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5注册-无极5测速官网

无极五【Q21149162】平台
无极五测速

无极五平台_【甘快看·大河奔腾看甘肃】洮水百转出狄道 陇中“解渴”圆梦时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请更新您的浏览器!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萍 王嫣然 王昱钧   2021年9月28日,是一个值得甘肃600多万群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甘肃陇中群众渴盼了半个多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工程全线贯通;   洮河的奔涌向前,让全省总人口1/4多的百姓喝上了洮河水,从根本上解决了甘肃省中部水资源匮乏问题。   洮河,自青海省西倾山东麓发源,一路向东奔流,经甘肃省境内甘南州,过岷县急转向西北,出九甸峡与海颠峡后,穿临洮盆地,于永靖县注入刘家峡水库。   千百年来,浩浩汤汤的洮河水让这里的群众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他们跟着洮河奔流不息的脚步,从贫瘠走向兴盛,从苦甲天下走向美满、富足和快乐……   在洮惠渠沿线,大片农田焕发生机。   一方田 因水而生机盎然   临洮,古称狄道,是“陇西李氏”祖籍地。都说“千里洮河富临洮”,洮河,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引以为傲。同样还有一条渠道,在临洮百姓心中有着和洮河一样重要的位置,那就是洮惠渠——这是一条造福百姓的幸福渠、惠民渠。   1938年修建的洮惠渠是临洮县滋润面积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以自流为主的灌溉渠道,还是很多沿渠人民直接的生活用水来源。   这条渠道呈南北走向与洮河平行,全长78.47公里,流经临洮县玉井、龙门、新添、太石、中铺等8个乡镇,受益65个行政村,有效灌溉面积达15.03万亩。   在临洮百姓心中,洮惠渠有着和洮河一样重要的位置。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洮惠渠历经1952年、1972两次大型改扩建,今年63岁的杨有义正是洮惠渠第二次扩建的经历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那时候,我们是全县男女老少齐上阵,只为了将洮惠渠扩建到家门口。”杨有义是新添镇崖湾村党支部书记,1972年,洮惠渠扩建到村子里,从此解决了崖湾村农业用水问题。洮惠渠没有扩建完成之前的缺水生活他记忆犹新。“以前村里都是旱地,群众靠天吃饭,地里面基本长不出庄稼。”   洮惠渠扩建后,渠通了,地绿了,呈现在杨有义眼前的不再是“守着洮河没水吃”的窘迫景象。一眼望去,皆是绿油油的蔬菜地、金灿灿的玉米地以及群众越来越有奔头的日子。   在大棚里,村民正在采摘成熟的茄子。   “我们临洮人对水的渴望源自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2015年起,洮惠渠开始第三次改建,杨有义再次见证了洮惠渠的蜕变,“这一次的改建,直接惠及到了洮惠渠中下游地区。”   太石镇三益村地处洮惠渠灌区下游地区。近年来,由于洮惠渠灌区上中游地区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导致下游太石、中铺两镇的1.5万亩耕地无法适时灌溉,群众灌溉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夏天没有草,山上光秃秃的。”太石镇三益村党支部书记龚志荣说,艰苦的自然条件、薄弱的发展基础让这里的人看不到希望,陆续离开村子另谋出路。为解决这一问题,2015到2017年,临洮县实施了洮惠渠下游安家咀补水工程,新建引水暗渠21米、护岸48米,安装输水管道3.6千米,从根本上解决了洮惠渠中下游群众灌溉用水难题。   太石镇三益村,点点绿色和直通山上的道路让原本苍黄的山体呈现出勃勃生机。   “水来了、山绿了,外面的人陆续回来了。”洮河水引上来了,龚志荣也有了带领村民将荒山野岭的三益村变为美丽村庄的信心。说干就干,他带领全村村民将三益村及相邻站沟村的1.29万亩弃耕地和荒山进行了流转,并规划为经济林果区、生态修复区、光伏农业区、采摘农业区、民俗体验区五大板块。截至目前,三益村全力发展“体验农家屋、品尝农家菜、采摘新鲜果、选购农产品”的乡村旅游产业,实施“美丽乡村”示范项目2个,种植葡萄、大枣、大樱桃、杏子2000亩,种植油松、云杉、山楂、核桃5万株,绿化荒山2000亩,群众增收渠道持续拓宽。   洮惠渠让三益村上千亩果树有了灌溉之水。   9月,正是收获的季节,三益村瓜果飘香,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站在三益村南山上遥望北山,满山头成片的蔬菜大棚和养殖基地,点点绿色和直通山上的道路让原本苍黄的山体呈现出勃勃生机。脚下的南山,也发生着美丽蝶变,梁峁被推平,深沟被填平,一棵科果树挂满沉甸甸的果实,村民正在忙着采摘、售卖。   奔涌的洮河水,通过洮惠渠不断流入希望的田野,浇灌着收获的喜悦。“山还是那座山,但家园已经成为老百姓梦中的家园。”龚志荣说。   一座城 因水而生动灵秀   “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洮河,两岸是风景如画的湿地公园……”迎着初秋的暖阳,走进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展示馆内,一面展示墙刻画着孩子们眼中的洮河湿地公园。南屏镇三甲小学六年级学生王雪燕作文里这样写道,“在饭后,我和爸爸妈妈走进湿地公园,悦耳的鸟鸣回荡在山谷中,连绵的山峰倒映在水面上,处处生机盎然。”   