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冷龙岭。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万及敏 王昱钧 见习记者 刘彦辰 奔腾的石羊河,在甘肃版图上如一条横贯南北的轴线,出祁连山,纳股股涓流,跨峻岭沙漠,连结起锦绣壮美的武威绿洲,孕育着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 在民勤县红崖山水库远眺,大河千百年的汹涌与干涸、人与自然几十年的共生与共荣、新时代的新理念与新气象,都在绵延200多公里的石羊河留下了印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处祁连山东端的武威市,立足生态地位特殊重要、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基本市情,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大力保护石羊河流域生态,河湖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河湖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当苍莽的群山、壮阔的河流交相辉映时,新的石羊河故事翻开了篇章。 一 虽然时令已经入秋,但王钰霞还是习惯每天早晨带着孩子来到位于凉州区北面的海藏湿地公园游玩。 武威市凉州区海藏湿地公园内河水清浅、绿满堤岸、廊道相连,成为凉州人们健身、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在她眼里,自己从小生活过的地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过去很荒芜,现在有水有树,已经成为大家休闲娱乐的乐园。” 海藏河水系生态综合治理完成于2021年7月,建成后,城市水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高。过去狭窄杂乱的排水沟已经变为芦苇荡漾的生态园林,人民群众成为生态环境改变最大的受益者。 湖净水清的背后,是武威生态环境的特殊性。 武威处于全国生态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是全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屏障,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这意味着,武威有水就是绿洲,无水就是荒漠。 9月上旬,记者来到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这距离发源于冷龙岭的石羊河源头仅有80公里,每年有3.7亿立方米地表径流通过水管河、宁昌河两条河汇入西营水库。 景电二期延伸工程从160公里外向民勤调水、凉州区西营水库直接输水、祁连山河道自然来水流经蔡旗断面汇入石羊河主河道。 初秋的西营水畔,绿树成荫,风光怡人。近水一望,河水清澈,水底砂石尽收眼底。 而在过去,西营河两岸并不完美。一座又一座养殖场沿河而建,近在咫尺的河道成为养殖户顺手处理生产垃圾的集中地,久而久之,河道变成了垃圾场。 2017年3月,凉州区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凉州区落实河长制实施方案》,纵向完善区镇村三级河湖长责任体系,横向配强联席部门、河湖检察长、河湖警长等协同力量,河长主导,落实“面”上管理责任;强化联动,推进部门“点”的监管;严格巡查,实现水务全“线”监管,“点线面”相结合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全面落实了对区内河流、湖库和山洪沟道的齐抓共管、联动施治,形成河湖长制落实的“凉州特色”。 西营水库不仅风景秀丽,更承担着重要的蓄水调节作用。 几年来,凉州区分类处置各类污染物、废弃物2.86余万吨,拆除涉河厕所、彩钢房、养殖场、废弃电力基座等违建2.74万余平方米,取缔入河排污口10个。通过持续整治,金塔河白疙瘩桥段、石羊河干流高楼湖段违法建设,沙沟河土塔村段乱堆等河湖“久治不愈”的“顽疾”得到彻底有效整治。 二 出武威市,沿着民武路向北一路看去,道路沿线被茂密的植被“庇护”,透过树丛的缝隙可以看到不远处丰收的玉米地。通过无人机俯瞰民勤,她犹如一条绿色的丝带,牢牢镶嵌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 然而,半个多世纪前,别说成片的树木,就连公路时常都会被移动的沙丘掩埋。 石羊河,民勤绿洲赖以生存维系的源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上游水资源需求量成倍增加,造成位于石羊河下游的民勤来水减少、土地日益沙化。《民勤县志》这样描述:新中国成立前,有26万亩农田受风沙灾害,60多个村庄被沙压,每年约2.3万人迁徙他乡。 石羊河流经武威民勤,形成沙漠绿洲奇观。 半个多世纪以来,民勤将水资源的渴望放大到了极致——90%的国土面积处于荒漠沙漠,不但如此,年降雨量113.2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675毫米,灌木赖以生存的地下水位最深时达到40米,在外界看来,这里曾是生态文明建设无法逾越的鸿沟。 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批复了《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武威市前后关闭农业灌溉机井3318眼,压减农田灌溉配水面积66.3万亩,累计改建干支渠道1085公里,配套田间节水面积234万亩,安装地下水智能化计量设施1.64万套。