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5注册-无极5测速官网

无极五【Q21149162】平台
无极五测速

无极5注册平台_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2023年1月19日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   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马廷礼副主任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会议充分肯定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2022年及过去五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关于2023年工作的建议,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各项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甘肃实践,着力提高立法质量,着力增强监督实效,着力发挥代表作用,着力推动实践创新,强化“四个机关”建设,全面提升新时代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积极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

无极五测速

无极五网址_征程万里风正劲 勇毅笃行向未来——热烈祝贺省两会胜利闭幕

  群策群力谋发展,同心同德谱新篇。在全省人民的热切关注中,在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共同努力下,甘肃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和政协甘肃省十三届一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在兰州胜利闭幕。我们对省两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省两会,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会议期间,各位代表和委员牢记神圣使命,依法履行职责,共商发展大计,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担当,展示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大会审议通过的各项报告、作出的决议决定、产生的选举结果,凝聚着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反映了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望,传递出强信心、聚人心、筑同心的强大力量,必将引导和激励全省上下振奋精神、砥砺奋斗,努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时代篇章。   过去五年,是甘肃战贫困、建小康,促发展、谋跨越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陇原儿女负重自强、顽强拼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省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巨大成就,呈现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生态治理大见成效、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风政风民风昂扬向上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去年,在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下,我省坚决有力防疫情、迎难而上稳经济、高效统筹保安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4.5%,增速居全国第3位,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呈现承压而上、逆势而进的积极态势。   未来五年,是甘肃蓄势发力、爬坡过坎、追赶进位的关键阶段。随着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和国内国际市场深刻变革,我省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功能定位空前凸显,资源禀赋、科教人才、工业基础、地理区位的组合优势加快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内生动力、环境氛围不断蓄积升温。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奋斗目标,加快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努力推动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基础设施支撑、人民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始终强化“改革、开放、创新、人才”主引擎,甘肃必将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起步之年,也是“十四五”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之年。推动全省经济向上向好,努力实现全年预期目标,必须聚力实体经济振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聚力恢复扩大消费,加速推动市场回暖;聚力科教人才支撑,塑造发展动能优势;聚力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投资关键作用;聚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聚力美丽甘肃建设,加快绿色转型步伐;聚力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聚力增进民生福祉,夯实共同富裕基础;聚力统筹发展安全,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全省上下要抓主抓重、统筹推进,突出做好“9个聚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好局、起好步。   人心齐,泰山移。在新征程上续写新的荣光,需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智往一处谋,齐心协力、接续奋斗。要把握方向、砥砺品格,永远保持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切实增强凝心铸魂的政治自觉,牢固树立对标对表的政治意识,持续强化贯彻执行的政治担当,在锻造政治能力上彰显新风貌;要锚定目标、矢志奋斗,牢牢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铆足干劲、把该办的事办好,增强冲劲、把能做的事做实,保持闯劲、把定下的事干成,在实现赶超进位上展示新作为;要心系人民、践行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常怀亲民之心,善谋惠民之策,多行为民之举,在增进群众福祉上体现新担当;要珍视团结、维护团结,更好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着力巩固和加强全省人民大团结、各族各界大团结、军政军民大团结,在凝聚干事合力上展现新气象。   使命如磐,笃行致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以实干唱响新时代的强音,以奋斗谱写新征程的华章,不断把甘肃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无极五测速