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如画。   然而,几年前这里并非今天般秀美。临洮县洮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赵辉介绍,2016年以来,临洮县全面实施了湿地公园的各项保护、恢复工作,逐步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和河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将洮河全河段划定为禁采区,持续开展洮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   经过6年多的试点建设,洮河湿地从砂场林立到草肥水美、鱼跃鸟飞,从昔日的“烂河滩”变成了现在的“生态园”。   在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一对情侣正在合影留念。   碧水清波之美,除了自然馈赠还有临洮县多年来不断创新保护方法,不断引进百度算据、算法、算力,在洮河干支流和水库、水电站、淤地坝等重点部位、敏感水域安装智能监控244处,全方位关注洮河流域保护治理情况。   “今年启动了临洮县智慧水利建设工程,巡河无人机能进行自动巡检、自主充电、自动化处理数据,为我们第一时间处置河沟道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技术依据,推动了河道管护以‘人巡’为主向‘技巡’为主的重大转变。”临洮县水务局局长李建宏说,大力创建美丽幸福河湖,就是要把洮河流域打造成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线、生命线、生活线”。   一项项扎实的举措,一次次有力的整改,让洮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也让“家乡的两岸更美了”成为越来越多临洮县群众的口头禅。   在临洮县城西洮河上的中天桥,花木兰带着舞蹈队队员在这边跳起了广场舞。   清晨七点半,初秋的天气有点微凉,位于临洮县城西洮河上的中天桥已经人来人往。走在大桥上,一泻千里的洮河水流淌不息,城区坐落在洮河两侧,河面波光粼粼。桥下小广场上,中天桥舞蹈队队长花木兰已带着队员在这边跳起了广场舞。   花木兰今年46岁,2021年随儿子从新添镇搬到了县城,闲逛中发现了人气打卡地:洮河小广场。   河边绿树成荫,花卉鲜艳明亮,空气新鲜……眼前的景象让花木兰有点激动,当即萌生了组建舞蹈队的想法。   随即,她开始动员身边的朋友加入舞蹈队,积极拓展健身小团队。每天早晨七点半,花木兰都会带着30人的舞蹈团队准时在河边跳广场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花木兰和她的舞蹈队而言,现在绿意盎然的洮河两岸,不仅是防风护堤的绿色生态屏障,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百万人因水而安居乐业   曾几何时,甘肃中部一直流传着“苦瘠甲天下”“水比油贵”的说法。   洮河,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大支流,水量充沛,水清见底,却与陇中相隔千山万壑。为将洮河清流引入陇中,甘肃省历经数次探索。   盛夏时节,引洮一期工程受益区渭源境内绿意盎然。(省水利厅供图)   引洮供水工程是甘肃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引水渠线最长、覆盖范围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对于从根本上解决甘肃中部水资源短缺问题,支撑陇中、陇东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2006年11月,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在洮河奔流的九甸峡正式开工。   随着时间长河逆流而上,一些时间节点总是无法让人忘怀。   ——2013年6月,引洮总干渠1号至6号隧洞实现通水,渭源、临洮15万群众告别了干旱缺水的历史,提前受益;   ——2014年10月7日,引洮工程的咽喉工程7号隧洞终于贯通;经过数千名建设者8年的艰苦鏖战,引洮总干渠18座隧洞全线贯通;   ——2014年12月28日,备受关注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开始通水试运行,清澈的洮河水,从九甸峡水库开闸,穿越西秦岭和黄土高原,经过数百余公里的总干渠和干渠,一路欢歌,波涛激荡,流进陇原人民的心田,滋润干旱已久的黄土地;   ——2021年9月28日,这项造福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的民生工程全线建成,干支渠总长1069.83公里。   引洮工程让山区百姓用上了甘甜的洮河水。   至此,引洮工程全线贯通,受益区扩大到5市13县区600多万群众,使我省总人口1/4多的百姓喝上了洮河水,从根本上解决了我省中部水资源匮乏问题。   “洮河水不仅让我们有了吃的水,还有了种地的水,我们靠天吃水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年50岁的胡建斌是定西市渭源县上湾镇常坪村村民,他见证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历史。“以前我们都要起早贪黑去几公里外挑水吃,现在我们种了小麦、中药材、玫瑰,每年收入都在增长,生活越来越好了。”   在不懈的探索下,引洮工程不仅成为滋养一方百姓的“致富之水”,也成为哺育城市的“发展之水”。   天水,因“天河注水”而得名,却是一座资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城市。