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欧阳坚在省政协重点提案协商督办座谈会上强调 建立机制织密校园食品安全防线 久久为功守好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中国甘肃网9月27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省政协26日召开重点提案协商督办座谈会,就农工党甘肃省委会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保障校园餐质量安全的提案》进行协商督办。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欧阳坚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建立机制织密校园食品安全防线,久久为功守好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欧阳坚来到兰州理工大学文理大楼力学实验室、大学生活动中心建设工地、北村学生食堂,实地察看了学校教学设施、项目建设,详细了解学校食堂建设、管理、运营等情况。 座谈会上,提案提办双方充分沟通了意见,省政府办公厅、省教育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提案承办单位介绍了提案办理情况。农工党甘肃省委会对提案办理情况表示满意。 在听取提案办理情况及相关意见建议后,欧阳坚对省政府重视政协提案办理和意见建议采纳表示感谢。他说,校园食品安全社会关注度高,相关方面应形成合力,用机制筑牢织密食品安全防线。建立分类型、动态化管理机制,明确细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标准。规范食品管理流程,压实责任,层层把关,从源头上确保校园餐的安全。建立长效机制,把好的经验做法、有效举措固化下来,长期坚持下去。建立各负其责机制,把责任层层分解到单位、部门和人头,相关责任主体各司其职,不能虚化空化。建立督促检查机制,多随时、随机进行抽查,杜绝每一个环节、流程上的漏洞。建立定期不定期考评机制,既考评监管主体、也考评经营主体,把评判权力交给最终消费者,让大家共同维护校园食品安全。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引导广大师生养成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好习惯。建立“出事严惩”机制,亮明食品安全“高压线”,强化红线意识,做到处罚一个、教育一片。建立常抓不懈机制,让人人都按标准开展工作,切实保障师生吃得安全、放心、健康。
无极登录平台_一键携号转接 三方语音通话 诉求快速办理 明年年底甘肃省将实现12345与110高效对接联动
原标题:一键携号转接 三方语音通话 诉求快速办理 明年年底我省将实现12345与110高效对接联动 中国甘肃网9月28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甘肃省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与110报警服务台高效对接联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2022年底前,建成并逐步完善12345与110高效对接联动机制。2023年底前,全面实现12345与110平台互联互通、相关数据资源共享,不断提升对接联动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方案》明确,12345受理范围为:企业和群众关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咨询、求助、投诉、举报和意见建议等。不受理须通过诉讼、仲裁、纪检监察、行政复议、政府信息公开等程序解决的事项和已进入信访渠道的事项,以及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事项。 110受理范围为:刑事类警情、治安类警情、道路交通类警情、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或者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性事件,以及其他需要公安机关处置的与违法犯罪有关的报警;公共设施险情、灾害事故,以及其他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等需要公安机关参与处置的紧急求助;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正在发生的违法违纪或者失职行为的投诉。 《方案》提出,建立健全话务转接机制。按照高效务实、便民利民、保护隐私的原则,建立报警人和群众来电“一键携号转接、三方语音通话、诉求快速办理”的高效联动机制。12345、110通过话务或互联网渠道接到明确属于对方受理范围内的事项,以一键转接或系统派件方式转交对方受理。责任单位不明确或者职责交叉的,可以通过三方通话(诉求方、12345、110)方式了解具体诉求后,由12345与110协商确定受理平台。 《方案》明确,110接到可能引发违法犯罪特别是暴力事件、个人极端事件的矛盾纠纷时,第一时间派警处置,属于12345受理范围的转交12345,12345及时将诉求事项转至属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开展联合调处,推动矛盾隐患源头化解。12345接到恶意骚扰、扬言恐吓、疑似醉酒人员或精神病人反复滋扰等电话,以及影响社会稳定的线索,第一时间转交110处置。工单承办单位在处理诉求的过程中,出现矛盾纠纷激化、事态难以控制的,应当联动110派警处置,并积极推进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推广“庭所对接”“民调入所”“律师进所”鼓励引导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群众等参与开展联合调处。 《方案》指出,加快12345与110平台对接联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体化联动工作平台。12345与110按照统一的组织机构和行政区划代码,规范工单和警单受理标准、受理反馈项目等数据格式,梳理整合平台融合互通的建设需求和业务流程,实现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工单警单双向流转、受理反馈闭环运行、对接事项跟踪督办和智能监管。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万山
无极五网址_大通河造福“八宝川” 生态转型成功 采煤区变千亩“森林公园”