无极登录平台_【甘快看】征程万里风正劲 勇毅笃行向未来——热烈祝贺省两会胜利闭幕

  群策群力谋发展,同心同德谱新篇。在全省人民的热切关注中,在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共同努力下,甘肃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和政协甘肃省十三届一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在兰州胜利闭幕。我们对省两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省两会,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会议期间,各位代表和委员牢记神圣使命,依法履行职责,共商发展大计,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担当,展示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大会审议通过的各项报告、作出的决议决定、产生的选举结果,凝聚着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反映了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望,传递出强信心、聚人心、筑同心的强大力量,必将引导和激励全省上下振奋精神、砥砺奋斗,努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时代篇章。   过去五年,是甘肃战贫困、建小康,促发展、谋跨越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陇原儿女负重自强、顽强拼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省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巨大成就,呈现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生态治理大见成效、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风政风民风昂扬向上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去年,在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下,我省坚决有力防疫情、迎难而上稳经济、高效统筹保安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4.5%,增速居全国第3位,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呈现承压而上、逆势而进的积极态势。   未来五年,是甘肃蓄势发力、爬坡过坎、追赶进位的关键阶段。随着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和国内国际市场深刻变革,我省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功能定位空前凸显,资源禀赋、科教人才、工业基础、地理区位的组合优势加快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内生动力、环境氛围不断蓄积升温。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奋斗目标,加快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努力推动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基础设施支撑、人民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始终强化“改革、开放、创新、人才”主引擎,甘肃必将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起步之年,也是“十四五”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之年。推动全省经济向上向好,努力实现全年预期目标,必须聚力实体经济振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聚力恢复扩大消费,加速推动市场回暖;聚力科教人才支撑,塑造发展动能优势;聚力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投资关键作用;聚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聚力美丽甘肃建设,加快绿色转型步伐;聚力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聚力增进民生福祉,夯实共同富裕基础;聚力统筹发展安全,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全省上下要抓主抓重、统筹推进,突出做好“9个聚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好局、起好步。   人心齐,泰山移。在新征程上续写新的荣光,需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智往一处谋,齐心协力、接续奋斗。要把握方向、砥砺品格,永远保持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切实增强凝心铸魂的政治自觉,牢固树立对标对表的政治意识,持续强化贯彻执行的政治担当,在锻造政治能力上彰显新风貌;要锚定目标、矢志奋斗,牢牢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铆足干劲、把该办的事办好,增强冲劲、把能做的事做实,保持闯劲、把定下的事干成,在实现赶超进位上展示新作为;要心系人民、践行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常怀亲民之心,善谋惠民之策,多行为民之举,在增进群众福祉上体现新担当;要珍视团结、维护团结,更好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着力巩固和加强全省人民大团结、各族各界大团结、军政军民大团结,在凝聚干事合力上展现新气象。   使命如磐,笃行致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以实干唱响新时代的强音,以奋斗谱写新征程的华章,不断把甘肃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无极五测速

无极五平台注册登录_【甘快看】聚焦“增活力” 持续深化改革创新

  梁发芾   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主体是群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聚焦“增活力”,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谋划、狠抓落实,坚持向科技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激发群众创造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必须进一步优化科技供给,以实施强科技行动为牵引,不断提高科技支撑力和贡献率。要强化农业科技研发,积极调动各方面科研力量,围绕优质种源、关键农机装备、农业节水、耕地质量、病虫害防治等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攻克农业技术短板。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依托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实施重大农业科技专项,采取研发后补助等措施,切实支持企业发展壮大。要强化科技推广应用,坚持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突出应用导向,加快成果转化,稳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和应用示范基地,推动农业科技走进田间地头。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法宝。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迫切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要推进土地承包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聚焦承包土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探索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放活使用权等创新机制,盘活用好闲置资源,让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围绕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推广“一户一块田”“一户一台地”“一企一基地”等模式,引导农民自愿参与农田集中连片整理,同时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逐步成长为种养大户、发展为家庭农场。要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同时加强对项目资产、入股资金、集体土地等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有效防范集体经营风险。   农村要发展,农民是主体。向科技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必须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要充分增强农民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优化政策支持方式,倡导“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更加重视推行发展类补贴、建设类项目等方式,引导农民依靠勤劳双手增收致富,防止出现“养懒汉”的现象。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引导群众树立自强意识、增强发展愿望,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不断在“增活力”上下功夫,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必将为甘肃农业强省建设注入不懈动能,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无极五测速

