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请更新您的浏览器! 编者按: 甘肃地形宛如“玉如意”,从东到西延绵1600多公里,地貌多样,文化多彩,产业多元……甘肃到底是什么样子?甘肃独有少数民族青年应邀走进各地,推出《裕固族姑娘带你看甘肃》系列报道。第2期,由特邀主持人常静、常海玲带你看兰州。 兰州是全国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风情线更是不可错过的旅游地点,黄河楼、中山桥、黄河母亲雕塑、水车博览园、望河亭等众多景点,星罗棋布般分布在黄河两岸。 我们家在张掖市肃南县,以前来省城兰州的时候,黄河边不是这样的,这几年真是变化特别大。路上干净了,风景多了。 我们采访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陈国莉得知,黄河从兰州穿城152公里,沿线有主题公园、桥梁、索道、雕塑、码头……像是串串珍珠一样,缀落在南北滨河路两条绿色艺术长廊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废旧泵站改造的望河亭,是将老旧泵站的上半部分全部拆除改造,下半部分保持不动。这种破坏性最小的改造,在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城市留下了一段历史记忆。 兰州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副科长钟晓强告诉我们说,这里的黄河水环境质量已经达到二类水体标准。现在,黄河上经常有野鸭子等野生动物出现。 我们的印象里,以前到兰州黄河边,常常伴随着恶臭气味,没有太多好印象。那个时候,污水没有收集处理,有好多城市污水直接流到黄河。现在,通过治理以后,空气清新,黄河边有好多居民和游人休闲、锻炼身体。(完)
杏耀注册平台官网_【甘快看】兴水利 惠民生 促发展——水利惠民举措助力甘肃乡村振兴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屈雯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水利,是经济的命脉。水利兴,则农业兴。水利旺,则五谷丰。水利建设是稳定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水利工作。 甘肃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民生为上、治水为要,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让水资源更好服务发展、造福群众、润泽陇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坚实支撑和保障。 统筹水利惠民工程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为确保全面完成甘肃省“打通最后一公里”农村水利惠民工程建设任务,在全力提升供水保障水平、保障供水安全,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基础上,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甘肃省水利厅日前发布的“2022年为民实事‘打通最后一公里’农村水利惠民工程”进展情况显示,截至9月15日,199个项目全部开工复工,完成投资33.23亿元;完工109个,占应完工145个项目的75%。 2022年“打通最后一公里”农村水利惠民工程包括调蓄设施、灌区改造和农村供水3类共计199个项目,其中,水库25座,新改建淤地坝100座,6处大型和16处中型灌区改造,52处农村供水,年度完成投资35亿元。 其间,全省水利部门严格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10件为民实事方案的通知》确定的实施步骤,按季度、分类型有序实施,对年内建成完工项目督促加快进度,确保按时完工并做好验收等工作;对跨年度续建项目做好计划安排,加强调度,年内完成既定目标任务。与此同时,同步调度实施工程与省政府为民实事项目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 推进水库建设 筑牢百姓用水屏障 把水管好治好,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行动,水库的建设,既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也是有效解决一个地方农田灌溉用水和水利惠民的具体举措,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刘李河水库工程 刘李河水库工程位于泾川县玉都镇刘李河村,设计总库容335.7万立方米,设计年供水量288.9万立方米,其中生活供水量101.1万立方米,灌溉供水187.8万立方米。刘李河属洪河一级支流、泾河二级支流,多年平均径流量842万立方米。 据泾川县水务局副局长罗小龙介绍:“刘李河水库工程是精心论证实施的‘十四五’重大水利项目。投用后,可为推进全县乡村振兴、服务保障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水库建成后,将有效保障泾川县北部塬区6.04万人生活用水,至少提供1.2万亩农田灌溉用水。” 刘李河村曾是北部干旱山塬区有名的贫困村,群众大多住在山高坡陡的半山腰或残垣沟边,2018年,刘李河整村搬迁到了新建的玉都镇移民新村,住进了新楼房。搬迁群众中有部分就住在规划中的刘李河水库工程区,水库的建设,既有效开发利用了水资源,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群众居住条件。 据了解,刘李河水库工程为平凉市、泾川县重点水利项目,也是2022年省、市县为民办实事项目。刘李河水库工程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14.2平方公里,水库大坝长325米,设计为均质土坝和混凝土坝混合坝型,总投资2.69亿元,工程于2021年11月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11月竣工。 加强灌区改造项目 实现节水供水目标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记者从2022年4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2022年水利工程建设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了解到,2022年我国准备实施大约90处大型灌区、480多处中型灌区改造,完善灌溉水源工程、渠系工程和计量监测设施,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500余万亩,在加强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的同时,要积极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 农业灌溉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2021年以来,为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底线,甘肃省抢抓机遇,全面启动大中型灌区改造工程,引导农户开展节水灌溉,圆满完成灌溉任务。 古浪县裴家营镇设计施工总承包(EPC)第1标段支渠施工现场 在古浪县裴家营镇设计施工总承包(EPC)第1标段支渠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在修整衬砌渠道。“以前这个渠道淤积破损严重,我们村平时浇水困难,粮食产量也不太理想。这次渠道改好了以后,我们浇水就更加及时和方便了。”古浪县裴家营镇大沙沟村村主任潘明海看着即将改造完的渠道喜笑颜开。 古浪县裴家营镇,土地大多为沙化地,浇水不及时会造成作物减产严重,长期存在用水矛盾。通过项目实施,改善了灌溉效率,化解了群众用水矛盾,群众收入得到充分保障。 “十四五”期间,全国将124处大型灌区列为重大农业节水供水工程,甘肃省景电大型灌区正是该工程之一,同时也是全省“四抓一打通”重点水利工程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即通过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完成重大农业节水供水目标。 