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民日报》刊发文章,盛赞兰州城市精细化管理——精致兰州“绣”出来 中国甘肃网6月15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人民日报记者 董洪亮 王锦涛) 编者按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人民日报》近日推出“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新路子”系列报道,选取若干城市深入采访,展现城市管理新实践、新成就、新经验。6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刊发《精致兰州“绣”出来》一文,盛赞兰州城市精细化管理发展所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全文如下: 6月的兰州,山河披绿,繁花似锦,穿城而过的黄河浩荡东去。 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昔日废弃的泵房建筑已于去年底拆除,新建的500多平方米观景平台上,坐落着两座古朴雅致的观景亭,与黄河风情线融为一体。土生土长的兰州人马瑛,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参加工作,一直没离开过兰州。对于黄河兰州段的变化,她感触颇深,“如今堤坝坚固,绿树成荫,更美更安全。”周末时,马瑛会沿着黄河风情线,或陪父母散步,或同好友骑行,“感觉像在花园里一般惬意。” 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考察时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兰州聚焦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致力打造和谐宜居新兰州。“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李荣灿表示,要在细节上花“绣花”心思、细微处下“绣花”功夫、细小处做“绣花”文章,将精细管理落实到每一条街巷、每一个时段,塑造出美丽兰州的精致容颜。 市民参与闭环管理 “随手拍”平台去年受理问题5万余件,98%按期办结 “新港城有一处路面塌陷。”陈琦拍了两张照片并配上文字,通过微信上传到兰州城市管理“随手拍”平台。她在兰州市团结新村街道工作,是全市首批城市管理监督员。“‘随手拍’反映问题方便,处置快捷,很受市民欢迎。” “我们监督员还有个名字,叫‘啄木鸟’,意思是专挑城市管理中的毛病。”陈琦说,她平均每月反映问题200多条,去年被评为兰州市优秀城市管理监督员。“我还发动身边5位朋友加入了‘啄木鸟’队伍,人多力量大。” “城市管理中的群众身边烦心事,基层有时‘看得见管不着’,职能部门‘管得了但有时看不见’。”兰州以“为市民服务、请市民参与、让市民满意”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市民参与城市管理机制,聘请热心市民组建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及时发现、上报城市管理问题。 “接到市民投诉后,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实行闭环管理。投诉信息通过系统反馈到区县,区县根据管理职责迅速下派有关部门或单位,要求限时办结并将结果告知投诉人。”兰州市城市管理数字化监督指挥中心负责人朱生春说,“随手拍”平台去年累计受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5万余件,日平均办理100余件,按期办结率达到98%。 智能识别助力分类 依靠大数据督导,示范小区垃圾正确投放率95% 兰州市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副主任张欢欢如今有了一项新职责,负责指导小区垃圾分类。 “4种颜色的垃圾桶分别收集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它垃圾。”指着摆放在华阳名居小区的分类垃圾桶,张欢欢说,只要居民准确投放,就能获得积分,凭累计积分可以到小区的“巾帼家美积分超市”兑换洗衣液、毛巾、香皂等生活用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超市增加了医用口罩、消毒液等可兑换物品,满足居民实际需求。 “辖区里的每个小区都有一名桶边督导员,按照固定投放时间,引导、帮助居民正确投放。”张欢欢说,最近小区开始应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工作人员在办公室里就能实时指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这套系统实现了“垃圾分类+互联网+大数据”的物业小区、社区、街道三级管理新模式,降低了垃圾分类所需人力,大幅提高了督导效率。 如今,有着144户居民的华阳名居小区已经成为兰州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参与率100%,正确投放率达95%。 “垃圾分类,检验城市管理精细化。”兰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垃圾分类管理科科长毛征宇介绍,今年3月,兰州市全面启动主城区54个街道、340个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片区建设,片区覆盖率将达到100%。 