每年4月至7月是全市用水最紧张时段,不得不分区段限时供水,严重制约了这座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发展步伐。   2014年8月,依托引洮二期工程启动了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2019年9月全线建成通水,设计年供水量5548万立方米,极大改善了天水城区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紧张状况,为城市发展提供水源保障,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焕生机。   “这洮河水真甜!”2019年9月27日,是天水市秦州区畅和小区居民刘义贤难忘的一天。这一天,甘甜清冽的洮河水终于流进了天水市秦州区,并流进了千家万户。   甘肃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陇原大地山清水秀的画卷正在绘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洮河,穿山越岭,飞流而来,架起千里“水路”,成为惠泽陇中大地的希望之路。如今,在洮河水的灌溉下,陇中地区荒山穿绿衣,百姓展笑颜,这项造福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的民生工程正在惠泽陇原。   青山遮不住,洮河东流去。   下一步,洮河流域将继续统筹推进源头治理,进一步提升黄河上游重要支流的水源涵养能力,促进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同时与黄河其他支流上下游地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进区域高水平协同发展。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萍 王嫣然 王昱钧   2021年9月28日,是一个值得甘肃600多万群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甘肃陇中群众渴盼了半个多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工程全线贯通;   洮河的奔涌向前,让全省总人口1/4多的百姓喝上了洮河水,从根本上解决了甘肃省中部水资源匮乏问题。   洮河,自青海省西倾山东麓发源,一路向东奔流,经甘肃省境内甘南州,过岷县急转向西北,出九甸峡与海颠峡后,穿临洮盆地,于永靖县注入刘家峡水库。   千百年来,浩浩汤汤的洮河水让这里的群众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他们跟着洮河奔流不息的脚步,从贫瘠走向兴盛,从苦甲天下走向美满、富足和快乐……   在洮惠渠沿线,大片农田焕发生机。   一方田 因水而生机盎然   临洮,古称狄道,是“陇西李氏”祖籍地。都说“千里洮河富临洮”,洮河,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引以为傲。同样还有一条渠道,在临洮百姓心中有着和洮河一样重要的位置,那就是洮惠渠——这是一条造福百姓的幸福渠、惠民渠。   1938年修建的洮惠渠是临洮县滋润面积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以自流为主的灌溉渠道,还是很多沿渠人民直接的生活用水来源。   这条渠道呈南北走向与洮河平行,全长78.47公里,流经临洮县玉井、龙门、新添、太石、中铺等8个乡镇,受益65个行政村,有效灌溉面积达15.03万亩。   在临洮百姓心中,洮惠渠有着和洮河一样重要的位置。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洮惠渠历经1952年、1972两次大型改扩建,今年63岁的杨有义正是洮惠渠第二次扩建的经历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那时候,我们是全县男女老少齐上阵,只为了将洮惠渠扩建到家门口。”杨有义是新添镇崖湾村党支部书记,1972年,洮惠渠扩建到村子里,从此解决了崖湾村农业用水问题。洮惠渠没有扩建完成之前的缺水生活他记忆犹新。“以前村里都是旱地,群众靠天吃饭,地里面基本长不出庄稼。”   洮惠渠扩建后,渠通了,地绿了,呈现在杨有义眼前的不再是“守着洮河没水吃”的窘迫景象。一眼望去,皆是绿油油的蔬菜地、金灿灿的玉米地以及群众越来越有奔头的日子。   在大棚里,村民正在采摘成熟的茄子。   “我们临洮人对水的渴望源自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2015年起,洮惠渠开始第三次改建,杨有义再次见证了洮惠渠的蜕变,“这一次的改建,直接惠及到了洮惠渠中下游地区。”   太石镇三益村地处洮惠渠灌区下游地区。近年来,由于洮惠渠灌区上中游地区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导致下游太石、中铺两镇的1.5万亩耕地无法适时灌溉,群众灌溉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夏天没有草,山上光秃秃的。”太石镇三益村党支部书记龚志荣说,艰苦的自然条件、薄弱的发展基础让这里的人看不到希望,陆续离开村子另谋出路。为解决这一问题,2015到2017年,临洮县实施了洮惠渠下游安家咀补水工程,新建引水暗渠21米、护岸48米,安装输水管道3.6千米,从根本上解决了洮惠渠中下游群众灌溉用水难题。   太石镇三益村,点点绿色和直通山上的道路让原本苍黄的山体呈现出勃勃生机。   “水来了、山绿了,外面的人陆续回来了。”洮河水引上来了,龚志荣也有了带领村民将荒山野岭的三益村变为美丽村庄的信心。说干就干,他带领全村村民将三益村及相邻站沟村的1.29万亩弃耕地和荒山进行了流转,并规划为经济林果区、生态修复区、光伏农业区、采摘农业区、民俗体验区五大板块。