该规划确定的蔡旗断面过水量、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两大约束性目标和北部湖区出现旱区湿地的生态治理目标分别提前8年、6年实现,蔡旗断面过水量逐年增加。 伴随着缓缓流淌的石羊河,记者在民勤县蔡旗镇沿着河顺流而上,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中短暂停留。民勤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这里就是石羊河流入民勤盆地后,唯一由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形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处于中亚和东亚—澳大利亚二条鸟类迁徙线路之上,是鸟类迁徙线路上重要的停歇地。 在这片6000多公顷的湿地里,生活着超过1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成为当地生态好转最有力的见证。 石羊河的末端是青土湖。 一位民勤诗人曾深情写道:“别忘了,三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古海,三百年前这里还波光粼粼……”由石羊河供给的青土湖曾是民勤境内最大的湖泊,然而,随着绿洲内地表水急剧减少,地下水位大幅下降,青土湖于上世纪50年代末完全干涸沙化,上世纪70年代的全国地形图上,干涸了的青土湖已不复存在。 2010年,为进一步改善青土湖区域生态,红崖山水库首次向青土湖注入生态水量1290万立方米,使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首次形成3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2010年以来按每年不少于3000万方标准,逐年增加生态配水,连续11年向青土湖下泄生态用水,至2021年底累计下泄3.4亿立方米,青土湖水域面积从2010年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26.7平方公里,形成了地下水位埋深小于3米的旱区湿地106平方公里。 经过十余年民勤人民的呵护治理,青土湖重现生机。 记者驱车来到青土湖时,艳阳高照,风吹芦苇吟秋声,一望无际的湖面上不时飞起野鸭。民勤县水务局相关负责同志自豪地告诉记者,这片沙漠过去植被覆盖度只有5%到20%,现在已经达到40%以上,近五年来沙尘暴天数明显减少,形成了牢固的生态屏障,牢牢阻隔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 三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威市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底线性任务,把“生态”鲜明写在城市发展的名片上,全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向纵深推进。石羊河已经创建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第一批示范河湖,石羊河(武威段)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西北诸河唯一美丽河湖提名案例。 同样因石羊河而变得“幸福”的,还有在民勤县重兴镇红旗村村民余瑞山。 红旗村村民余瑞山为农家乐菜园浇水。 记者见到59岁的余瑞山时,他正在给自家院子里的辣椒浇水。他说:“干了一辈子农活了,闲不住,开了农家乐后种了很多菜,每天都要打理。” 红旗村坐落于红崖山水库东南部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好转,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红崖山水库观光旅游,带动着当地经济发展。 9月初,红崖山水库碧波荡漾,飞鸟翱翔其间。 2018年余瑞山将自家庭院改造成农家乐,精雕细琢的门楼,古色古香的院落,同时在院子周围配套种植了茄子、西红柿、辣椒等蔬菜,养殖了100多只鸡,几十只羊。 余瑞山说:“以前家里就种了10亩地,加上养殖,每年只能挣四五万块钱。” 幸运的是,这种生活已经成为过去,如今的余瑞山,把家里的10亩地以每年7000元的价格流转了出去,每天穿着整洁的衬衣,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打理菜园,“游客看到我们院子里干净才会进来。”靠着农家乐,余瑞山现在每年有着十几万元的收入。余瑞山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热情地倒上茶水,递上刚采摘的新鲜水果。余瑞山说:“赚上钱了,心里高兴得很。”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是每条河流发展中都会遇到的必答题。 多年来在水权改革基础上,石羊河流域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低耗水、高效益的作物,发展养羊、蜜瓜、人参果、蔬菜等产业,实现了节水增收双赢。数据显示,武威市特色种植作物面积2020年增长6%,农业配水比重却下降到了64.8%。 “今年我流转土地种植娃娃菜,为节省成本采用了滴灌设施,与大水漫灌相比,亩均至少节水60至100立方米,一亩地可省两三百元。”