原标题:大通河造福“八宝川” 生态转型成功 采煤区变千亩“森林公园” 大通河沿岸环境越来越好了 致富带头人甘宪明展示新品西红柿 采煤沉陷区建成了“千亩森林” 一河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入画来。发源于雪域高原祁连山东段的大通河绵延干里、自北向南而来。在窑街,具有400多年历史的窑街二渠、三渠等水利命脉工程虽历经岁月洗礼,但在安全饮水、农田灌溉、防汛抗旱、排涝泄洪、保护生态、发展经济等方面仍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让大通河真正成了千百年来哺育生命、滋养万物、造福“八宝川”的“母亲河”。 湟水河属黄河一级支流,大通河属黄河二级支流,“两河”在红古区海石湾镇上海石村交汇。湟水河与大通河不仅承载着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的重要生态功能,更是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建设的重要生态安全基础。 资源枯竭城市成功转型 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窑街矿务局这个国营煤矿于1958年在蜿蜒流淌的大通河畔应运而生,正式终结了窑街煤田手挖肩扛、锤敲斧凿的原始开采历史。经过六十多年的开采,煤资源储量逐渐减少。面对窑街煤炭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劣、空气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红古区为资源枯竭型经济转型城市,走上了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发展之路。红古区把严格落实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政策作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充分发挥转型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各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和明显成效。 昔日的窑街,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基础设施破旧,空气污染严重,居民出行不便,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过去,由于地下采空区日益扩大,到处呈现滑坡、塌陷。为此,窑街煤电公司将下窑、山根、滩子、团结等4个村纳入塌陷区搬迁户,7000多亩农田由于地下塌陷而不能再使用自流灌溉,原本计划使用喷灌,但由于成本过高,企业与农户均未再投入。随即,村民们开始三五成群地开采小煤窑、在滩涂地圈地建煤场……从那时起的30多年里,窑街‘变’了样,可以说是千疮百孔。”老马感慨地说,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使窑街又发生了起死回生的变化。 如今,眼前的变化让人们倍感欣慰,城区环境卫生干净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了。“我在窑街生活了67年了,现在这样好的环境我真是想都不敢想。”搬迁户马玉海说,他们从小生活在窑街采煤区,几十年了,楼道里坑洼不平,窗户破损严重,他父亲年纪大了下楼非常不方便。自从搬进新房,他父亲出门看病都方便了很多,老人心情也好了很多。 搬迁项目改善居住环境 “窑街地区近几年的环境变化真大!”今年68岁的金玉海说,他在窑街居住生活了47年,之前的窑街辖区虽然繁华,但人多车多垃圾多,环境比较差。如今,窑街辖区的路已被硬化,很整洁,自己闲暇时还会出去散步。他所在的区域属二平台社区,之前大通河沿线建有很多的平房,在近几年的整治中全部被拆除了,修建成了绿地,种上了各种花草。 搬迁户张根财说:“我原来住的是平房,环境不好。自从参与房屋改善项目后,我的房屋面积从50多平方米增加到了86平方米,不但采光性、通透性、舒适性都大大提升了,还拥有了一个‘秘密花园’。” 住房改善搬迁项目的实施,使原本居住在便民设施严重老化、处于地质灾害隐患区、居住环境恶劣的29户居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窑街街道办事处主任张丽霞说,此项目的实施使昔日居住环境差、影响城市面貌的区域已成为绿意盎然、百花争艳的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整个项目实施中,窑街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坚持做到环境清洁与搬迁安置工作“两手抓”,做细做实搬迁安置房排摸筹备、选房登记等各环节工作,用真诚的付出赢得了居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据介绍,在2015-2019年,窑街辖区共完成557户3147人搬迁。 实施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 秋日暖阳下,站在窑街采煤沉陷区治理后修建的观景台上极目眺望,看到的正是采煤沉陷区恢复生态后的成片林地。一片郁郁葱葱,近处的波斯菊在微风下摇曳生姿,形成了一道养眼的风情线。 近几年来,红古区花大力气实施了煤厂关停、土地平整、生态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窑街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对大砂村、滩子村实施整体搬迁,腾退搬迁企业12家,完成生态绿化2000多亩,建成了千亩“森林公园”。窑街旧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湟水河、大通河红古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10月,为解决窑街矿区四个村的历史遗留问题,彻底消除小煤矿安全隐患,红古区对33家小煤矿一次性补偿关闭。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红古区为资源枯竭型经济转型城市。2013年红古区政府决定实施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彻底治理恢复窑街生态环境。 红古区提出打造一个地质公园、一个矿山公园、一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一条文化生态旅游廊道,以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林业投资预算6400万元,规划面积2553.47亩,其中植树造林2253亩,分五期进行。”红古区绿化管理所负责人说。 兰州市生态环境局红古分局相关负责人说,随着生态治理工程的陆续完工,当地整体生态环境明显好转,2021年红古区的优良天数达到350天,无人为性造成的污染天气。 大通河哺育滋养良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由谷丰渠、湟惠渠从大通河和湟水河引上来的河水流进了万物生长的田地里。