据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计划管理处处长张茂林介绍,2022年,景电大型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总投资1.5亿元,计划在2022年12月底前全部改造完成,2023年春灌投入运行。 景电大型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 景电大型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补齐项目区内水利基础设施短板,解决工程提输水“卡脖子”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可新增年节水能力 2101万立方米,可改善灌溉面积 82.47万亩,为灌区乡村振兴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乃至河西走廊战略大通道的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强的水资源支撑。 加快自来水厂建设 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接着水龙头流淌出来的清澈的洮河水,家住静宁县颐兴园小区的居民穆玉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个水比以前确实好得多了,以前用水壶烧有两三天水垢就满了,现在一周后都几乎没有水垢,喝起来口感也比以前软得多了,这个水确实不错!”穆玉琴告诉记者,以前安装净水器用水才安心,现在感觉用自来水泡茶和纯净水相比差不了多少,洗菜、做饭内心踏实了不少。 静宁县是缺水大县,用水长期依靠浅层地下水供给。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县城规模扩展,全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22年6月,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项目城区水源正式供水,满足城区17万多人的生产、生活用水,洮河水成为润泽静宁大地、造福静宁人民的“幸福之水”。 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项目 截至6月底,引洮二期静宁配套工程五个标段分别完成调蓄水池、净水厂、供水管线(网)、泵站、高位水池等90%以上总体施工。 “引洮供水二期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主体工程已经全线建成,现在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以及工程的验收工作。农村人饮工程预计在今年10月底前陆续投入使用。”甘肃水务静宁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新军介绍道。 饮水安全与供水保障,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农村供水发展和调蓄工程建设以及管网设施改造,是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坚持“节流”与“开源”两手齐抓的重要举措。 2022年,省水利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将群众最关心、与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农村供水和灌区农业灌溉项目纳入“打通最后一公里”农村水利惠民工程实施方案,旨在促进农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甘州区农村自来水厂建设项目 张掖市甘州区为抢抓水利“四抓一打通”政策机遇,以满足群众持久饮水安全需求为导向,完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为目标,投资7.31亿元,实施了甘州区农村自来水厂建设项目。 据了解,甘州区农村自来水厂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河东片供水工程投资3.36亿元,项目计划在甘州区城市备用水源地300米处修建净水厂,对黑河东岸龙渠乡等9个乡(镇)141个村193896人和集镇、农林场、养殖区及企业进行规模化集中供水,提供安全饮水保障。二期河西片区供水工程估算总投资3.95亿元,目前《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批复,计划于2022年10月份开工建设。 甘州区农村自来水厂建设项目 甘州区农村自来水厂建设项目总工程师丁辉说:“截至目前,已完成项目的总体投资的40%,今年10月进行设备安装调试,争取今年年底给全区农村供上饮用水。” 据悉,该项目建成后,可为全区15个乡镇、32.13万人提供生活用水,有效解决全区农村人饮工程小型水厂水源地污染安全隐患问题,彻底改变地下水资源超采趋势,加快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进一步扩大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范围。 【记者手记】 甘肃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工程型、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并存。甘肃要发展,首先要抓牢水的工作、解决水的问题、做好水的文章。 为进一步提升供水保障水平,保障供水安全,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甘肃制定《2022年为民实事“打通最后一公里”农村水利惠民工程建设工作方案》,从该方案中我们注意到,“打通最后一公里”也是打通了百姓群众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活饮水安全的“最后一公里”,农村水利惠民工程建设项目的开工复工,也将更好地完善甘肃省以供水、灌溉、防洪、发电、生态保护为主的水利工程体系,让“富民水”润泽陇原,让“惠民水”流进甘肃千家万户。
杏耀注册平台官网_【甘快看】甘肃: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请更新您的浏览器! 原标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甘肃: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新基建加快布局,一张现代化基础设施网有力支撑了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省东部地区南北向骨架公路——彭大高速去年7月的建成通车,有效解决了平凉地区高速公路“断头路”问题,使得“陇上旱码头”平凉的交通枢纽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这十年我省交通运输系统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省东进西出、南拓北展的公路主骨架基本建成,“内畅外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到2021年底,全省通车公路总里程比2012年底增加了2.54万公里,达到15.7万公里;通高速公路的县新增30个,累计达到71个。预计到2025年,全省高速及一级公路建成里程将突破8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 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过去十年,甘肃还重点实施了一大批铁路、民航基础设施项目。全省铁路运营里程增加2710公里,达到5590公里,高速铁路实现“零”的突破。宝兰高铁、兰渝铁路、敦格铁路等一批铁路项目建成通车;运营的民航机场数量达到9个,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跻身千万级枢纽型干线机场行列。 2017年,兰渝铁路建成通车,开辟了一条由西北到西南距离最短、最便捷的运输通道。兰渝铁路哈达铺火车站是宕昌县唯一的集客运和物流为一体的铁路运输中转站。