无极5平台_这些年,总书记的新春牵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精准扶贫‘瓦吉瓦’(好得很)!”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说。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拔2500多米的彝族村寨。进了吉好也求家,掀开床褥,摸摸被子,看看够不够厚实——我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看着你们生活一天一天好起来,很高兴,希望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总书记踩着冰碴碴来咱山沟沟,说来看看你们,唠唠家常。”山西临汾汾西县段村村民蔡文明说。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老蔡家的平房小院,慢慢聊,细细问。听到日子越过越好,总书记说:“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   “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每到群众家中,常会问一问,还有什么困难,父老乡亲的话我都记在心里。”   …………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逢新春佳节,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顶风冒雪、跋山涉水,来到人民群众中间。从塞外边陲到革命老区,从城市社区到民族村寨,推开一扇扇百姓家门,问生计冷暖,察民情民愿,讲惠民政策,送新春祝福。   关山内外,千里万里。驻足处,温暖牵挂抵人心。   困难群众生活怎样,农民工工资待遇如何,菜市场节日供应充足吗,高龄老人吃饭问题咋解决,环卫工人工间歇息怎么办……非凡十年,融融春光里,一个个微镜头,一句句家常话,紧紧连着领袖心、百姓心。   牵挂在心——   “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   一张照片,定格温暖。   2022年1月26日,漫天风雪中,习近平总书记去看望受灾的山西临汾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村民。   冯南垣村人记得真切,那天,总书记一下车,就站在大雪中听取全省受灾情况、恢复重建情况汇报。   “损毁房屋都修好了吗?”   “冬小麦补种情况如何?”   一边听,一边问。帽子上,覆了一层雪。   面对围拢过来的乡亲,总书记说:“我今天到山西来,主要是关心去年灾情对大家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师红兵家,顺手掀开墙边一溜大缸的盖子,一一观瞧;转到储藏室、厨房,打开冰箱,掀开锅盖;看完吃的,看住的;察看完年货,洗洗手加入霍州年馍制作……   风雪中的足迹,刻录下沉甸甸的承诺。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楚古兰街道爱民社区考察时指出:“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   群众为重,民生为本,是新春考察的不变主题。千千万万基层劳动者、普通老百姓,是总书记心中最牵挂的人。   困难群众的生活冷暖,挂在心头。   隆冬,被重山密林包围的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小镇,银装素裹。   林业职工郭永财家靠墙的柜子上,总书记与老两口的合影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总书记进家门后,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坐炕头,详细了解我们一家人的生活。”郭永财老伴冯秀华记忆犹新。那是2014年1月26日下午,总书记表示,快过春节了,知道你们有困难,特地来看望你们。   看到郭永财等群众住房还比较困难,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要做好慰问困难群众工作,让每个家庭都过好节。   一村一寨、一家一户、一点一滴。目光的落点,始终在人民。   最为迫切的民生期盼,挂在心头。   一瓢水,感人心。   2013年2月,在甘肃定西渭源县元古堆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马岗家破旧低矮的土坯房,从墙根水缸里舀起一瓢水,尝了尝,苦咸水的滋味让他眉头紧锁。那次,总书记专门来到引洮供水工程工地现场,叮嘱当地和随行的有关国家部委负责同志说“民生为上、治水为要”。   民生小事,“国之大者”。群众饮用水问题,牵动着总书记的心。   2020年1月,云南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在村民李发顺家,总书记特意拧开水龙头,试试自来水;   2021年2月,贵州毕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总书记走进村民赵玉学家,从客厅、厨房到卫生间,看得仔细,“做饭用电,电费贵不贵?有了自来水,洗澡都有热水吧?”   …………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   枝叶关情。   节日假期,“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充不充实,念兹在兹。   “菜价涨了没有?”“本地菜多不多?”2013年春节前夕,赴甘肃看望各族干部群众的习近平总书记特地来到兰州市城关区五泉菜市场。站在摊位前,总书记一一询问白菜、洋芋、西红柿、洋葱等蔬菜价格。   2021年2月4日,总书记来到贵州贵阳市观山湖区合力惠民生鲜超市,水果、蔬菜、熟食、肉类、土特产……一路走一路察看。总书记强调,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百姓过年安心、放心、舒心。   新春佳节,“一老一幼”,生活学习有没有保障,放心不下。   云南腾冲司莫拉佤族村,习近平总书记同李发顺一家六口围坐在一起,关心地问:“老人家身体都挺好吧?看病有没有保障?”   陕西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总书记关切询问教师待遇如何、孩子们营养午餐落实得怎么样。总书记拿起一本《走复兴路 圆中国梦》的漫画书,边看边说:“这个好。要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宣传中国梦,从小学就进教材进课堂。”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而今的师红兵,日子舒心:“我想向总书记报告,现在住着新房子,种着大棚菜,经营着农家乐,日子好得很。”   9年过去,冯秀华感念至深:“退休金涨了,医保跟上了,就盼着总书记再来咱家看看。”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群众的困难在哪里,群众的渴盼在哪里,总书记就在哪里。总书记在哪里,群众的笑声就在哪里,浓浓的暖意就在哪里。   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的追求就是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大凉山连绵起伏,深山里的三河村换了模样。   冬日暖阳铺洒在吉好也求家的院子,扫房子、办年货,全家忙着迎新春。   “感恩总书记!感恩好政策!”这个彝族汉子掰着手指头,说起新变化:泥巴路成了柏油路,土房子成了砖瓦房,厢房里开了间小超市,院子里还养着牛,年收入过万元。   2018年春节前夕,沿着一段上坡路,深一脚浅一脚,弯腰经过低矮的院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家。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总书记的话语让吉好也求眼眶一热,“听了总书记的话,干劲足足的,我一定能闯出名堂。”   大凉山,曾是深度贫困的堡垒。2018年2月到了大凉山,总书记兑现了走遍全国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承诺。   山一程、水一程,见证大国领袖的庄重承诺,印证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   “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党百年来的执着追求,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代接着一代干”;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宗旨”;   “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答案就在一串串新春足迹里。   初心映照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赤诚情怀。   进入腊月,坝上天寒地冻。