古浪县永丰滩镇六墩村村民袁程玺说,“采用滴灌,一个工人可以管理二三百亩土地,而漫灌的话一个工人只能管二三十亩土地。用滴灌不仅能节水、节肥,更能增收。” 近年来,武威市民勤县治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8月23日,武威市签署第6号总河长令,在已有基础上,武威市将以提升河湖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目标,统筹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统筹“治、建、管”各项措施,做好赋魂、赋文、赋美、赋能、赋制文章,推动河湖长制实现“两个转变”,打造全域美丽幸福河湖。 武威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河湖管理工作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武威市要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和嘱托,切实担负起河湖管理保护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全面提升河湖治理水平,努力创建内陆河美丽幸福河湖典型样板。
无极五登录测速_尹弘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 坚持“三新一高” 加大攻坚力度 做好纵深化具体化集成化改革文章 任振鹤王嘉毅出席
原标题:尹弘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 坚持“三新一高” 加大攻坚力度 做好纵深化具体化集成化改革文章 任振鹤王嘉毅出席 中国甘肃网9月20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欣瑶)19日下午,十四届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省委书记、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尹弘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坚持“三新一高”导向,聚焦热点、难点、堵点问题,继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找准改革选题,提升改革能力,健全完善流程机制,做好纵深化、具体化、集成化改革文章,走出一条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改革之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任振鹤、王嘉毅、王赋、石谋军、程晓波、孙雪涛、张锦刚等出席。 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次会议精神,审议《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22-2027年)》《中共甘肃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2年度动态工作台账》《甘肃省全面深化改革督察工作办法》《甘肃省全面深化改革考评工作办法》《甘肃省全面深化改革评估工作办法》《甘肃省全面深化改革信息工作办法》,听取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和创新就业服务机制等情况汇报。 会议指出,改革是场没有终点的持久战,经济社会越是向前发展,越需要改革的协同推进和配套赋能。要推动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蹚深水区、奔着硬骨头改,在之前改革基础上深度挖潜,冲着要害和关键拓展改革空间。要拿出“一子落全盘活”的改革动作,针对具体瓶颈和症结及控制性环节,推出单项改革措施。要横向协同、联动改革,形成更便捷、更高效、更顺畅、更灵活的工作流程和机制。 会议强调,要增强“主动改”的意识,解决“不会改”的问题,瞄准“针对改”的靶向,形成“协同改”的合力。要有的放矢选好改革题目,领导同志主动出题目,各小组、改革办多交题目,各系统各部门向外学习借鉴找题目,在社会关切和现实需要中琢磨题目,奔着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瓶颈问题深化改革。当前,要高度重视国资国企、投资金融、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等重点领域,把该改的、能改的推进好,争取年度改革任务见到更大成效。 会议强调,要锻造创新思维,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更好填补知识空白,从实际出发多做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全面掌握改革的规律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操性,不断提升改革的能力,打造一支过硬的改革队伍。要进一步明确和理顺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做到上下无缝对接、紧密合作,建立健全配套机制,推动形成高效有序、一盘棋深化改革的浓厚氛围。
无极五登录网站_尹弘在2022年秋季学期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 做对党忠诚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王嘉毅出席