兰渝铁路通车,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让各类优质农特产品走出了大山,也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聆听革命故事,感受革命情怀。 路畅了,吃水也更方便了。我省在2012年至2022年6月底,完成水利全口径投资145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引洮供水、民勤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工程等全面建成,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古浪黄花滩调蓄供水等工程开工建设。仅今年一季度,引洮供水就累计向受益区13个县(区)有效供水超2000万立方,有力保障各县区春耕春灌。 这十年,全省建成集中供水工程9034处、分散式供水工程22万处,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群众实现了吃上放心水的梦想。 这十年,我省各地抢抓高质量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城市建设,通过城市路网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新建改造、加大园林绿化力度。城市功能品质大幅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打牢了根基,更让群众受惠,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不断延展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同时,也必将为推动我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甘肃台报道 甘肃广电总台全媒体记者:侯筱昕 单良 孙治箭 周源 陇南台 天水台
杏耀注册平台官网_【甘快看】消费“主引擎”动力强劲(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数据来源:商务部 制图:蔡华伟 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太古里,不少时尚品牌在这里开设北京首店乃至亚洲首店,首店、首发、首秀接连上新,持续激发人们的消费热情。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区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集唐风市井体验、唐乐歌舞表演、文化社交休闲于一体,每天吸引万余名游客前来观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增强国内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建设更加活跃的国内市场,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为世界经济增长扩大空间。”“要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升级,模式不断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扎实有力、成效明显。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8.8%,消费“主引擎”动力强劲,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 消费动能持续释放 “快递送进村,实在是方便!”在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平洛镇中寨村的电商服务站,前来取快递的村民雍妮说,过去,家里置办生活用品,一般要去镇上赶集,或者搭车跑40多公里到县城买。如今,不管衣服、化妆品,还是冰箱、洗衣机,都能网上预订、家门口收货。 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2万美元,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这十年,我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促进消费,扩大国内需求,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持续激发消费发展新动能。 消费规模稳步扩大——这十年,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加明显。无论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是服务性消费规模,都实现明显增长。最终消费支出由2012年的27.5万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56.1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由51.1%提升到54.7%。 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这十年,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从模仿型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去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2012年下降了3.2个百分点;人均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为44.2%,比2013年提升4.5个百分点;新车销售量连续13年居全球首位,每千人汽车保有量214辆,比2012年增长1.4倍。 消费贡献不断提升——这十年,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多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去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4%,比2012年提升10个百分点。我国消费市场快速发展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大机遇。去年,我国消费品进口额达到了1.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1倍以上,占进口总额约10%。 市场供给不断创新 “既能洗涤又能烘干的洗衣机,对于潮湿的南方来说太实用了。”近日,湖南省长沙市某金融公司员工李佳到家电卖场选购了一款智能洗衣机。这款洗衣机不仅能通过手机应用进行洗衣操作,还具备衣物烘干功能,让消费者不再为雨季晾晒衣物发愁。“这种创新产品解决了老百姓的痛点,受欢迎在情理之中。”李佳说。 这十年,随着消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新型消费蓬勃发展,网络零售、跨境电商、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传统商业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线上线下消费加快融合,有效改善了人们的消费体验,也形成了消费新增长点。 新产品受到青睐——绿色、健康、智能,成为消费领域重要的关键词,相关产品的销售实现较快增长。去年,我国智能消费较快增长,5G手机出货量达到2.66亿部,同比增长63.5%,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6%;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2万辆,每卖出8辆新车就有1辆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784万辆,占全球一半左右。 新服务不断涌现——在浙江省杭州市一家购物中心,前来购物的市民李佳乐不用再把商品拎回家,而是可以选择快递服务送到家。如今,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更加注重适应消费需求新变化,增强商品、服务、业态等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发展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新场景,用更加优质的服务赢得消费者好评。 