截至目前,三益村全力发展“体验农家屋、品尝农家菜、采摘新鲜果、选购农产品”的乡村旅游产业,实施“美丽乡村”示范项目2个,种植葡萄、大枣、大樱桃、杏子2000亩,种植油松、云杉、山楂、核桃5万株,绿化荒山2000亩,群众增收渠道持续拓宽。   洮惠渠让三益村上千亩果树有了灌溉之水。   9月,正是收获的季节,三益村瓜果飘香,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站在三益村南山上遥望北山,满山头成片的蔬菜大棚和养殖基地,点点绿色和直通山上的道路让原本苍黄的山体呈现出勃勃生机。脚下的南山,也发生着美丽蝶变,梁峁被推平,深沟被填平,一棵科果树挂满沉甸甸的果实,村民正在忙着采摘、售卖。   奔涌的洮河水,通过洮惠渠不断流入希望的田野,浇灌着收获的喜悦。“山还是那座山,但家园已经成为老百姓梦中的家园。”龚志荣说。   一座城 因水而生动灵秀   “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洮河,两岸是风景如画的湿地公园……”迎着初秋的暖阳,走进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展示馆内,一面展示墙刻画着孩子们眼中的洮河湿地公园。南屏镇三甲小学六年级学生王雪燕作文里这样写道,“在饭后,我和爸爸妈妈走进湿地公园,悦耳的鸟鸣回荡在山谷中,连绵的山峰倒映在水面上,处处生机盎然。”   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如画。   然而,几年前这里并非今天般秀美。临洮县洮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赵辉介绍,2016年以来,临洮县全面实施了湿地公园的各项保护、恢复工作,逐步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和河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将洮河全河段划定为禁采区,持续开展洮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   经过6年多的试点建设,洮河湿地从砂场林立到草肥水美、鱼跃鸟飞,从昔日的“烂河滩”变成了现在的“生态园”。   在临洮洮河国家湿地公园,一对情侣正在合影留念。   碧水清波之美,除了自然馈赠还有临洮县多年来不断创新保护方法,不断引进百度算据、算法、算力,在洮河干支流和水库、水电站、淤地坝等重点部位、敏感水域安装智能监控244处,全方位关注洮河流域保护治理情况。   “今年启动了临洮县智慧水利建设工程,巡河无人机能进行自动巡检、自主充电、自动化处理数据,为我们第一时间处置河沟道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技术依据,推动了河道管护以‘人巡’为主向‘技巡’为主的重大转变。”临洮县水务局局长李建宏说,大力创建美丽幸福河湖,就是要把洮河流域打造成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线、生命线、生活线”。   一项项扎实的举措,一次次有力的整改,让洮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也让“家乡的两岸更美了”成为越来越多临洮县群众的口头禅。   在临洮县城西洮河上的中天桥,花木兰带着舞蹈队队员在这边跳起了广场舞。   清晨七点半,初秋的天气有点微凉,位于临洮县城西洮河上的中天桥已经人来人往。走在大桥上,一泻千里的洮河水流淌不息,城区坐落在洮河两侧,河面波光粼粼。桥下小广场上,中天桥舞蹈队队长花木兰已带着队员在这边跳起了广场舞。   花木兰今年46岁,2021年随儿子从新添镇搬到了县城,闲逛中发现了人气打卡地:洮河小广场。   河边绿树成荫,花卉鲜艳明亮,空气新鲜……眼前的景象让花木兰有点激动,当即萌生了组建舞蹈队的想法。   随即,她开始动员身边的朋友加入舞蹈队,积极拓展健身小团队。每天早晨七点半,花木兰都会带着30人的舞蹈团队准时在河边跳广场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花木兰和她的舞蹈队而言,现在绿意盎然的洮河两岸,不仅是防风护堤的绿色生态屏障,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百万人因水而安居乐业   曾几何时,甘肃中部一直流传着“苦瘠甲天下”“水比油贵”的说法。   洮河,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大支流,水量充沛,水清见底,却与陇中相隔千山万壑。为将洮河清流引入陇中,甘肃省历经数次探索。   盛夏时节,引洮一期工程受益区渭源境内绿意盎然。(省水利厅供图)   引洮供水工程是甘肃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引水渠线最长、覆盖范围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对于从根本上解决甘肃中部水资源短缺问题,支撑陇中、陇东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2006年11月,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在洮河奔流的九甸峡正式开工。   随着时间长河逆流而上,一些时间节点总是无法让人忘怀。   ——2013年6月,引洮总干渠1号至6号隧洞实现通水,渭源、临洮15万群众告别了干旱缺水的历史,提前受益;   ——2014年10月7日,引洮工程的咽喉工程7号隧洞终于贯通;经过数千名建设者8年的艰苦鏖战,引洮总干渠18座隧洞全线贯通;   ——2014年12月28日,备受关注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开始通水试运行,清澈的洮河水,从九甸峡水库开闸,穿越西秦岭和黄土高原,经过数百余公里的总干渠和干渠,一路欢歌,波涛激荡,流进陇原人民的心田,滋润干旱已久的黄土地;…

