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四五” 甘肃将打造文化旅游强省 靓丽的兰州黄河风情线。本报资料照片 中国甘肃网2月6日讯(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通讯员张佩文 记者杨亮)2月5日,全省文化和旅游局长视频会议在兰州召开,总结“十三五”时期及2020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研究“十四五”时期全省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思路。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累计接待游客13.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95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时期增长153%和183%,两项指标年均增长率均为24%以上,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会议指出,当前全省文化旅游业正值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要释放交响丝路厚重多彩的文化魅力,打造文化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文化旅游强省。 省文旅厅在编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一点引领、三圈拓展、四带示范,全域高质量发展”工作布局。即以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为目标引领,以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中国黄河之都”都市文旅产业集聚圈、“陇东南始祖文化旅游经济圈”进行拓展,以打造丝绸之路、黄河、长城和长征甘肃段四个文化旅游带进行强力示范,同时突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16个景区和红色丰碑、长征胜利、红色沃土、英雄史诗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红色旅游创新融合增长极。
无极五娱乐怎么样?_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天津帮扶甘肃一线走访见闻
原标题: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天津帮扶甘肃一线走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梁军、胡伟杰、张睿 打开帮扶作战图,天津的帮扶点始终像一颗颗钉子,过去二十多年,牢牢扎在陇原大地的沟沟坎坎。 自1996年起至今,天津市对口帮扶甘肃省,帮扶对象从13个县逐步扩大到34个县,占甘肃58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近六成。 一段山与海的对话,在甘肃境内起始,从黄土高坡,跨越河西走廊,一直延伸到藏乡草原。 天津科技人员在示范为受体牛进行胚胎移植。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不以山海为远 太阳升上黄土塬顶一竿子高了。盘过一道道弯,张文建带记者来到他经营的黑山羊保种繁育基地。一排窑洞前,木桩围成羊圈,黑山羊卧在窑洞门口,慵懒地晒着太阳。 从渤海之滨来到黄土高原,张文建对于大西北的感情,短短两年,已从“不适应”变成“舍不得”。 张文建是天津物宗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受政府选派,企业2018年来甘肃省镇原县开展对口帮扶。以前没见过羊圈,现在提起羊,他头头是道:“育肥羊尽量让多吃,但基础母羊要适度喂养,对于产羔率低的,每年都要淘汰几只。” 张文建将废弃窑洞改造为羊舍,一门心思搞特色养殖。这几年,黑山羊因为肉质细腻嫩滑,大受南方消费者青睐。企业的羊产业面积越来越大,已经有15个肉羊养殖合作社,各村的老百姓都跟着干,村民的钱袋子也一天天鼓起来。 天津援甘总指挥部总指挥袁新河说,目前天津有222家企业来甘肃投资,带动贫困人口18.54万人,天津食品集团、天士力集团、红日药业等一批知名企业来此扎根,引来脱贫的源头活水。 1月15日,天津市人民医院呼吸专业副主任医师贾锐(中)向甘南州人民医院医生传授医疗知识。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像钉子一样扎在山里 甘肃地域狭长,地形气候复杂多样。不少来帮扶的干部,不仅面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考验,还要时刻接受身体的极限挑战。 甘南藏族自治州与天津的海拔落差约3000米,一些援助甘南的人初到扶贫一线,就因为高原反应被送进医院。 2020年8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妇瘤科副主任医师饶阳来到甘南开展医疗帮扶。海拔变化让她遭遇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失眠、头疼经常让她彻夜难眠。 “我来之前,凡是患有恶性肿瘤的当地患者,基本都转到外地了。”饶阳说,去年12月份,她和同事共同完成了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手术治疗,“这是甘南州人民医院历史上的首例”。 甘南州人民医院副院长道吉草说,天津连续派出五批医生来医院帮扶,一批就是19人,像钉子一样扎在这里,很多科室的空白被填补,“甘南州病患转诊率曾经高达56%,在天津组团式医疗帮扶后,2019年下半年降到了9%。”道吉草说。 为向甘肃源源不断输送攻坚力量,天津探索出了一套人才支援体系,累计派出专业技术人才2985人次,医疗、教育、科技帮扶力量接续不断,直到啃下贫困的硬骨头。 共同拥抱乡村振兴这片蓝海 从捐钱捐物,到造血式帮扶,再到抱团式发展,天津援甘正在从单向帮扶走向协调发展。 甘肃境内子午岭林区物种丰富,生物多样。天津齐心农业集团的负责人李子兴发现,华池县山庄乡地处子午岭林区边缘,海拔和温度,都很适合种植高原香菇。很快,齐心农业集团在华池县注资注册了企业,创立了香菇扶贫示范基地,年产1000万棒菌棒车间、冷链保鲜库、专家科技楼陆续拔地而起,产品价格比普通香菇高出一倍,在京津冀地区很受欢迎。 齐心农业集团拥有成熟的菌种研发中心,企业利用科研团队,在甘肃境内子午岭林区搜集发现45个利用价值高的野生菌种类,驯化研发出了18个新品种。在天津企业的带动下,华池县计划依托香菇产业发展生态采摘、旅游研学和观光,整座县城定下一个小目标,就是把食用菌打造成亿元级的产业。 袁新河说,近五年天津市对口帮扶不断加力,共投入42.17亿元财政援助资金,实施了2226个扶贫项目,社会帮扶投入超6亿元。 “未来天津和甘肃将不再只是单向帮扶关系,而是双方找准各自优势,资源互补,一同拥抱乡村振兴这片蓝海。”袁新河说。(参与记者:马莎)(完)