生活环境提升品质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城市增绿稳步推进,绿化覆盖率近40% 来自兰州市环保部门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6月11日,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139天,同比增加2天。“这是自2013年国家实行新标准评价空气质量以来,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同时段最优时期,保持了持续改善态势。”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办负责人杨继宏说,兰州市已逐步形成一套精细科学的大气污染防治办法,全市采用雷达、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的实时监控体系。 “以前,在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期间,全市建筑工地都要停工。这两年,环保部门实行精细化分类管理,建筑工地只要能够做到出入车辆100%冲洗等6项‘百分之百’抑尘要求,整个冬防期间都可以施工,确保生产、环保两不误。”杨继宏说,兰州市还逐步优化环卫作业方式,探索出地毯式吸尘、机械化清扫、分时段清洗、全方位洒水、精细化保洁等环卫作业模式,既避免了全天全路段洒水,又有效抑制了扬尘。 天变蓝了,城市也在变绿。兰州市西固区临洮街小游园原本是主要堆放建筑垃圾的城市边角地。“我们在听取市民意见和需求基础上,去年新建了临洮街小游园。”西固区城市绿化管理所所长赵生民说,如今这里成了满眼绿意的城市街边游园,还安装了座椅、庭院灯、草坪灯等设施,赢得周边居民点赞。 今年,兰州计划新增小游园10处,破墙透绿,见缝插绿,提升市民生活环境品质。“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改造城市绿地482.5公顷,新改扩建小游园、小绿地79处。目前,兰州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7868.46公顷,绿地率35.43%,绿化覆盖率39.81%。
无极五注册开户_欧阳坚在西和调研时强调 把握好五个关系精准发力 以决战决胜标准圆满收官
原标题:欧阳坚在西和调研时强调 把握好五个关系精准发力 以决战决胜标准圆满收官 中国甘肃网6月15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省政协主席欧阳坚6月10日至12日在西和县蹲点调研时强调,要联系西和县脱贫攻坚实际,全面、准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关系精准发力,以决战决胜的标准推进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在蒿林乡大唐村、石峡镇土桥村和最偏远的太石河乡金林村,欧阳坚以“过筛子”“解剖麻雀”的方式了解村容村貌整治、扶贫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住房饮水、子女入学就业等情况。他随机来到80岁五保户冉凤岐家中,了解老人日常生活,叮嘱村组干部要创新供养方式,让特殊人群能够体面生活。在苏合镇朱河村中药材种植基地、稍峪镇郭山村养鸡合作社、兴隆镇豹崖村香菇种植基地、石峡镇土桥村生猪养殖场,欧阳坚冒雨考察产业发展、合作社带贫机制等工作,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研判发展举措。他说,要盯住扶贫产业不放松,尽快实现鸡、猪和食用菌、辣椒等种养规模翻番。要把协商理念引入合作社经营,分红既确保贫困户利益,也考虑可持续发展。要把关联企业和合作社联合起来,建立产业联盟,共同打造区域品牌、产业品牌,政府要当好引路人、促进者、裁判员。 12日上午,欧阳坚主持召开西和县脱贫攻坚挂牌督战推进会,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听取基层意见,为市县和帮扶干部鼓劲加油,与他们共商近期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他强调,要把握好精准和全覆盖的关系,既要盯住扶贫对象发力,也要关注边缘户和临近村。要把握好攻坚和夯基的关系,既要补齐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弱项,也要把产业作为“铁杆庄稼”持续抓好。要把城乡统筹贯穿始终,既要保持村容村貌的干净整洁,也要让乡镇、街道、出城口美起来、靓起来。要把善做与会说统一起来,基层干部既要把工作干好,也要把成绩变化讲全面。要把握好即期和长远的关系,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筹起来谋划。 省政协秘书长王建太、党组成员陈伟一同调研。
杏耀注册平台官网_【温暖的回响 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这条路,通往幸福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温暖的回响 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 这条路,通往幸福 元古堆村郁郁葱葱,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元古堆村如今已经变成了美丽乡村。 记者采访在村里农家乐就业的年轻人。本栏图片均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摄 开栏的话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们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更加壮丽的新征程。