原标题:尹弘在2022年秋季学期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 做对党忠诚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王嘉毅出席 中国甘肃网9月20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富贵)2022年秋季学期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19日上午开班。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在开班式上结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围绕年轻干部如何成长成才与学员作交流。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的殷切期望,把握好前进方向、初心使命、严峻形势、发展任务、法治要求、社会动态、为政之要,努力做对党忠诚、人民满意、敢于斗争、担当有为、学法用法、善于治理、让党放心的好干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事业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尹弘强调,要把握好前进方向,做对党忠诚的好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不断锤炼磨砺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和党中央确定的路线前进。要把握好初心使命,做人民满意的好干部。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谋划推进工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厚植民生情怀,戒掉身上的“骄娇”二气,多到群众中去,多与群众交朋友,认真倾听群众心声,实事求是解决好群众面临的各种困难,扑下身子办好千家万户的事,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要把握好严峻形势,做敢于斗争的好干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面对困难不推诿,面对风险不躲闪,面对歪风邪气不示弱,真正把斗争体现到实际行动中。坚持在重大斗争中磨砺自己,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接几次“烫手的山芋”,通过实践锻炼提高斗争本领。 尹弘强调,要把握好发展任务,做担当有为的好干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其作为基本原则和行动先导,只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事情就毫不迟疑去做,凡是违背新发展理念的事情就坚决不做。坚持勤学苦练、实操实干、总结复盘,培养专业思维、素养和方法,提升专业能力,成为行家里手。要把握好法治要求,做学法用法的好干部。带头尊崇法治、实施法治,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把握好社会动态,做善于治理的好干部。发挥好党建的引领作用,加强对社会治理的研究探索,压紧压实管理和服务责任,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把握好为政之要,做让党放心的好干部。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任何时候都要管得住自己、守得住清白,坚决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始终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 王嘉毅出席,石谋军主持。
无极5平台网址_瞭望丨昂扬志气骨气底气
◇过去10年,中国一步一个台阶奋力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无数像悬崖村青年某色拉博一样的中国人找到了生活的信心与志气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绿色长城”的背后,站着一群如王天昌父子般铁骨铮铮的治沙“硬汉”。像梭梭、如柠条、似沙柳,像每一株他们栽种在沙漠边上,顽强不屈、韧劲十足的植物,遇水生根、见风就长,分外坚强。这是中国人骨头里带着的硬气,任风沙起,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发生的变化不是从天而降,一路经历过太多的风险与挑战。过去每一次风险出现时,国家都展示了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今天我们站在比过去更高的起点上,更应有信心。” 当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等发展奇迹扑面而来,当“蛟龙”入海、“天和”驻空等恢弘场景梦想成真,当更多保障、更高质量的民生福祉加速落地……14亿多中国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益发昂然挺立,享受做一名中国人的荣光和自豪。 