走进花庄镇的蔬菜大棚里,一片片绿油油的景象映入眼帘,高原夏菜喜人的长势也让农民心生喜悦。正在大棚里采摘西红柿的花庄镇党员致富带头人甘宪明说,以前一个大棚收入一两万元,现如今一个大棚收入五、六万元,他们不仅在收益上获得了提高,更是收获了更多的技能。“是大通河和湟水河养育了我们,这里的农业从来没有遇过旱情。” 花庄镇有设施农业2210亩,其中日光温室726座1160亩,塑料大棚732座1050亩,依托“寿光模式”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有序推进,也让这里的高原夏菜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 花庄镇河嘴村村民王善富正在自家地里忙活。“我今年种了3.5亩红笋,红笋抗病力优越,亩产1.2万斤,收入可观。而且这几年政策确实好,扶持多,收入也比以前好。今年的第一茬红笋让我卖了个好价钱。” 村民苏承虎共有6.4亩地,大部分种植了红笋。说起这两年高原夏菜的走势,苏承虎也是满满的喜悦:“这两年高原夏菜在南方畅销,特别是红古的红笋,我们这80%以上都种红笋,价格高、收益好、销量稳定。” 目前,红古区工商注册农民合作社共360家,其中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的4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1家,合作社成员总数6133人,带动农户5022户;全区家庭农场14家,其中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区级10家;建成区级示范性家庭农场5个,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地位不断提高。此外,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大力发展服务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商贸业,培育发展冷链、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发展集生产、展示、交易、物流为一体的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 红古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89.5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25.0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2年的14808元、10155元增长至2021年的37137元、25071元,经济发展韧性更强、动力更足、潜力更大。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文/图
无极5注册平台_兰州银行与中国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原标题:兰州银行与中国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为加强金融同业合作,拓展业务合作领域,实现国有商业银行与地方金融机构优势互补、互惠共赢,9月27日,兰州银行与中国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金融同业生态建设是顺应金融市场发展方向的必然趋势,也是整合金融行业资源,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全方位金融服务方式的有益实践。根据协议,签约双方将在金融同业、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绿色金融、贸易融资、结算代理、零售业务、投行业务、信息科技、培训交流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并积极探讨其他创新业务领域合作。 邮储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结合中国邮政的资源禀赋,在落实国家战略、履行社会责任、助力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等方面积极作为,综合实力雄厚。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成立于2008年,在甘肃省耕耘十余载,始终坚守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定位与使命,积极融入甘肃地方经济发展,在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2022年是兰州银行成立25周年。25年来,兰州银行充分发挥地方银行独特优势,筑牢业务基础,强化创新转型,积极探索服务实体、服务中小的有效模式,已发展成为一家经营稳健、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口碑卓著的现代城商行。2022年1月17日,兰州银行成功登陆A股市场,成为甘肃省第一家A股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 签约双方一致表示,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双方继往开来,深化合作,恰逢其时,十分重要,不仅有利于增强合力,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也有利于互相借力,增强改革、转型、发展的动能。双方将多领域携手,扩大合作范围、提升合作层次,优势互补,共同深化贯彻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的重大部署,全力支持兰州打造“金融之城”,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无极5网站_甘肃省印发实施方案 推动12345与110高效对接