此刻,每一个人都心怀激荡、充满期盼。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曾经,我们无数次憧憬小康,如今,全面小康终于触手可及。决战决胜的最后阶段,陇原大地一派火热的攻坚场面,广大干部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正在全力以赴、冲刺胜利的终点。 从今天起,甘肃日报及“新甘肃”客户端等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各媒体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并派出多路全媒体采访小组,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讲述我们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故事,既深入反映全省人民生产生活的不断改善,又充分展现陇原儿女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必将更加激励我们坚定信心勇克难关、同心协力奔向小康。敬请读者关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光庆 谢志娟 朱婕 崔银辉 从渭源县城前往元古堆村,一路向西南行。 道路平整通畅。路两边油菜花正艳,山峁沟壑一片明黄,蜜蜂嗡嗡地飞舞,太阳暖暖地照耀。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过这条路时,却是黄土飞扬,颠簸难行。到了村口,路没有了。他沿着村口的小桥,走进村里,看望慰问村里的干部群众,给家家户户送了年货。临走时,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这一天起,元古堆村翻开了新篇章。 今天,顺着这条路进入元古堆村,村里的每一处景观,仿佛都在讲述着元古堆村从习近平总书记那里得到的激励与干劲。 村口,“永远跟党走,共筑中国梦;感谢共产党,脱贫不忘总书记”的牌子立在路边; 村里小广场上,竖着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与老党员马岗亲切交谈的照片; 雪白的文化墙上,醒目地挂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标语; 村委会旁的工地上,新的建筑已经拔地而起。七年来的努力奋斗,七年来的一以贯之。这个处处生机的元古堆村,正在迈开大步,走在小康路上。 “水”“泥”路 元古堆村,海拔2440米,三面环山,高寒阴湿。 曾经的贫困,像是被大山围困,如重石压心。 当年,通往村里的路很不好走。村里老人讲,好不容易从外面进来一辆小汽车,村民就会聚过来围着车转,盯着车看,车开走了,村里的狗还会追着汽车跑很远…… “以前,我们村里的路可是‘水’‘泥’路哩”。元古堆村村支书朱惠军开了个玩笑。他解释说:这个水、泥可不是水泥,是要打引号的。夏秋下雨、春冬积雪冻土融化,人一出门,就要和路上的“水”“泥”较劲。有时,一只脚陷进泥里,好不容易拔出来,另一只脚就又陷进了泥里。 交通闭塞、位置偏僻、发展滞后……2012年,元古堆村人均收入仅1465.8元,贫困面高达57.3%。 如何脱贫致富,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来元古堆村时,殷殷叮嘱:“我们一起努力”,总书记走后,村委会马上就干起来了,想要富,先开路。 村子的修路工程在2013年春天启动。 从中央到地方,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元古堆村集中整合财政、扶贫、信贷、企业、社会帮扶等各类资金1.1亿多元,全面实施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通村公路、通社公路、串户道路先后动工,一条条真正的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如今,元古堆村已完成村内33.8公里的所有道路硬化,实现了家家门口有水泥路,村民一年四季出门不湿鞋的目标。 修好了能去远方的路,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了村子,元古堆村不再被大山围困,小康梦想越来越近。 致富路 顺着村里的硬化路,随意走进一户人家。 敲敲大门,出来相迎的是户主曾玉成。他穿着夹克,肤色黝黑,笑起来,脸上皱纹里都溢着幸福。 坐在整洁的小院里,淘气的两个小孙子在玩耍嬉闹,妻子在厨房里忙碌,曾玉成忙着沏上茶水,“路好走了,新房也盖起来了,用上了自来水,家里拉进了网线,日子好着哩。” 说起从前,曾玉成摇摇头,“种着4亩地,住的土房子,虽说饿不死冻不死,可过得很苦,好日子想都没想过”。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考察后,大家受到极大鼓励,曾玉成也开始有想法了,他想脱贫,他很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春天来了,曾玉成走过村里正在施工的道路,坐车来到兰州,学习食用百合种植。回到家,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他又拿到5万元的贷款,开始种植百合。 有了技术,有了钱,曾玉成的百合越种越好,他还陆续流转了同村其他贫困户的35亩土地,成了村里的种百合大户,年收入达到6万元左右。2015年,曾玉成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和曾玉成一样,村里人的日子都红火起来了。2018年年底,元古堆村实现了贫困村脱贫摘帽,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89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25元,大家都铆足了劲奔小康。 