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林铎唐仁健对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作出批示 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对全省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作出批示。 林铎在批示中指出,据气象部门预报,8月12日我省陇东南地区有强降雨,局地还有暴雨,防汛救灾面临严峻形势。各地各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切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强化底线思维,压实主体责任,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坚守岗位,靠前指挥,组织防汛和应急抢险救灾力量有效妥处各类突发事件,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松懈情绪,进一步细化完善工作预案,做足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的各项准备。要认真做好预警监测,全面细致排查各类险情隐患,及时果断疏散、转移和撤离受威胁群众,组织群众科学避险。要严格落实防汛值班值守制度,坚持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确保防汛救灾指挥调度高效顺畅。 唐仁健在批示中指出,近期,全省各地强降雨天气频繁,局部地区遭受洪涝泥石流灾害,各类地质灾害隐患增加,安全度汛一刻不能放松。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既定防汛举措要不折不扣落实到位,重点安全隐患要加强排查监测治理,特别是针对那些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大型巨型滑坡体,要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应对,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旦发生险情,要快速响应、迅速处置,争分夺秒组织群众避险,第一时间做好抢险救援,最快速度修复重要灾毁设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要及时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尤其要做好对受灾贫困群众的救助,切实防止出现因灾返贫致贫的情况,确保全面如期脱贫的大局不受影响。
无极五登陆地址_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甘肃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原标题: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甘肃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初秋时节,位于祁连山下的天祝县哈溪镇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赵世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先导,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保护绿水青山,探索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对甘肃这样的西部省份意义更是非比寻常。 近年来,甘肃省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治理,扎实做好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国土绿化任务,持续推进重点生态建设项目,林草资源保护管理更加规范、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林草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让绿色逐渐成为甘肃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鉴往知来 坚守底线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态地位重要。甘肃祁连山腹地矿产资源富集,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省祁连山内矿产开发逐渐升温,矿产资源探采活动逐渐增多,祁连山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屏障立,则生态安全;屏障废,则生态失守。新一届省委深刻反思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的教训,强力推进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在最短的时间里打出一记记重拳,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和修复自然生态。 绝不再走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老路。近年来,甘肃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底线和红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巩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果,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发生变化的不只是祁连山。曾几何时,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丰富的江河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使这里的小水电建设红红火火,全州共有217座水电站。这些大大小小的水电站,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绿色发展才能长远。”近年来,甘南州委、州政府痛下决心,坚守“不搞大开发、保护大生态”的底线,对全州范围内水电站认真排查、分类处置,全力以赴呵护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南州没有新开发一座水电站——这就是甘南干部群众在生态问题面前给出的答案。 2019年,全省祁连山实施人工生态修复项目257项1.42万亩。“绿盾”专项行动自查摸排生态环境问题1845项,完成整改1802项。全省“绿卫2019”森林草原执法专项行动,查处违法占用林地3000多亩。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295起,恢复林地705亩。 大地增绿 福泽陇原 站在民勤县城西南20多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远眺,这片曾经风沙肆虐的大地,如今已变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成片的沙枣、梭梭等固沙植物交织在一起,顽强地抵抗着百米外的沙丘。 