无极五测速

无极5平台_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在兰州开幕 尹弘宣布开幕 任振鹤致辞 王嘉毅出席

    原标题: 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在兰州开幕 尹弘宣布开幕 任振鹤致辞 王嘉毅出席   9月17日晚,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在兰州隆重举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盛学卿   中国甘肃网9月18日讯 据新甘肃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欣瑶 金鑫)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今晚在兰州隆重举行。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宣布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刘国永致辞。省领导王嘉毅、程晓波、陈克恭、郭天康及李志勋出席。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朱天舒致欢迎辞,副省长张世珍主持。   兰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华灯璀璨、流光溢彩。20时整,开幕式正式开始。在《歌唱祖国》的悠扬旋律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仪仗队护卫下进入会场。随后,甘肃省运动会会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会旗以及裁判员、各参赛代表团依次入场。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伴随着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会歌,会场升起了甘肃省运动会会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会旗。   20时42分,尹弘宣布: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   任振鹤在致辞中代表省委、省政府向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他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要内容,加快打造西部体育强省。本届省运会是全省体育事业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向省内外展现一个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如意甘肃。希望通过本届省运会的举办,不断增强我省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入新阶段、踏上新征程,全省上下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把体育运动的激情转化为加快发展的豪情,努力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时代华章。   刘国永在致辞中说,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近年来,甘肃大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体育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希望甘肃以本届省运会为新起点,加快构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大力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等全面协调发展,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运动员保兴祖、教练员刘伟、裁判员乔德平分别代表全体参赛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宣誓。   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声光电手段,开幕式文艺演出《丝路新画卷 阔步新征程》精彩上演。整场演出分《华夏血脉 日月经天》《青山绿水 大美陇上》《厚积薄发 开创未来》三个篇章。   在引人瞩目的火炬传递和点燃环节,火炬在“全国三八红旗手”鲁毛才让、“第48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脱亚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牛文斗、“大国工匠”潘从明、国家级运动健将逯艳手中依次传递。最后,由国家二级运动员、兰州大学学生杨万熙点燃主火炬。   点火仪式后,神舟十四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三位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以视频形式送来祝福。他们说:“借省运会开幕之际,向甘肃人民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衷心感谢。让我们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和体育拼搏精神,踔厉奋发、努力前行、团结奋斗,努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祝福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祝福如意甘肃明天更美好。”