曾玉成觉得这几年,村里变化大,最感谢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一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村里说的话,我心里就热乎乎的。这些年村里通了水泥路,来旅游的多了,客商也来得多了。村里种起羊肚菌,办起民宿,还评上美丽乡村……”曾玉成说,我们盼着总书记再来元古堆村,看看我们美丽乡村的新变化。 幸福路 从村委会左转,走进村子深处,可以在两侧看到成排的新房。元古堆村妇联主席王调香的家,就在其中。 小院门前种满了花草,一丛丛绿叶青翠欲滴,一朵朵紫红芍药开得正艳。 进了小院,屋新瓦亮,干净宽敞。主屋里,家具摆放有序,被褥整洁如新。王调香早早起来打扫院子,修剪花草。她说:“这几年村里环境整治,面貌焕然一新,路修好了,来村里的客人越来越多,咱们家里的庭院可不能落后,不能给村里抹黑。” 一处美不算美,处处美才能美出个样子。在全面完成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元古堆村大力实施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全面改善了村庄面貌。在村妇联的组织带动下,村里妇女积极参与村子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创建,大家争美比美,把美丽庭院从“门里”延伸到“门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靓丽的风景。 现在,全村的美丽庭院一座座。这些庭院在一条条串户道路的连接下,串成线连成片,装扮着美丽的元古堆村,提升着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元古堆村变美了,村民的日子红火了。大家都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起努力,更好的日子就在前方。
杏耀注册平台官网_“三色”特高压“攀”高原——青豫工程甘肃段建设纪实
原标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三色”特高压“攀”高原 ——青豫工程甘肃段建设纪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沈丽莉 5月29日上午,在合作市勒秀乡N1685施工现场,随着最后6根导线顺利牵引到位,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甘肃段)顺利实现全线贯通。 高原暖阳下,条条银线通向远方,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阵阵欢呼声响彻云霄。“传承红色基因、保护绿色生态,铸就金色品质”,秉承着“三色”建设理念,从2019年3月12日开工以来,青豫工程甘肃段的5600多名建设者,顶严寒、冒酷暑、战风雪,齐心协力,经过443个昼夜奋战,最终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工期。 “穿越”陇原 一头牵着能源资源丰富的青海,一头连着用能需求巨大的河南,青豫直流工程是世界第一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建设的特高压通道。它在技术上实现了远距离输送大规模清洁能源的突破,额定输送功率达到800万千瓦,年输送电量400亿千瓦时, 输电距离1587公里,总投资约226亿元。 青豫直流工程也是新时代建设的首批特高压工程。按照计划,工程将于今年6月实现双极低端启动带电,年内竣工投产,为全国能源生产、消费革命提供典型示范,对消纳西部清洁电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脱贫和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助推河南能源转型等产生深远意义。 作为工程途经省份,甘肃段线路起于青甘交界,线路长度439公里,铁塔794基,穿越甘南藏族自治州、定西市、陇南市,止于陇南康县和陕西省略阳县交界处,共计3个地市11个县区,投资44亿元,共有7家设计、6家施工、3家监理单位参与甘肃段工程建设,参建人员5600多人。 难!难!难!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广袤的高原草场上,天幕澄澈、一碧千里。柔美的山丘连绵起伏,翠色欲滴轻轻流入云际。 线路贯通当天,望着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座座铁塔,甘肃送变电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平长长舒了口气:“任务圆满完成,再难也值了。” 甘肃送变电公司此次承担着甘肃段位于甘南境内第一标段的建设任务,还没开始施工时,在参与过青藏、川藏、阿里等多次联网建设的张建平眼中,这次的任务早已成竹在胸。然而,他却“失算”了,施工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2019年底,甘一标段组塔工作已陆续开始,当时气温已低至零下20℃,高海拔与严寒成为施工中最大的阻力。“原来我们正常搭立一座铁塔只需要15天,而仅N1201号铁塔就用了两个多月。”张建平口中的N1201号铁塔屹立在海拔4300米的高原上,积雪常年不消,这座铁塔也被称为青豫线上的“珠穆朗玛”。 常常是一夜大雪后,塔材被埋在近一人高的雪层下,“最长的一次清雪工作持续了十多天,结果眼看就要成功了,又下雪了……”项目部安全总监白磊从去年十月进入工地至今,再也没回过兰州的家,“荒郊野外,天寒地冻,山里没信号,十多天和家里联系不上,再加上天气太不给力,有时我们这些大老爷们干着干着眼眶就红了,荒野里喊上几嗓子发泄发泄,然后接着再干。” 