新模式层出不穷——“通过手机下单后,半个小时商品就送上门,真方便!”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街道居民李莉在手机应用下单购物后,很快就有外卖骑手把商品送上门。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9倍;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了24.5%,规模居世界第一。 城乡消费更加协调 这十年,我国一方面努力扩大城市消费,另一方面注重发展乡村消费,让城乡消费更加协调。随着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优质供给日益增加、居民消费不断升级,城乡市场的消费活力进一步被激发,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提升城市消费品质——加快便利店、早餐店、菜市场等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改造,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高质量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这些紧紧围绕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举措,让城市生活更有温度,有力带动城镇消费增长。我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由2012年的18万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38.2万亿元,年均增长8.7%。 补齐乡村消费短板——我国以扩大县域乡镇消费为抓手带动农村消费,加强县域乡镇商贸设施和到村物流站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商贸企业下沉渠道,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充分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我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由2012年的2.6万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5.9万亿元,年均增长9.8%。去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3.4%,比2012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 我国县域常住人口约7.4亿人,乡镇和村两级消费市场占全国总体消费市场的38%。今年,商务部同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组织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支持各地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扩大农村电子商务覆盖面。上半年,全国建设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69个、村级便民商店6.5万个。 依靠国内大市场,消费发展有底气。未来,随着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稳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一系列扩大消费的举措效果持续显现,居民消费将持续恢复、稳中提质,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无极五注册开户_【乡村奋进看陇原】平凉朱家涧:十年时间 从贫困村蝶变致富“明星村”
朱家涧移民新村。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杨 通讯员 李文文 初秋时节,走进平凉市泾川县王村镇朱家涧移民新村,宽敞洁净的公路通村入户,整齐敞亮的移民小区温馨舒适,规划整齐的日光温室鳞次栉比。田间地头中,菜农们正抢抓农时开展秋菜种植,脸上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笑容,处处呈现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画面。 昔日朱家涧村出行的土路。 然而,曾经的朱家涧村却是国务院挂牌督战的贫困村。 “山大沟深路不平,十年九旱地绝收”是该村贫困面貌的真实写照。全村125户375人分散住在10多个山头,最南边的塔山组和最北边的段家山组相距6.5公里,山高坡陡,只有羊肠小道。 “一亩菜,十亩田,辛辛苦苦整一年,到头手里没有钱。”说起过去,村民朱惠平唏嘘不已,“以前卖菜,要拉上架子车走上两个多小时的土路,村里的男娃娃娶媳妇比登天还难……” 自然环境恶劣、扶贫投入巨大、就地脱贫困难、返贫率高,是朱家涧村脱贫攻坚的“拦路虎”。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当地政府决定:搬迁! 曾经的朱家涧村自然环境较为恶劣。 易地扶贫搬迁是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摘穷帽、拔穷根,也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硬骨头”。 2019年经过县镇村三级持续攻坚,泾川县依托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王村镇街道西侧征用土地19.1亩,朱家涧全村125户群众全部搬迁,告别了土窑洞,住上了新楼房。同时,镇村两级积极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多方配套广场、花园、卫生室、道路、水电气等服务设施,舒适优美的环境开启了朱家涧村贫困群众的新生活。 特色产业发展让朱家涧人鼓起了“钱袋子”。 搬出来了,解决穷根还要稳得住、能致富。 县乡两级积极培育产业,天津市武清区把朱家涧村作为扶贫协作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托朱家涧村资源禀赋,先后建成日光温室13座,钢架拱棚235座,同时由兴涧养殖合作社牵头建成养殖场,部分群众通过肉牛养殖发展产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带动了群众增收。 “真想不到能住进新楼房,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今年71岁的朱家涧村移民搬迁户朱仁录感慨地说,“曾经让人愁断肠的出行、吃水、看病、上学等难事,全部迎刃而解。不仅居住环境改善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还能通过承包蔬菜大棚赚到钱,现在的生活幸福得很。” “依托东西部帮扶,我们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900多万元,建成设施蔬菜园区5处,建成2640平方米的育苗中心一处。有效解决了种植品种分散、产品销售困难、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等问题,户均增收2万到3万元。如今的朱家涧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明星村’。”王村镇镇长孟红刚介绍说。 2020年,朱家涧村实现整村脱贫,并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奋力推进乡村振兴…… 如今的朱家涧村,交通路网、水利电讯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全面夯实,人居环境也旧貌换新颜。 十年时间,朱家涧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致富“明星村”的蝶变。 迈步新起点,奋进新征程。朱家涧人正向着美好生活新图景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