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产业集聚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十年奋进路 兰州新区绘就幸福新蓝图 现代化生态新城正在崛起 张建平 摄 2012年8月20日,兰州新区获批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全国第5个国家级新区。十年砥砺前行,十年改革创新,兰州新区紧扣“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四大战略定位,在改革中诞生、在开放中前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蝶变。 十年来,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5亿元到快速突破300亿元关口,增长近60倍,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特色优势产业多点开花,综合改革跻身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进出口贸易额倍数增长,常住人口从不足10万人增长至50万人;一座功能完备、产业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初见雏形,成为全省乃至西北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有效发挥了经济增长新引擎、改革创新新典范、高质量发展新样板作用。 今天的兰州新区,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备,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一处处生机盎然的景象,映照着城市最美的变化。十年间,从一纸蓝图转化为美好现实,兰州新区已然美丽“蝶变”,昔日荒漠戈壁的秦王川大地上,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现代新城正在快速崛起。 以国家级新区平台建设为引擎 打造产业聚集新高地 “出城入园为兰石集团的转型奠定了物质基础。”兰石集团副总经理、兰石重装董事长张璞临告诉记者,通过出城入园,企业实现了由石化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能源装备、高端通用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2014年9月,兰石集团高端装备产业园区主体工程全面竣工投入使用,这是兰州新区首个“出城入园”项目。项目自开工建设仅用短短1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兴建厂区及整体搬迁工作,仅用1个月完成了所有设备的搬迁、安装、调试及办公设施搬迁,向外界展示了国家级新区发展的速度。 自此,兰州新区全面吹响打造“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制造新区”的“集结号”。 十年来,兰州新区以国家级新区平台建设为引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积极主动作为,聚集配置高端发展要素,着力铸链强链延链补链,加快构建现代高端产业体系,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一批大型企业落户投产,绿色化工、装备制造、大数据、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一批产业集群快速形成,形成“大中小共存、高优特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兰州新区已引进以兰石集团、甘肃建投、兰电、兰泵、博睿重装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项目,获批“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化基地”。 9月15日,海亮高性能铜箔项目一期1.25万吨生产线提前开机投产,标志着海亮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产能将逐步释放。 9月20日,经过短短9个月时间的建设,兰州宝航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1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第一批石墨化炉正式送电,标志着该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随着这些500强企业的投产,新区产业聚集效应日益凸显,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 此外,兰州新区大力发展绿色化工产业,高标准建设150平方公里高端绿色化工产业园,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中试研究与成果转化基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液态阳光”等一批科技前沿项目先后落地,近百种产品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截至目前,兰州新区绿色化工产业园已引进产业项目160多个、总投资超600亿元,创多项全省、全行业新纪录。 2010至2021年,兰州新区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080个、总投资5280亿元,固定资产年均增速28%。近五年,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20%以上,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 展望“十四五”规划蓝图,兰州新区将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力争“十四五”末产值达到200亿元;打造千亿级国家重要的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和世界一流的现代精细化工产业园,力争绿色化工产业“十四五”末产值达到500亿元,打造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研发生产基地、新能源“储能之谷”,力争新材料产业“十四五”末产值超过650亿元。还有生物医药产业、绿色能源产业、大数据产业、现代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也都生根开花,以日益蓬勃的姿态助推着兰州新区的发展,重振着“兰州制造”的辉煌。 聚焦城市与民生 增进民生福祉绘就幸福新蓝图 十年来,兰州新区始终着眼于“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增进民生福祉”,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交通、教育、医疗、社保、城市功能服务等多方面入手,持续为百姓幸福做“加法”,一条条大道四通八达,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城市在变、道路在变、环境在变、生活在变,兰州新区用十年时间绘就了50万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 “现在的日子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年70岁的张学俭老人是兰州新区彩虹城社区居民,2014年他们全家从原来的永登县西槽村搬到了这里。