就是在这样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守下,2019年12月27日,全线最高塔位N1201号铁塔成功巍然屹立。 甘肃段内其他标段也并不轻松,建设“三大难”摆在每位施工人员的面前。 ——施工运输困难。沿线海拔在850-4300米之间,海拔高落差大,施工运输条件差,为保护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所需的30多万吨施工材料、工器具通过沿线搭设的287条索道运输到塔位。 ——施工难度大。工程甘肃段约70%的地形为高山大岭,30%的地形为一般山地,工程甘1、甘2标段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受地形条件限制,工程甘肃段794基铁塔全部采用抱杆分解组立施工方法进行铁塔组立,部分塔位为大坡度、大高差、刀背梁等地形地貌,其中230基铁塔采用内悬浮内拉线方式进行组立,安全风险等级高,施工难度大。 ——气候环境极端恶劣。工程沿线气候环境极端恶劣,雨、雪天气多,持续时间长,甘南地区海拔高、小气候变化多,全年有8个月的时间都处在冬季,暴雪天气频发,气候寒冷。陇南地区暴雨天气较多,泥石流、滑坡现象时有发生,有效施工周期短,施工降效严重。 “啃下”硬骨头 5月24日,施工人员崔春峰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出了这样一张配图,是自己在雪地中面对一座刚刚拔地而起的铁塔高举着双手,蓬勃的力量感从照片中展现而出,博得了同事和工友们的点赞。 “对于所有的参建人员而言,正是有着这种不服输、不惧难的精神,我们的工程才得以圆满完工。”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建明说。 必须“啃下”硬骨头,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创新思路,成立工程临时党总支部和6个特色临时党支部,将各参建单位党员尤其是分包队伍党员全部纳入临时党总支部统一管理,增强了分包队伍党员的归属感。在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当好防疫员,在急难险重工作中发挥突击队作用,带动了整个班组,彰显了分包队伍党员价值。 2019年7月1日,临时党总支部对在工程建设中表现优异的甘3、甘4、甘6标段3名分包队伍党员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甘1标段还在施工班组中设置党员示范岗,通过党组织进一步凝聚各参建单位优势力量,形成共建合力,确保工程建设高效推进。 在“计划不调、任务不减、目标不变”的原则下,工程各参建单位勠力同心,比肩奋战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之处,在施工中攻克高海拔、迎战暴风雪、蹚过沼泽地、翻越高山峻岭…… 捷报频频传来—— 2月11日,克服疫情影响,青豫工程(甘肃段)甘1标段项目部率先复工,成为全国首个复工的特高压工程; 4月28日,青豫工程(甘肃段)首标贯通; 5月20-22日,甘2、甘3、甘4标段相继贯通; 5月28日,甘6标段贯通; 5月29日,随着甘1标段最后6根导线顺利牵引到位,青豫工程(甘肃段)全线贯通! 采访中,记者在施工人员的手机中看着这样一幅照片,上百块平整的钢板首尾相接,连城一片,整齐地覆盖着草甸,如同为草原穿上了铠甲战衣。“甘南多雨,工程竣工后再撤掉钢板,只需一场雨,植被就可以恢复原样。要打造新时代的样板工程,环境保护是重中之重。”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党委副书记孙涛介绍,项目部与当地环保部门积极联系,针对施工点的不同环境,制定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让绿水青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永葆最美底色。”他说。
无极五测速登录地址_阳光无限好 正是读书时 ——写在甘肃省大中小学生全面返校复课之际
原标题:阳光无限好 正是读书时 ——写在我省大中小学生全面返校复课之际 兰州一中有序组织开学复课。 孟捷 4月23日,兰州市小学一、二、三年级学生正式复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盛学卿 兰州新区第一小学师生课间活动。新甘肃·兰州新区报记者 丁凯 兰州市城关区安乐村小学学生到校上课。新甘肃·兰州晨报记者 裴强 兰州市七里河小学开展“世界读书日”活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盛学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欣瑶 2020年的寒假,由于受疫情的影响,成为了“加长版”的假期。 从1月中上旬各类学校陆续放假,到不同年级分批返校。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所有的学生都经历了疫情防控、在线学习、分批复课、错峰开学等不同于以往的体验。 日前,从省教育厅传来消息,5月31日前全省高校学生全面返校复课。至此,全省大中小学生全部回到校园。同时,全省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于5月25日起,分批错峰开学。 一场历时一个多月的返校复课,让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回到了久别的校园,从春暖花开到初夏时节,返校之路虽然漫长,但却挡不住学子回归的热情,琅琅的读书声再次在陇原大地响起。 