从100多年前饱受战乱、积贫积弱的困境中一路走来,中国人用志气、骨气和底气演绎着东方大国的自信自强。 悬崖村青年的志气 2013年,19岁的彝族少年某色拉博结束两年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大凉山深处的老家。 这一年,哥哥分了户,作为小儿子的拉博要按当地习俗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村庄坐落在大凉山腹地古里拉达大峡谷狮子山半山腰一片小小的台地上,进出村要爬17段架在悬崖上的藤梯。200多年前,躲避战乱的祖先披荆斩棘,攀着山间藤蔓寻到这片安全的居所,在此定居下来。 斗转星移间,陡峭的悬崖为族人提供着天然的庇护,却也挡住了外面的精彩。下山要爬危险的藤梯,为了买包盐就要耗去大半天。山上的收成在山下卖不出好价钱——山下的人都知道,卖不完的东西不会再背回去。 这还不是悬崖村人最心酸的事。拉博至今记得那个揪心的夜晚——嫂子因为难产大出血,却被漆黑的悬崖挡住了送医的路。挨到第二天天亮把人往山下背,还没到山脚人就咽了气。 曾经的拉博,最大的志向便是走出悬崖看看山外的天地。跟着堂哥在潮热的南方城市打了两年工,高楼大厦里的灯火灿烂似乎与他无关,身边的年轻人谈论着梦想,他的梦里却全是故乡的青山。 命运将他拽回悬崖后,他又当起了山坡上的羊倌。只是,在看过繁华之后,每每望着远方的天际线,他又明显感觉内心有什么东西在涌动。 2016年春天,15个村里的孩子在3位家长的护送下从悬崖村山下的勒尔小学出发,走崖壁,爬藤梯,踏上回家的路。这一幕被记者拍了下来,悬崖村的名字不胫而走。 在此前后,接二连三有干部模样的人气喘吁吁攀着藤梯进到村来。他们跑到家里问长问短,又去畜棚和地里东看西看。他们说的很多内容拉博不太明白,但反复提起的“脱贫攻坚”似乎又与自己有关。不久,拉博家门口挂起一个小牌子,上面的字他认得——建档立卡贫困户。 那时的拉博和村民们渴望着修路,然而当地发改部门测算发现,修路耗资需要4000万元以上,而当时村庄所在的昭觉县全年财政收入只有1亿元。之后,扶贫干部们又反复调研、征求老百姓意见,最终有了一套带悬崖村走出困境的方案——先架一条安全的钢铁“天梯”,发展特色产业,搬迁一部分群众。 2016年8月,村里开始修建钢梯,拉博和村里的年轻人义务投劳齐上阵,每天扛着钢管往山上运。他在陡峭的崖壁打下固定钢钉,建起一个小小的观景平台。人们管它叫“拉博站”。 2017年6月30日,总共耗费6000根钢管的2556级钢梯全部竣工。上山时间缩短了一个小时,有了栏杆保护,安全性大大提高。 梯子架好后4个月,村里有6户人家娶了新媳妇。人们终于敢把冰箱、洗衣机背上山。 村里也渐渐变了模样:有了通信基站,铺设了电网光缆,通了无人机邮路,人们开始种脐橙、栽油橄榄、养蜜蜂……用上智能手机的年轻人开始在社交媒体直播带货。 拉博因为钢梯上的矫健身姿成了“网红”。用手机做直播的他,在钢梯上身轻如燕。惊险的动作、奇绝的风景很快让他收获十多万粉丝,网友称他“悬崖飞人”。 拉博手机里被他拍摄的视频塞得空间不足:村里的第一家小卖部、第一家苞谷酿酒作坊、邻居达体家的农家乐、哥哥拉洛家买来租给游客露营的帐篷、“发小”某色苏不惹直播带货村里特产、邻居曲日家种三七的大棚……拉博慢慢找到自己的志向——让更多人知道悬崖村,让更多人爱上悬崖村。 当昭觉县政府成立旅游公司后,拉博让他们感到“瞌睡遇见了枕头”,立刻将他招入麾下。公司很快建起集装箱酒店和“天空之谷”营地,拉博当起了酒店管理员和导游。 再一次离开悬崖,拉博的世界已不同往昔。在大理,他参加酒店管理培训;在西昌,他跑了这辈子第一场马拉松比赛;在深圳,他参加了室内皮划艇赛……他的微信加了几百个好友,汉语越来越流利。 2020年5月,根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拉博全家随着全村8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进65公里外的新居。下山的头一晚,他一夜难眠。 新家紧邻昭觉县城,背靠群山,是一套南北通透的三居室住房。便民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点半课堂”、超市……都是过去悬崖上没有的新事物。政府还在安置点搞起厨师培训,办起服装厂、电子厂和塑钢厂。 安顿好家人,拉博又回到山上当起“留守青年”。悬崖村“天空之谷”营地已经离不开这位“网红”员工。 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州昭觉县、布拖县、美姑县等7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被称为“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的大凉山整体摆脱贫困。 过去10年,中国一步一个台阶奋力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无数个拉博有了生活的信心与志气。 最近,拉博又学会了一项新技能。他熟练操控着无人机,穿越森林、云海,拍下日出、夕阳、银河与云卷云舒。在纯净的山野里,他与伙伴们滑雪、溜冰。晴好的日子里,他会录一段他在蓝天下“叶问蹲”的视频逗闷子。直到今天,他仍然保持从山脚到悬崖村山顶上山30分钟、下山15分钟的纪录。 今天的拉博,有了从未如此确信的志向——当好悬崖村的形象代言人。 战胜风沙的骨气 敢跟黄沙掰手腕,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79岁的王天昌还在治沙。 扶着插进沙地的铁锹,忙活了半晌的王天昌咂了口铜烟斗、举目眺望远方,背影如同沙海中一株不倒的胡杨。 自从3年前因癌症切除了胃,王天昌行动就不如以往利索了。一起治沙的儿子王银吉百般劝阻,也拦不住老爷子往沙窝里钻。 