随即,她开始动员身边的朋友加入舞蹈队,积极拓展健身小团队。每天早晨七点半,花木兰都会带着30人的舞蹈团队准时在河边跳广场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花木兰和她的舞蹈队而言,现在绿意盎然的洮河两岸,不仅是防风护堤的绿色生态屏障,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百万人因水而安居乐业 曾几何时,甘肃中部一直流传着“苦瘠甲天下”“水比油贵”的说法。 洮河,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大支流,水量充沛,水清见底,却与陇中相隔千山万壑。为将洮河清流引入陇中,甘肃省历经数次探索。 盛夏时节,引洮一期工程受益区渭源境内绿意盎然。(省水利厅供图) 引洮供水工程是甘肃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引水渠线最长、覆盖范围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对于从根本上解决甘肃中部水资源短缺问题,支撑陇中、陇东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2006年11月,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在洮河奔流的九甸峡正式开工。 随着时间长河逆流而上,一些时间节点总是无法让人忘怀。 ——2013年6月,引洮总干渠1号至6号隧洞实现通水,渭源、临洮15万群众告别了干旱缺水的历史,提前受益; ——2014年10月7日,引洮工程的咽喉工程7号隧洞终于贯通;经过数千名建设者8年的艰苦鏖战,引洮总干渠18座隧洞全线贯通; ——2014年12月28日,备受关注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开始通水试运行,清澈的洮河水,从九甸峡水库开闸,穿越西秦岭和黄土高原,经过数百余公里的总干渠和干渠,一路欢歌,波涛激荡,流进陇原人民的心田,滋润干旱已久的黄土地;…
无极5首页_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在兰州开幕 尹弘宣布开幕 任振鹤致辞 王嘉毅出席
原标题: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在兰州开幕 尹弘宣布开幕 任振鹤致辞 王嘉毅出席 9月17日晚,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在兰州隆重举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盛学卿 中国甘肃网9月18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欣瑶 金鑫)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17日晚在兰州隆重举行。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宣布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刘国永致辞。省领导王嘉毅、程晓波、陈克恭、郭天康及李志勋出席。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朱天舒致欢迎辞,副省长张世珍主持。 兰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华灯璀璨、流光溢彩。20时整,开幕式正式开始。在《歌唱祖国》的悠扬旋律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仪仗队护卫下进入会场。随后,甘肃省运动会会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会旗以及裁判员、各参赛代表团依次入场。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伴随着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会歌,会场升起了甘肃省运动会会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会旗。 20时42分,尹弘宣布: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 任振鹤在致辞中代表省委、省政府向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他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要内容,加快打造西部体育强省。本届省运会是全省体育事业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向省内外展现一个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如意甘肃。希望通过本届省运会的举办,不断增强我省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入新阶段、踏上新征程,全省上下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把体育运动的激情转化为加快发展的豪情,努力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时代华章。 刘国永在致辞中说,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近年来,甘肃大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体育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希望甘肃以本届省运会为新起点,加快构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大力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等全面协调发展,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运动员保兴祖、教练员刘伟、裁判员乔德平分别代表全体参赛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宣誓。 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声光电手段,开幕式文艺演出《丝路新画卷 阔步新征程》精彩上演。整场演出分《华夏血脉 日月经天》《青山绿水 大美陇上》《厚积薄发 开创未来》三个篇章。 在引人瞩目的火炬传递和点燃环节,火炬在“全国三八红旗手”鲁毛才让、“第48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脱亚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牛文斗、“大国工匠”潘从明、国家级运动健将逯艳手中依次传递。最后,由国家二级运动员、兰州大学学生杨万熙点燃主火炬。 点火仪式后,神舟十四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三位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以视频形式送来祝福。他们说:“借省运会开幕之际,向甘肃人民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衷心感谢。让我们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和体育拼搏精神,踔厉奋发、努力前行、团结奋斗,努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祝福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祝福如意甘肃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