分批开学,防疫需要 今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各地蔓延,甘肃也因疫情防控需要,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1月30日,省教育厅紧急下发通知,延迟全省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春季学期开学时间。各类学校原本定于2月底或3月初的开学计划也因此被推迟。 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4月3日,省教育厅下发了从4月9日起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有序开学的通知。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我省采取错时、错峰、错区开学的方式,陇原学子踏上了来之不易的返校复课之路。 4月9日,全省18.2万名普通高中高三年级学生、近5万名中职学校毕业年级学生率先线下复课。 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兰州一中高三学生马子涵激动地回到熟悉的校园。离开时,天寒地冻;再回校园时,已是春光明媚。马子涵很珍惜与老师面对面学习的机会,他说:“我会以更加充分的准备投入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勇敢面对高考,不负青春。” 自此开始,我省各级学校返校复课按下了“启动键”,各市州对学生进行了分批复课的安排,先高中年级和毕业年级,后其他年级;先中学、后小学。各地在疫情防控安全第一的原则下,有序地组织学生返校复课。 与此同时,从4月21日开始,我省各所高校,也经过省教育厅批准,错峰错时、分批次分年级有序返校复课。大学校园,也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返校复课,安全第一 4月8日,我省高三年级返校复课前一天,记者在兰州二中看到,为了迎接高三年级学生返校,该校做好了周密的准备。 学校门口新安装了电子测温门,方便学生快速测温后进入学校。学校制定了应急预案,一旦出现发热学生,一系列应对流程已经提前进行了预演。 在学生放假期间,该校每天都会由工作人员对教室进行消毒。为了复课需要,该校在开学前还请专业人员对校园和教室进行了再次彻底的消杀。 4月9日,全省各地的高三学子在学校的精心准备、周密安排下,经过核验“健康码”、测量体温等一系列环节,回到学校,向高考发起了最后冲刺。 除了学校为防疫所做的精心准备,各学校也积极发动家长和学生,提高自身防护意识,为返校复课做好安全准备。 在兰州市张掖路小学,开学前各班老师就已组织了线上家长会,给家长发出了详细的春季开学告知书,班主任还对家长进行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相关知识培训。 返校复课安全,对于高校来说,任务更重。 除了校园消杀、开学后的学习生活安排,迎接省内外的学生返校也成为各校疫情防控的重点。 为此,我省各高校都在开学前,对学生返校进行了疫情防控演练,不断细化学生返校时的疫情防控流程。 5月9日,甘肃政法大学分别针对学生进入校门、进入公寓楼、进入餐厅等5个场景进行返校模拟演练。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且是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回到学校,该校细化了返校细节,核验“健康码”、行李消毒、测量体温等环节都经过了精心准备。除了进入校门,学生在注册、进入宿舍等环节都还将重复进行测量体温、核验“健康码”等环节,虽然繁琐,但一切都为了安全复课。 据了解,目前我省部分高校学生复课后实行封闭式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校内安全。 开学第一课,从感恩说起 4月20日8时,兰州市西北新村小学根据统一安排,迎来了首批返校复课的学生。随着学生经过专用通道进入校园,新学期的第一个早读开始了。 这所学校将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定为生命安全教育。在新学期第一次升国旗后,校长马艳萍通过“国旗下讲话”开始了开学第一课。 “孩子们,今天你们终于见到了老师和同学,你们要知道,今天的相聚来之不易,很多医护人员的无畏付出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相见……” 这个寒假,新冠肺炎疫情是绕不开的话题。马艳萍在她的开学第一课中,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说起,和孩子们聊白衣战士的无私付出,讲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谈生命的可贵。 马艳萍说,用开学第一课来给孩子们讲这次疫情中的点点滴滴,其实是一堂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可以引导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和感恩的重要。 在兰州市东郊学校,开学第一课请来了在我省抗疫一线奋战的省人民医院医生李怡,她从医生的视角给孩子们现场讲述了抗疫故事。 该校副校长马军祥说,相对于初高中紧张的课业,小学教学我们更加注重学知识与关键素养、核心品质的养成。我们将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定为“养习厚德、爱美携行”,通过致敬逆行者、致敬成长者、致敬筑魂者、致敬守护者4个篇章的讲述,让孩子感受到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在危难时期挺身而出的凡人。马军祥说,我们想告诉孩子,今天的岁月静好,一定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引导孩子认识到疫情防控人人有责,遵守自然界的规则,遵守社会规则。 