原标题:我省印发实施方案 推动12345与110高效对接 中国甘肃网9月28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近日,我省印发《甘肃省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与110报警服务台高效对接联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2022年底前,我省将建成并逐步完善12345与110高效对接联动机制,形成12345推动部门协同高效履职、及时解决涉及政府管理和服务的非紧急诉求,110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及时处置紧急危难警情、更好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工作格局;2023年底前,全面实现12345与110平台互联互通、相关数据资源共享,不断提升对接联动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方案》明确12345受理范围为:企业和群众关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咨询、求助、投诉、举报和意见建议等。不受理须通过诉讼、仲裁、纪检监察、行政复议、政府信息公开等程序解决的事项和已进入信访渠道的事项,以及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事项。 110受理范围为:刑事类警情、治安类警情、道路交通类警情、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或者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性事件,以及其他需要公安机关处置的与违法犯罪有关的报警;公共设施险情、灾害事故,以及其他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等需要公安机关参与处置的紧急求助;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正在发生的违法违纪或者失职行为的投诉。 《方案》指出,我省将建立健全话务转接机制,建立报警人和群众来电“一键携号转接、三方语音通话、诉求快速办理”的高效联动机制。各级12345、110都要与119、120、122等紧急热线和水电气热等公共事业服务热线建立应急联动机制,确保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响应、高效处置。12345与110对接联动工作纳入平安甘肃建设考核范畴,合理设置考评内容,推动矛盾问题化解。 《方案》强调,我省在提升12345接办质效中,将推进热线归并工作,加大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归并整合力度,提升热线服务能力,各级12345定期汇总企业和群众高频咨询类问题,推行“即问即答”“接诉即办”“工单直转办理一线”等工作方式,提高诉求办理质效。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昕 田玥
杏耀注册平台官网_十年奋进路 兰州新区绘就幸福新蓝图
原标题:产业集聚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十年奋进路 兰州新区绘就幸福新蓝图 现代化生态新城正在崛起 张建平 摄 2012年8月20日,兰州新区获批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全国第5个国家级新区。十年砥砺前行,十年改革创新,兰州新区紧扣“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四大战略定位,在改革中诞生、在开放中前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蝶变。 十年来,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5亿元到快速突破300亿元关口,增长近60倍,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特色优势产业多点开花,综合改革跻身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进出口贸易额倍数增长,常住人口从不足10万人增长至50万人;一座功能完备、产业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初见雏形,成为全省乃至西北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有效发挥了经济增长新引擎、改革创新新典范、高质量发展新样板作用。 今天的兰州新区,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备,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一处处生机盎然的景象,映照着城市最美的变化。十年间,从一纸蓝图转化为美好现实,兰州新区已然美丽“蝶变”,昔日荒漠戈壁的秦王川大地上,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现代新城正在快速崛起。 以国家级新区平台建设为引擎 打造产业聚集新高地 “出城入园为兰石集团的转型奠定了物质基础。”兰石集团副总经理、兰石重装董事长张璞临告诉记者,通过出城入园,企业实现了由石化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能源装备、高端通用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2014年9月,兰石集团高端装备产业园区主体工程全面竣工投入使用,这是兰州新区首个“出城入园”项目。项目自开工建设仅用短短1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兴建厂区及整体搬迁工作,仅用1个月完成了所有设备的搬迁、安装、调试及办公设施搬迁,向外界展示了国家级新区发展的速度。 自此,兰州新区全面吹响打造“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制造新区”的“集结号”。 十年来,兰州新区以国家级新区平台建设为引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积极主动作为,聚集配置高端发展要素,着力铸链强链延链补链,加快构建现代高端产业体系,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一批大型企业落户投产,绿色化工、装备制造、大数据、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一批产业集群快速形成,形成“大中小共存、高优特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兰州新区已引进以兰石集团、甘肃建投、兰电、兰泵、博睿重装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项目,获批“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化基地”。 9月15日,海亮高性能铜箔项目一期1.25万吨生产线提前开机投产,标志着海亮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产能将逐步释放。 