不能再干重活了,哪怕只能帮着修修枝叶,老爷子仍坚持:“我还能干!” 王天昌搏了半辈子沙。 为了填饱肚子,40多年前,王天昌一家搬到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但他没想到,“吃饱肚子”这么点要求,在这里实现起来也这么难。 长城乡背靠腾格里沙漠,种粮食就是跟沙漠争地。“麦子刚长出一拃,就让沙子吹成黄毛毛。”眼看着沙子一寸寸逼近田地,王天昌欲哭无泪。 1999年,王天昌、王银吉爷俩咬牙下了决心:“不能再让沙害了庄稼!” 久居风沙口的庄户人家,皆饱受风沙之苦。拖着鼻涕的小孩子都能念上几句顺口溜——“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歉。” 王天昌、王银吉父子不理会闲言碎语,背着苗子一头扎进沙窝。 治沙不易。头天挖好的树坑,一夜之间就被沙填平;刚种好的树苗,第二天就被风连根拔起。 刚开始的时候,王天昌父子只知道埋头种树,树苗成活率却极低。失败次数多了,王银吉跑去请教专家,专家说要先固沙、再种树,不同品种的苗木还要栽植在沙丘不同的部位。 寒冬腊月,迎着呼啸的风沙,爷俩裹上棉袄,背着干粮,在流沙最严重的地段观察沙丘流向,终于摸索出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法。“现在哪个地方栽上活、哪个地方栽上死,哪个地方会让风吃掉、哪个地方风吃不掉,都总结出经验了。”王天昌捋着花白胡子,开心地笑着。 沙漠最缺水,栽树偏偏又离不开水。头道水能不能浇足,是苗子成活的关键。 为纾水困,爷俩凑了一万八千块钱,买了两峰大骆驼,在家与沙漠之间3公里多的风沙线上驮水,一个来回得3个小时。浇水时,爷俩用的是勺子,一滴都舍不得洒。 23年,全家人把钱财和心思都用在了治沙上,连家也一度搬进治沙点边的地窝铺,一住就是8年。 地窝铺的日子,被子上、枕头上全是厚厚的沙尘,每天吃饭,碗底里也卧着一层沙。儿媳妇到现在还憋屈:“娃子上学要穿个白衬衣,就我的娃子穿不上。” 但最让一家人难过的,是王天昌的小孙子。2005年春季,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时节,刚开学的小孙子腿脚有些不稳。忙着栽树的全家人没怎么在意。一个月后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孙子得了脑干胶质瘤,且已到晚期。14岁小孙子没能挨过那年端午。 王天昌自此落下心病。他不敢当着媳妇的面哭,只能捏着小孙子的照片,背着家人偷偷抹泪。他到现在还记得,在地窝铺的土炕上,小孙子已经直不起身子,趴在他腿上说:“爷爷、爹爹,你们一定要把这片沙子治得绿绿的。” 弥留之际,小孙子要求王银吉,要把他埋在治沙点上,他要陪着爷爷和父亲,把这片沙漠全部种上树。 自此,“把沙子治得绿绿的”,成了王天昌父子二人的精神支柱。为了子孙后代,就是挣断肝肠,也要把沙治住! 2019年,王天昌因恶性肿瘤住进武威市里的医院。都要做手术了,他还念叨王银吉:“我老了,别给我花钱了,拿去治沙。” 如今,王天昌一家已在沙漠里压沙植树9000多亩,栽植苗木700多万株。 同村的乡亲们从越来越多的绿色中看到希望,也跟着投入压沙植树。现在,村庄里能明显感觉风小了,沙少了。王天昌爷俩的“王家沙窝”,也成了治沙的标杆。 中国是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但国家林草局2021年发布,按照每5年一个监测期,我国自2004年以来,连续3个监测期实现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沙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 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 另据国家林草局数据,我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十三五”期间,中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00多万公顷。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整体改善。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这样评价: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为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我到过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有一些石漠化的地区,亲眼见证了中国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他还表示,中国在土地恢复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期待中国与世界继续分享交流相关经验技术。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绿色长城”的背后,站着一群如王天昌父子般铁骨铮铮的治沙“硬汉”。 他们是山西右玉跟毛乌素沙漠交手的前后20任县委政府班子和当地人民,是带全家进沙窝、将“狼沙窝”治成“金沙窝”的全国首位治沙英雄石光银,是缔造塞罕坝“绿色奇迹”的林场工人,是“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八步沙林场“治沙六老汉”,是宁愿一生“追沙跑”、甘作“沙漠医生”的治沙科技工作者马全林,是“想让治沙成为一件快乐的事”的新一代治沙人马俊河…… 一样黝黑发亮的皮肤、一样粗糙硬实的手掌、一样坚韧倔强的脾性;像梭梭、如柠条、似沙柳,像每一株他们栽种在沙漠边上,顽强不屈、韧劲十足的植物,遇水生根、见风就长,分外坚强。 