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我省各地中小学也都抓住开学第一课的机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 这场疫情,是一堂最好的社会教育课。 告别网课,线上线下有序衔接 在我省各地,为了应对疫情影响下的延迟开学,线上教学这种全新的形式广泛开展。 从最早初三、高三的网课匆忙上线,到后期大中小学的线上教学有序开展,网络教学成为线下教学的补充,在“加长版”的寒假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各级学校陆续开学,线下课程如何与线上衔接,成为开学后的重点工作。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延期一个月举行的高考,为他们赢得了更多的复习时间。兰州一中和西北师大附中都在开学第一天选择了对学生进行测试。据兰州一中副校长李晓霞介绍,测试是为了掌握和了解学生网上学习的效果,以便细化下一步的复习方案。 陇南市第一中学政教处主任潘元介绍说,返校复课之后,老师会对前期网上教学情况进行考试测验,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督导学生尽快赶上学习进度。 面对高考这张“终极答卷”,兰大附中也拿出了最强“法宝”。 据该校教务主任满国栋介绍说,返校复课后,学校通过问卷调研,精准预判线上教学优缺,通过知识串讲、重难点突破、学材再建构、随堂练测、学科盯人等方式,及时快速巩固线上教学成果。 他说:“我们针对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的现状,重新修订了复习计划,在学生、教师、家长三个层面达成共识,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备战高考,让教师用最合理的计划引导最后的课程开展。” 对于其他年级,复课后各学科教师都对前期的网上教学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查漏补缺、开展新课,虽然疫情暂时阻断了开学的步伐,但没有打乱学习的节奏。 随着各类学校线下教学进行了一段时间,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实现了较好的衔接,教学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多方携手,温暖就业 受疫情影响无法返校的学生中,大学毕业年级学生是最为焦急的人群。 本来计划着春节过后找工作的毕业生们,受疫情影响,进入了就业的“寒冬”。 学校虽然无法开学,但我省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却一直在马不停蹄地进行。春节过后,面对受到疫情影响的就业市场,省教育厅第一时间对全省1318家用人单位、19036名毕业生开展了就业情况问卷调研,了解掌握疫情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影响。 针对调研情况,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线上招聘活动,全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2月21日,春节刚过,全省首场春季毕业生网络视频双选会在兰州理工大学举办,这场招聘会像是一股暖流,打破了这个就业“寒冬”的寒冷。 双选会通过“无接触”的方式,帮助毕业生在家用网络求职。随后,各所高校的线上双选会像“雨后春笋”一般陆续举办,线上招聘这种方式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所接受。 3月6日,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市场监管局、团省委等5部门联合举办的“甘肃省2020年春季高校毕业生网络视频双选会”举行,这场招聘会体现的是我省多部门对疫情期间就业工作的用心。招聘会共吸引了4万余名毕业生参加,简历投递数突破10万份,8198人通过视频面试达成就业意向。 闫艳菊是兰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四学生。上学期,由于全力准备考研,她没有参加学校举办的秋季招聘活动。春节期间,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她在家里非常着急。 春节过后,闫艳菊通过省教育厅、学校等单位搭建的网上平台参加了3场网上双选会。闫艳菊说,我会提前浏览用人单位信息,收藏感兴趣的职位,招聘会当日有针对性地投递简历。经过与用人单位几轮线上面试沟通,闫艳菊已经和东莞一家公司完成了线上签约,毕业后就可前往该公司工作,这也让她和家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截至目前,我省已举办各型各类网络招聘会1247场,岗位需求人数139万人次,网络宣讲会3184场,岗位需求人数19.8万人次。 随着疫情防控的进展,日前,我省高校首场线下招聘会已在甘肃医学院举行。省教育厅也下发专门通知,要求高校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2020届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 对于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步伐虽然因为疫情而受到了影响,但是多部门的努力,正在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大致与往年持平。 