作为我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省区之一,甘肃始终把改变自然面貌作为全省林业和草原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来抓,植树造林,治沙治水,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特别是近年来,全省深入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大局,立足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和促进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两大目标,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扎实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全省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2019年,甘肃全年造林475.65万亩,超过年度目标任务125.65万亩,义务植树9373.86万株,新建义务植树基地597个。人工种草350万亩,落实草原禁牧1亿亩,草畜平衡1.41亿亩,全省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2.9%。 为了加强草原生态修复,去年,甘肃建成草原围栏300万亩,改良退化草原40.3万亩,治理黑土滩、毒害草26万亩。全年办理林地审核审批264宗,审核审批草原征占用项目99项,征收森林和草原植被恢复费5亿元。 甘肃积极开展第二批省级森林城市和森林小镇创建工作,授予平凉市为省级森林城市、宁县盘克镇等19个乡镇为省级森林小镇,推荐认定国家森林乡村159个,全省村庄绿化覆盖率达16.31%,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丰厚的生态福利。 平凉、金昌两市被确定为我省第一批“互联网+义务植树”试点,争取蚂蚁金服集团等治沙造林项目投资9396万元,营造梭梭、柠条、胡杨等2111万株(穴)。 全省林草系统紧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造林补贴、森林抚育等重点工程,积极争取落实各类项目资金68.26亿元。完成天保工程造林22万亩,三北工程造林120.88万亩,森林抚育186.36万亩。 绿水青山 致富“靠山” 咬定“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在甘肃脱贫攻坚战中,绿水青山逐渐成为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靠山”。 省委书记林铎强调,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改变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的传统发展格局,加快绿色发展崛起步伐。 在脱贫攻坚的探索与实践中,甘肃紧盯群众增收问题,将生态与产业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林果产业。从河西到陇东,从戈壁到塬上,一株株绿苗种下地,一颗颗金果结出来,贫困地区林果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林果产业已经成为甘肃脱贫攻坚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全省持续推进“五个精准到户、一个精准倾斜”林草扶贫举措。2019年全年为深度贫困县区倾斜安排资金24.13亿元,鼓励和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林草产业,全省特色林果种植面积达2244万亩,年产值390多亿元,林下经济年产值达73.59亿元,在为社会提供大量绿色生态产品的同时,促进了林农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不仅如此,甘肃投入真金白银,实现生态护林员项目资金“四连增”,资金年规模达到5亿元,年度选聘生态护林员63139人,带动12万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 环境好了,思路变了,发展的机会更多了。陇南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抢抓美丽新农村建设机遇,整合资源,探索创新,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改变了群众守着“青山绿水”过苦日子的局面。 山区群众把“风景”变成了“产业”、将“美丽”转化成了“生产力”,不仅拓宽了增收渠道,而且提高了就业率,探索出了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的陇南模式。2019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142.04万人,收入28.8亿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陇南最亮丽的一张名片。 不负青山不负人。从忽视到重视,从治乱到发展,甘肃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绿色转型发展的坚实步伐,让好风景和新经济比翼齐飞,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路越走越宽,越行越畅。
无极五测速注册_【总书记的话儿记心间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一周年】当好长城“守护人”
原标题:【总书记的话儿记心间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一周年】 当好长城“守护人”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习近平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张斌,嘉峪关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出生在嘉峪关长城脚下的新城村。2000年,从体校毕业后,张斌成为嘉峪关关城文物景区的一名安保人员,当上了“守关人”。张斌也时常被安排参加文物保护的培训、学习,自己常在闲暇时翻阅相关历史及文物书籍,耳濡目染下,他喜欢上了与文物朝夕相处的日子。 “越往里‘钻’,发现越有意思。”张斌每天的工作就是和文物面对面打交道。参与文物修复项目,走戈壁、穿沙漠、进山区,再加上勤奋学习,与长城作伴整整20个年头,曾经搞体育的“门外汉”,成了一名真正的文保专业人士。 双井子堡建于明代,坐北向南,平面呈矩形,堡墙由黄土夯筑,周长820米,作为历史上嘉峪关的军事防御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张斌带领田野长城保护队员们沿着堡墙一寸一寸详细查看、测量、拍照、记录,当发现墙体出现新的病害点或者原有病害点侵蚀情况加重时,张斌黝黑的面庞上就皱起眉痕。他蹲下身仔细查看、测量、分析原因,同队员商量修复对策。翻开田野文物巡查记录本,每页都图文并茂地详细记录着堡墙每一处病害尺寸、成因、修复过程等信息。