这是中国人骨头里带着的硬气,任风沙起,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吓不倒、打不垮、压不趴! 海归博士的底气 2012年,当49岁的李进在成都创立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成都先导)时,不少人惊讶于他的决定:在国际著名药企阿斯利康担任高管多年,“洋博士”为何回国创业?而且还是在地处内陆的成都? 1985年,来自重庆的李进奔赴英国阿斯顿大学攻读大分子科学专业博士学位。彼时的英国中国留学生极少,钻研这一领域的人更少。 多年后,当他回忆起那段埋头苦读的日子时依然感叹,搞科研需要智商更需要“逆商”,那一代中国留学生几乎都具有相同的特质——扎实、勤奋、充满韧性。他们在为自己的人生努力奋斗的同时,也展示着改革开放大门初启时的中国新形象。 在获得博士学位、完成博士后研究后,李进进入生物制药行业,先后就职于两家药企,再回中国已是2005年。 当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震撼着他的同时,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积极寻求创新转型的氛围也刺激着他思考,如何将20多年的经验融入祖国发展大潮。 2021年,在科创板上市一年后,踌躇满志的成都先导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海外并购,让公司在药物发现领域占据了又一条领先赛道。 虽然受限于疫情导致的跨境交流障碍,公司并购后在商业上的协同效应尚未完全体现,但李进颇显沉着:“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发生的变化不是从天而降,一路经历过太多的风险与挑战。过去每一次风险出现时,国家都展示了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今天我们站在比过去更高的起点上,更应有信心。” 作为科学家,他的信心更多源于理性的分析:过去两年,在面对疫情反复、供应链梗阻、通胀高企、贸易保护主义等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多重严峻挑战时,中国经济展现出巨大韧性。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超出预期,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人民币,国内生产总值一年净增13万亿元,为世界经济贡献了稳定动力。 李进的信心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虹的观点契合——短期看,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抑制了中国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但从长期看,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并没有太大变化。中国地大物博、地区发展有差距,经济发展空间依然很大。从外部因素来讲,中国有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基础设施条件优越,营商环境逐步改善,对外资的吸引力依然很强。“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基本面良好,具有强劲韧性。”余虹说。 是的,李进们的自信来自于身后的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消费市场,这个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人、市场主体逾1.6亿户的国度,永远是我们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 百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历史。
无极5平台网址_华亭:“陇窑古镇”探“破”与“立” 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
图为华亭市安口镇朱家坡村。 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19日电 金秋时节,走进华亭市安口镇,道路两旁树木郁郁葱葱,畦畦农田整齐划一,村落房屋错落有致,村里游客络绎不绝,项目建设现场机声隆隆。从“西三村”到G344沿线,到“四大坪”,再到项目施工现场,乡村振兴的“原动力”已然被激活…… 今年以来,安口镇先后9次召开专题会议,针对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差异和现状,深入分析研判,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着答案。 放大“头雁”效应 “管理”变“服务” “自2020年安口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以来,我们依托‘三站四厅五室’,以‘党建4+’模式(即党建+好班子、党建+好门路、党建+好服务、党建+好形象)为载体,不断提高精细化为民服务水平,推动党建工作与社区工作深度融合,为1.2万城乡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安口镇党建办主任黄蓓介绍道。 