无极五登录测速_【中央媒体看甘肃】利用率突破95%!甘肃新能源发展“风光再现”
原标题:【中央媒体看甘肃】利用率突破95%!甘肃新能源发展“风光再现” 中国甘肃网2月5日讯 据新华社兰州2月4日电(记者王铭禹)记者4日从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了解到,“十三五”期间,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统一调度平台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甘肃省累计消纳清洁能源电量1512亿千瓦时,新能源利用率达95.28%,较“十二五”末提高35个百分点,新能源发展实现“风光再现”。 甘肃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孙涛介绍,甘肃是我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截至目前,全省新能源装机2369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的42%。新能源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作用的不断提升。 两名技术人员从光伏发电场内走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资料图片)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甘肃大力推动电力代替煤和油的消费,累计完成电能替代电量432亿千瓦时,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升。依托电力大数据优势,推动产业发展绿色转型。通过以上措施,相当于节约标煤238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亿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光伏扶贫是甘肃脱贫攻坚过程中一项重要扶贫项目。“十三五”期间,甘肃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并网容量127.6万千瓦,每年产生稳定收益7.6亿元,惠及12个市州42个县(区)的18.92万贫困户,实现脱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目前,甘肃已建成祁韶、吉泉、青豫、河西三通道等重大工程,跨区跨省输电能力提升至2900万千瓦,是“十二五”末的1.9倍,电力外送20个省市,大送端电网的格局初步形成。2020年,甘肃外送电量突破52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外送电量超过140亿千瓦时,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无极五测速登录地址_【网络中国节】八坊十三巷:灯光美 人气旺 年味浓
【网络中国节】八坊十三巷:灯光美 人气旺 年味浓
无极5平台网址_【微海报】你好,这里是甘肃——“甘”味浓香
原标题:【微海报】你好,这里是甘肃——“甘”味浓香 甘味凝结着醇厚,传承着道地,飘溢着香醇。让“地道甘味”走进千家万户,留住人们舌尖上的记忆。 在神州大地正欢度春节之际,新甘肃云工作中心策划推出“你好,这里是甘肃”系列海报第八期——“甘”味浓香,选取甘肃境内农特产进行展示,每张海报的二维码均关联对应县区优质特产的相关新闻。欢迎大家长按二维码查看详情。 制图:王春培 策划:杨延琴
无极五注册开户_“留守”矿工的别样团圆年
原标题:“留守”矿工的别样团圆年 新华社兰州2月13日电 题:“留守”矿工的别样团圆年 新华社记者张百慧、杜哲宇、冯亚松 “爸妈,今年春节我们不回家了,你们带着玥玥好好过年。爸爸注意身体,趁早把烟戒了……”一通视频电话,缓解了陈林内心深处的思念。 大年三十,陈林即将下矿井进行庚子鼠年的最后一次作业,远在四川老家的父母和2岁小儿子是他此刻最挂念的人。 34岁的陈林是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度劳动模范。自从2016年当上三矿区采矿二工区采矿班大班长以后,陈林就没在老家过过年,今年是他第五个“留守”矿区的春节。 拼版照片:左图为2月11日除夕,陈林在矿井下向远在四川的亲人比心(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右图为2月12日,陈林的母亲和陈林的小儿子在四川阆中家中向陈林比心(受访者供图)。 金川集团所在的甘肃省金昌市是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矿区一年365天、24小时不停产,幕后英雄就是这些“地下工作者”,他们一年也难回一次老家。 除夕夜,陈林和妻子、7岁的大儿子在金昌市的家中度过,吃年夜饭、看春晚,和父母打视频电话,一家六口“云团聚”。 手机屏幕串联亲情,家乡美食缓解乡愁。今年,陈林决定自己动手,准备一顿川味年夜饭。他提前卤了猪肉、买了腊肠,晚上再亲手调个油泼辣子酱汁、炖上四川老乡送的家乡土鸡。 2月11日除夕,陈林驾驶铲运机作业。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一家三口的年夜饭也要有年味和家的味道。”陈林说,“这些味道能把人带回老家的饭桌上,感觉亲人就在身边。” 和陈林一同“留守”矿区的,还有二工区采矿班的三十几名兄弟。往年春节,工区会优先安排外地矿工休假。今年为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绝大多数人选择坚守岗位。 大年三十早上9时许,陈林跟随当天值白班的采矿班乙班深入600米的矿井作业。从开工前的徒步巡检,到检撬、打眼、装药、爆破、出矿等一系列工序,陈林都要亲自监管,以保证生产安全和效率。 井下工作照旧高效有序,工区氛围较平时有所不同。除夕当天,工区安排在地下休息硐室挂了灯笼、贴了对联,还放了鞭炮、煮了饺子,比往年更讲究仪式感。 “每逢过年,我的老家阆中古城里人山人海、张灯结彩,热闹得很。”陈林兴奋地说,“我看,今年矿井里的年味不比我老家差。” 53岁的二工区主任兼党支部书记陈文斌介绍,工区将近70%的人年龄在30岁以下。“看着这些二十岁出头的娃娃,就像自己的孩子。工作上我必须铁面无私,但是过年了,采场的节日气氛一定要给足。”午饭期间,他与这些年轻人在饭桌上说说笑笑。 23岁的辛超是采矿班乙班班长,也是全班年龄第二小的“班宠”。他说自己从没在金昌市过这么有年味的春节。等晚上升井,他还要和全班兄弟下馆子、过除夕。 望着贴在休息硐室门口的横批“心想事成”,辛超表示自己的新年愿望就是“全体班组成员平平安安”。 “工作五年多了,跟工友在一起的时间比陪父母的时间长得多。”辛超说,“工友也是家人,全班到岗就是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