眼瞅快到中午,双井子堡巡查任务才刚过半。 张斌说,嘉峪关市境内长城墙体有43.6公里,壕堑12.94公里,关堡8座,烽火台和敌台共49座,必须每个月巡查一遍,并及时采取保护及修复措施。 在其他队员逐点测量的同时,队员王生科已通过无人机率先完成了对双井子堡全貌及周边赋存环境的全面观测和图样采集。他说,无人机的加入,给田野长城巡查帮了大忙。 “以前巡查黑山顶上的长城墩台非常困难,攀登上去就要用两三个小时。”王生科说,通过无人机,可以对文物遗存进行全面的观测和图像采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高科技手段在长城保护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提起科技保护,离不开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这是一个由6名“80后”“90后”年轻人组成的文保团队。团队成员从事土木工程、应用化学、历史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不同专业,虽各有所长,但有一个共同点:热爱长城保护事业。 “文物很多细微的变化和损害,肉眼很难观察到,然而通过科学仪器则一目了然。”在关城见到张翔时,他正通过全站仪对文昌阁柱体是否发生弯曲闪变,进行科学监测。他说,监测中心目前已全面运用风速仪、悬挂式测斜仪、裂缝监测仪、全站仪、墙体水分仪等设备对长城本体及赋存环境进行日常监测,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各种风险因素对长城本体及赋存环境的危害,既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效率。 “依托科技助力,去年以来,我们的长城文物保护工作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实现了四个方面的转变。”张斌说,长城文物保护实现了从长城本体保护向本体和载体(赋存环境)共同保护转变,从看守保护向科技保护、研究保护转变,从探索性修缮向依托科技数据精准保养维护转变,从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对于长城保护,一定要小心再小心,要怀有敬畏之心。”张斌说,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力做好长城传承与保护工作,当好长城“守护人”。
无极五测速注册_第十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开幕 王嘉毅郝远出席开幕式
原标题:第十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开幕 王嘉毅郝远出席开幕式 中国甘肃网8月17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通讯员 刘书泽)16日上午,第十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在通渭县开幕。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嘉毅,省政协副主席郝远出席开幕式并参观书画作品展览。 此次艺术节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定西市委市政府主办。据了解,第十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以“丝绸之路·翰墨通渭”为主题,由开幕式、庆祝甘肃省政协成立70周年书画展、通渭县“抗疫情·战脱贫”成就展等10项主要活动组成,至8月22日结束。近年来,通渭县立足“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品牌优势,深入实施“文旅名县”战略,积极创建“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加快发展以书画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 随后,王嘉毅调研了通渭县融媒体中心。他强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关键是加快流程再造,在“融”上下功夫。通渭结合本县情况,在媒体融合发展、互联共融方面取得了成效。下一步,通渭县要继续为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不断提升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助力讲好脱贫故事、通渭故事。
无极5首页_李沛兴在陇南天水查看指导防汛救灾工作时强调:落实落细防汛责任全力以赴做好抢险救灾各项工作
原标题:李沛兴在陇南天水查看指导防汛救灾工作时强调 落实落细防汛责任全力以赴做好抢险救灾各项工作 中国甘肃网8月23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有儒)8月22日,副省长李沛兴在陇南市武都区、康县和天水市秦州区查看指导防汛抢险救灾工作。李沛兴一行看望慰问了前来支援抢险救灾的武警部队官兵,实地查看康县周家坝柏杨村纸槽沟堰塞湖处置情况,秦州区太京镇二十铺村山体滑坡灾害避险及处置情况。他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树牢底线思维,紧盯薄弱环节,抓住重点部位,全方位做好应急救援处置工作,落实落细防汛责任,全力以赴做好抢险救灾各项工作。 李沛兴强调,针对22日至23日我省局地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各有关市州和部门要抓紧再靠实再安排再部署,进一步压实各项责任、抓实抓细各项工作,确保安全度汛。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重大风险隐患点的巡查监测力度,做好监测预报预警,确保第一时间把预警信息通知到位,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按照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处置,补充物资储备,发挥好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机制作用,做到应急有备、反应迅速、处置有效。妥善做好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工作,统筹推进灾后重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无极登录平台_甘肃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提升为Ⅱ级
原标题:我省自然灾害 救助应急响应提升为Ⅱ级 中国甘肃网8月23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姚智)8月21日,记者从省应急管理厅获悉,鉴于近期我省部分地区持续降雨,陇南、甘南、定西、天水等地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多发,造成严重损失,救灾任务重、困难多,形势严峻。省政府决定:自2020年8月22日20时起省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提升为Ⅱ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