无极五测速

无极平台网站_【甘快看】《“简”述中国》开机拍摄 讲述甘肃简牍“前世今生”

  新华网兰州9月17日电(宋燕)15日,《“简”述中国》在甘肃敦煌影视城开机拍摄。该片由甘肃简牍博物馆出品,依据甘肃简牍文献延伸历史轴线,用影像“复活”千年简牍故事,真实再现鲜活的历史情景,讲述甘肃简牍的“前世今生”。   据了解,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简牍数量巨大,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军事、津关制度、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民族交融及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能够与史书互相印证,补史书记载之疏漏与不足,具有传世文献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史料价值。以甘肃汉简为代表的西北汉简与敦煌文书、明清档案、殷墟甲骨被并称为20世纪中国史学的“四大发现”。   《“简”述中国》从前期筹划立项、专家团队历史文化论证到拍摄点位的前期选景,历时近四个月时间。摄制团队将通过实景拍摄、特效包装等,还原甘肃简牍中的历史情景,呈现古今不同历史时期,甘肃简牍的利用、发掘,抢救、保护以及文化传承,并结合不同历史阶段及河西走廊的地域特点,录制原创音乐,倾力打造好甘肃简牍这一张甘肃历史文化推介新名片。   该片旨在让大众能够更加深入了解甘肃简牍,以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甘肃简牍文化。

无极五测速

无极五平台首页_全省党内法规工作会议在兰召开 尹弘作出批示

  原标题:全省党内法规工作会议在兰召开 尹弘作出批示   中国甘肃网9月22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富贵)全省党内法规工作会议9月20日在兰州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作出批示。   尹弘在批示中指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规治党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基固本、守正创新,推动全省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迈上新征程,全省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党内法规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增强依规治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统筹做好立改废释全链条工作,高质量推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要充分发挥党内法规制度在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强化法规制度贯彻执行,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石谋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规治党的重要论述,不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确保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要紧扣全省工作大局,坚持建章立制与事业发展同步推进,持续深化党内法规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做好立改废释各项工作,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扛牢政治责任,健全工作机制,打造过硬队伍,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切实保障新时代党内法规事业行稳致远。   会上,定西市、平凉市、省纪委监委、省委直属机关工委有关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无极五测速

无极五登陆地址_甘肃省政府系统今年办理代表建议559件

  原标题:省政府系统今年办理代表建议559件   中国甘肃网9月26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虎)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近日在兰州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2022年,省人大常委会交省政府系统办理的代表建议共559件,涉及农林水利、工业交通、财税金融、科教文卫等多个领域。目前,代表建议均已按期答复,代表对建议办理结果均表示满意。   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以来,在省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省政府坚持既重结果也重过程,采取有效举措,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各承办单位坚持把符合国家政策、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建议列入“A”“B”两类重点办理,条件成熟的立即解决,条件暂时受到限制的列入计划逐步解决。   在办理过程中,省政府按照“依法办理、实事求是、分类督办、务求实效”的原则,将办理质量放在突出位置,组织各承办单位开展建议办理“回头看”,有针对性地推动B类、C类建议办理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坚持办前沟通、办中协商、办后反馈的联络机制,推动建议办理从“答复满意”向“结果满意”转变。此外,各承办单位充分吸纳建议中关于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发展数字智能、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富有建设性的思路对策,努力把代表的真知灼见转化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