9月20日,经过短短9个月时间的建设,兰州宝航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1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第一批石墨化炉正式送电,标志着该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随着这些500强企业的投产,新区产业聚集效应日益凸显,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 此外,兰州新区大力发展绿色化工产业,高标准建设150平方公里高端绿色化工产业园,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中试研究与成果转化基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液态阳光”等一批科技前沿项目先后落地,近百种产品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截至目前,兰州新区绿色化工产业园已引进产业项目160多个、总投资超600亿元,创多项全省、全行业新纪录。 2010至2021年,兰州新区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080个、总投资5280亿元,固定资产年均增速28%。近五年,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20%以上,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 展望“十四五”规划蓝图,兰州新区将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力争“十四五”末产值达到200亿元;打造千亿级国家重要的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和世界一流的现代精细化工产业园,力争绿色化工产业“十四五”末产值达到500亿元,打造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研发生产基地、新能源“储能之谷”,力争新材料产业“十四五”末产值超过650亿元。还有生物医药产业、绿色能源产业、大数据产业、现代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也都生根开花,以日益蓬勃的姿态助推着兰州新区的发展,重振着“兰州制造”的辉煌。 聚焦城市与民生 增进民生福祉绘就幸福新蓝图 十年来,兰州新区始终着眼于“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增进民生福祉”,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交通、教育、医疗、社保、城市功能服务等多方面入手,持续为百姓幸福做“加法”,一条条大道四通八达,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城市在变、道路在变、环境在变、生活在变,兰州新区用十年时间绘就了50万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 “现在的日子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年70岁的张学俭老人是兰州新区彩虹城社区居民,2014年他们全家从原来的永登县西槽村搬到了这里。从以前的土房子到现在的电梯楼、从泥泞土路到平坦大道、从吃窖水烧土炕到用自来水和天然气,说起新区的变迁,他深有感触。“从一个地道的农民变成城市居民,闲暇时间能在活动室看书写字、公园里跳舞唱歌,这样的生活是这辈子做梦都不敢想的沧桑巨变。” 十年来,兰州新区坚持把提升城市服务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贯穿建设现代化国家级新区全过程全方位,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十年来,一幢幢高楼大厦在秦王川大地上拔地而起,新区累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商品房项目137个,各类住房18.17万套1933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平方米,实现了“住有所居”。 十年来,兰州新区城镇就业人数增长近50倍, 城镇化率超过70%;教育事业发展投入超过280亿元,建成各类学校100多所, 职教园区入驻院校17所、 师生10万多人, 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 “ 工匠摇篮”;十年来,兰州新区建成医疗机构达120多家,构建起了“十五分钟医疗服务圈”,真正实现了“百姓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新区”;群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成为全省就业岗位、人均收入、居住面积、教育学位、医疗床位、养老点位最优地区。 近年来,兰州新区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按照“一路一景、一街一品 ”的设计理念和“建设多彩廊道、打造特色道路、构建宜居环境、共创生态新区”的建设原则,使城区绿化达到“春季见花、夏季见绿、秋季见果、冬季见景”。 “新区已经成为湿地、绿廊、花海相连贯通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在城市绿地方面,兰州新区市政集团绿洲公司总经理杨春荣介绍说,新区先后建成百花公园、文曲湖公园、临港花海等11个城市绿地公园,完成约16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城市绿化面积达21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已由2011年的不足5%增加到目前的36%。 未来,兰州新区将从市容环卫、市政设施、空间秩序、园林绿化、城市治理、道路交通等六个方面完善治理措施,推动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竞争力再提高。力争到“十四五”末,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框架逐步完善,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城市环境与秩序再改善,城市形象与魅力得到进一步彰显,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城市竞争力不断提高,国家级新区名片更加响亮。 创新、智慧、高效是兰州新区下一个十年追求的目标。新的奋进征程上,兰州新区正重整行装、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向着西北地区产业发展集聚区、集成改革先行区、创新驱动引领区、生态治理示范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总策划:刘立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