疫情,带来变化与思考 步入6月,无论你走进甘肃的哪一所学校,都会发现校园秩序井然,学习和生活都步入了正轨。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和老师,带来了很多的影响,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 复课后,西北新村小学六年级学生王裔涵每天都把自己保护得很好,上学戴口罩,书包里准备好备用口罩和消毒湿巾,下课和同学一起玩也不扎堆。西北新村小学校长马艳萍说,这场疫情,让孩子们有了更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卫生习惯。 在很短的时间里,与网课“短兵相接”,对教师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甘肃政法大学网上授课从2月25日开始,就与学生见面了。经历了两个多月的网上教学,老师们也对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现在已经不是一本书教一辈子的年代了,我们的学生是90后、00后,他们是互联网一代,教学是时候该进行一些改变了。”该校民商经济法学院副院长刘为民说。 刘为民说,面对面的教学是从古至今,经历实践证明最有效的授课方式。但是面对互联网一代,网络课堂的引入,可以作为线下课程的补充或者组成部分,丰富大学课程的呈现方式,同时也适应了大学生的需求。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说,疫情发生后,各地的大中小学都是采用网上教学,这也促进了教师线上教学技术的运用。作为师范类高校,我们将进一步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人才培养效果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在新的教学形式下,如何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 这次疫情,也催生了全新的师生相处方式。 返校前,兰州理工大学毕业生严鹏飞有些焦虑,因为他正在修改毕业论文,有些地方需要导师的指导。没想到,导师主动联系了他,而且用“24小时不断线”的陪伴帮助他完成了毕业论文。“有时候早晨5点多,老师就给我发消息。就算晚上11点遇到问题,也能够随时联系他。论文的修改并没有受到距离的影响。” 在假期中,学生每天早晨网上“打卡”,遇到问题与老师微信、QQ交流;宿舍管理阿姨帮忙浇花、养鱼;开学前,细心地帮学生晾晒被子……距离并没有影响师生的交流,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延续着。 2020年的春季开学,虽然比以往晚了一些,但是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我省的大中小学生都安全地回到了书桌旁。这场疫情,带来了很多的改变,没有变的,是校园那份安静和纯洁。 对于每一个陇原学子来说,这个寒假、这次特殊的开学、这个学期,都是专属于他们的独家记忆。 阳光无限好,正是学子读书时。
无极五注册平台官网_欧阳坚在西和调研时强调 把握好五个关系精准发力 以决战决胜标准圆满收官
原标题:欧阳坚在西和调研时强调 把握好五个关系精准发力 以决战决胜标准圆满收官 中国甘肃网6月15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省政协主席欧阳坚6月10日至12日在西和县蹲点调研时强调,要联系西和县脱贫攻坚实际,全面、准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关系精准发力,以决战决胜的标准推进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在蒿林乡大唐村、石峡镇土桥村和最偏远的太石河乡金林村,欧阳坚以“过筛子”“解剖麻雀”的方式了解村容村貌整治、扶贫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住房饮水、子女入学就业等情况。他随机来到80岁五保户冉凤岐家中,了解老人日常生活,叮嘱村组干部要创新供养方式,让特殊人群能够体面生活。在苏合镇朱河村中药材种植基地、稍峪镇郭山村养鸡合作社、兴隆镇豹崖村香菇种植基地、石峡镇土桥村生猪养殖场,欧阳坚冒雨考察产业发展、合作社带贫机制等工作,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研判发展举措。 他说,要盯住扶贫产业不放松,尽快实现鸡、猪和食用菌、辣椒等种养规模翻番。要把协商理念引入合作社经营,分红既确保贫困户利益,也考虑可持续发展。要把关联企业和合作社联合起来,建立产业联盟,共同打造区域品牌、产业品牌,政府要当好引路人、促进者、裁判员。 12日上午,欧阳坚主持召开西和县脱贫攻坚挂牌督战推进会,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听取基层意见,为市县和帮扶干部鼓劲加油,与他们共商近期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他强调,要把握好精准和全覆盖的关系,既要盯住扶贫对象发力,也要关注边缘户和临近村。要把握好攻坚和夯基的关系,既要补齐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弱项,也要把产业作为“铁杆庄稼”持续抓好。要把城乡统筹贯穿始终,既要保持村容村貌的干净整洁,也要让乡镇、街道、出城口美起来、靓起来。要把善做与会说统一起来,基层干部既要把工作干好,也要把成绩变化讲全面。要把握好即期和长远的关系,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筹起来谋划。 省政协秘书长王建太、党组成员陈伟一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