河北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的徐海成家里,却暖和得很。   “又到年根了,想给总书记念叨念叨我家的新账本,让总书记尝尝我家的‘开口笑’。”说起见到总书记的情景,徐海成还很激动。   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张北县,踏着皑皑白雪进入德胜村,走进困难群众徐学海、徐海成等人的家中。总书记问徐海成,家里有多少亩地,种些什么,收成怎么样?   徐海成实话实说:除去基本生活,家里没有多少活钱了。   总书记一边帮他算账,一边说,党和政府一定会持续关心像他这样的家庭,让乡亲们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   村里搞微型薯种植,徐海成积极报名,肯干肯学。“方方面面在帮扶,自己更要加油干。这不,小土豆变成‘金豆豆’,咱收入也达到了十几万元。”   设施农业、光伏产业、乡村旅游……牢记嘱托,一个个致富产业茁壮成长,德胜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0万元。   一家一户的小账本,连着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大账本。   “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一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万众一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教育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日益提升,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用心用情,抓紧抓实。一个个山乡巨变,夯实奋斗志气。   初心映照的,是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价值追求。   甘肃兰州,城关区虚拟养老院调度指挥中心,67岁的张正纲老人打来电话。接线员简单询问后,马上派单送药。“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还能按点吃上热乎饭,方便,舒适。”张正纲说。虚拟养老院是城关区依托信息技术搭建起来的养老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养老机构、家政服务等资源,精准对接养老需求,满足了老人无需入住养老院,便可在家享受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愿望。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的线下加盟餐厅,端起热腾腾的饭菜,走到72岁的杨林太面前,轻轻送上,请老人用餐。   一餐饭多少钱?饭量够不够?卫生不卫生?……总书记详细了解虚拟养老院的运行情况。   “向总书记报告新进展,十年来我们全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院长秦田田说,“老人在家通过热线求助、视频连线,能及时享受配餐、保洁、护理等服务。我们‘云’端陪伴了13.75万名老人,约占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64%。”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践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推动解决老年人养老、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现实需求问题,努力满足亿万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不只养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教育优先,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0年累计支出33.5万亿元,覆盖从学前至研究生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病有所医,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不断健全,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   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一项项务实举措,提振百姓心气。   初心映照的,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懈奋斗。   一条胡同,300多米长。2019年2月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市东城区草厂四条胡同,从北到南,一路走,一路看。   走进朱茂锦家,一家人正在包饺子。总书记加入其中,边包边聊家常。连包了4个茴香馅饺子,总书记笑着说:“我家里也爱包茴香馅的。多年来因工作关系我没包过饺子了,你们看,越包越好。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越过越好!”   给老街坊们拜年时,总书记表示,中国共产党的追求就是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请替我给总书记捎句话,生活真是越过越好。”朱茂锦说,“您瞧,做饭用的是电炊具,安全可靠,房间里有电暖气片和空调,住得舒心,出门就是公园,没事还能遛遛弯。”   使命宗旨,始终如一。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请总书记放心,我们和乡亲们一起加油,一定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江西井冈山茅坪镇神山村党支部书记彭展阳信心满满。2016年2月,总书记踏雪来到神山村,走进红军烈士后代左秀发家和贫困户张成德家看望慰问,送去年货。   “盼您再回趟梁家河,看看如今的好光景。”陕西延安延川县梁家河村村民刘金莲说。2015年2月,总书记回到梁家河,给大家拜年,祝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天的梁家河,种上了苹果树,发展起乡村游,苹果面积达981.2亩,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14年的9600元增长到2022年的1.96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70余万元,小山村走上致富路。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团结一心——   “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农历新年快到了,乌蒙山深处,农家乐里升腾起烟火气,乡村游又旺了起来!   贵州毕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山水如画,不时有游客驻足拍照。1月10日,村文化广场上,大伙儿围着篝火跳起了迎客舞。“又接到十来桌订单,明天可有得忙咯。”赵玉学说起自己的“甜蜜烦恼”。   赵玉学忘不了,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村。在乡亲们的迎客歌声中,总书记走到大家中间说:“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还要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把产业发展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创造更加多彩多姿的生活。”   牢记嘱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六冲河畔,化屋村旅游观光步道正在加紧施工。今年3月完工后,将吸引更多人前来品尝苗家美食、体验民族文化。   乡村游走上快车道,赵玉学有了新盘算。“新的一年,我们要把乡村建得像苗绣一样美,日子过得像黄粑一样甜。”   毕节市发展改革委派驻化屋村第一书记常开林晒出一张全村收入清单:2021年人均纯收入达1.93万元,同比增长67.8%;2022年人均纯收入将超过2.5万元。2021年以来,化屋村共吸引152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   化屋村,一个缩影。神州大地,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   团结奋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实现我们的目标”;   “共产党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好了还要再好,不能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