近年来,安口镇把推动实现组织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满足辖区各类群众多元化服务需求为目标,不断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创新“民情直通车”党建引领服务民生体系,探索建立镇、村(社区)、社(小区)三级“网格化”管理构架,推动党组织“管理”变“服务”,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 安口镇坚持将干部能力提升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围绕加强干部党性修养、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担当意识,常态化开展党课、集中学习等。镇机关每周举办1期干部职工上讲堂活动,各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工作等方面的具体内容、流程要求、工作方法,进行细致讲解传授,干部整体业务知识水平不断提升。每季度组织开展1次“村集体经济发展”论坛,村支书集中参观核心产业项目、重大城建项目和重点民生工程并积极交流经验想法,不断开阔眼界,把握发展现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放大“头雁”效应。 “五项活动”开展以来,周例会、每日签到、重点工作定期通报等制度日渐完善,党员干部人人讲担当,人人有担当的干事创业氛围逐步形成。 典型培树增效 “陇窑古镇”换新颜 游亲子乐园、赏乡野风光、摘时令果蔬……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安口镇朱家坡村非常热闹,周边的游客往来,享受着美景美食。朱家坡村按照“扩规模、提品质、延链条、增效益”的总体思路,深入“党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依托设施蔬菜产业资源,通过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生态鱼池、蒙古包、上山步道等旅游设施,成功打造了“旅游采摘节”“篝火晚会”“旗袍秀”等特色文化名片,举办了三届乡村旅游果蔬采摘节,带动全村60%群众人均年收入6500元以上。 安口镇广泛学习借鉴内外地先进经验,先后打造了西三村现代农业示范带、203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陶瓷商旅美食街、陇窑古镇、绿色建材产业园等多个典型,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通过深度挖掘古镇文化和陶瓷传承,精心打造以瓷为魂、以文为脉的“陇窑古镇”乡村旅游品牌。目前,已经制定了《安口镇高镇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建设方案》,对部分遗址进行了维修加固,铺设游行步道800米、绿化600平方米,保护区路网正式开工。目前,在村社道路和沿线栽植行道树共计3.6万余棵,套种花卉31公里,清运村社垃圾580吨,清理河道垃圾4300立方米,梯次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促进村容村貌有效提升。 传统升级换代 工业强镇“破”与“立” 安口镇抢抓“强工业”行动战略机遇,按照“退出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在“破”与“立”上做文章,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实施绿色建材产业园建设及其配套设施,推动传统工业升级换代。 安口镇深入实施“肉牛扩量、核桃延链、蔬菜增效、药材提质”工程,持续推行“五治五力五促进”社会治理模式和“镇村社”三级网格化管理,积极排查化解调处矛盾纠纷,常态化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检查、环保问题整改和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巡查,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完善文化惠民设施。(完)
无极五网址_甘肃省征集2023年为民办实事意见
原标题:我省征集2023年为民办实事意见 中国甘肃网9月21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记者 杨昕 田玥)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公告,征集2023年为民办实事意见。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省委、省政府决定2023年继续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组织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请社会各方面围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目标,坚持普惠性和可行性,提出2023年为民办实事的意见。 截止日期:2022年10月10日 电子信箱:gsjy@gans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