从以前的土房子到现在的电梯楼、从泥泞土路到平坦大道、从吃窖水烧土炕到用自来水和天然气,说起新区的变迁,他深有感触。“从一个地道的农民变成城市居民,闲暇时间能在活动室看书写字、公园里跳舞唱歌,这样的生活是这辈子做梦都不敢想的沧桑巨变。” 十年来,兰州新区坚持把提升城市服务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贯穿建设现代化国家级新区全过程全方位,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十年来,一幢幢高楼大厦在秦王川大地上拔地而起,新区累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商品房项目137个,各类住房18.17万套1933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平方米,实现了“住有所居”。 十年来,兰州新区城镇就业人数增长近50倍, 城镇化率超过70%;教育事业发展投入超过280亿元,建成各类学校100多所, 职教园区入驻院校17所、 师生10万多人, 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 “ 工匠摇篮”;十年来,兰州新区建成医疗机构达120多家,构建起了“十五分钟医疗服务圈”,真正实现了“百姓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新区”;群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成为全省就业岗位、人均收入、居住面积、教育学位、医疗床位、养老点位最优地区。 近年来,兰州新区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按照“一路一景、一街一品 ”的设计理念和“建设多彩廊道、打造特色道路、构建宜居环境、共创生态新区”的建设原则,使城区绿化达到“春季见花、夏季见绿、秋季见果、冬季见景”。 “新区已经成为湿地、绿廊、花海相连贯通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在城市绿地方面,兰州新区市政集团绿洲公司总经理杨春荣介绍说,新区先后建成百花公园、文曲湖公园、临港花海等11个城市绿地公园,完成约16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城市绿化面积达21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已由2011年的不足5%增加到目前的36%。 未来,兰州新区将从市容环卫、市政设施、空间秩序、园林绿化、城市治理、道路交通等六个方面完善治理措施,推动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竞争力再提高。力争到“十四五”末,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框架逐步完善,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城市环境与秩序再改善,城市形象与魅力得到进一步彰显,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城市竞争力不断提高,国家级新区名片更加响亮。 创新、智慧、高效是兰州新区下一个十年追求的目标。新的奋进征程上,兰州新区正重整行装、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向着西北地区产业发展集聚区、集成改革先行区、创新驱动引领区、生态治理示范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总策划:刘立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建平
无极平台网站_甘肃公安亮出“百日行动”成绩单
原标题:甘肃公安亮出“百日行动”成绩单 破案上升 发案下降 政治社会环境持续平稳 中国甘肃网9月30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9月29日,省公安厅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我省“百日行动”有关情况。据介绍,自6月25日公安部统筹指挥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以来,全省公安机关闻令即动、全力投入,高站位部署、高标准推进、高频次调度,重拳打击突出违法犯罪,铁腕整治社会治安乱象,攻坚化解各类安全隐患,总体取得了“破案上升、发案下降、政治社会环境持续平稳”的良好成效。 刑事发案下降 破案数大幅上升 经过“百日行动”集中打击整治,全省刑事发案同比、环比分别下降12.7%、21.4%,破案数同比大幅上升32.2%,传统侵财案件发案显著下降40.53%,八类严重暴力案件破案率同比增加6.73个百分点、“两抢”犯罪破案率90.5%。行动以来,全省公安机关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的高压震慑态势,共立刑事案件15659起,同比下降13.4%;移送起诉10608人,同比上升17.3%;抓获上网逃犯1327名,同比上升175.88%。快侦快破严重暴力案件,累计破获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957起,现案破案率达82.02%,发案同比下降1.95%,23起现行命案全破。坚持对拐卖、养老诈骗等侵害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保持“零容忍”,盯住不放、一查到底,累计打掉犯罪团伙87个,破获拐卖案件5起、养老诈骗案件66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32名,找回失踪被拐妇女儿童26名,追赃挽损5.69亿元。紧盯寻衅滋事、打架斗殴、“两抢一盗”和涉黄涉赌等夏季易发多发违法犯罪,共侦办季节性多发犯罪案件2215起,同比下降36.8%。持续深化电诈治理,全省共立电诈案件3923起,同比下降25.2%,损失金额3.79亿元,同比下降9.58%;共破获案件2263起,同比上升101.97%,抓获犯罪嫌疑人1346名,同比上升34.19%,止付冻结资金44.7亿元。专项打击全面开花,坚持以“百日行动”统领专项打击,“陇剑”系列行动中破案683起、移送起诉968人、挽回经济损失8.7亿元;“昆仑2022”行动中破案757起,移送起诉1250人,累计涉案金额4.2亿元;“獴猎”行动中破案5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6名,查获偷渡人员177名。 强力突破了一批疑难大要案件 “百日行动”以来,全省公安刑侦战线强力突破了一批疑难大要案件,严厉打击了一批犯罪分子,全力抓获了一批潜藏多年的在逃人员,有力维护了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让群众感受到了安全触手可及、就在身边。全省公安机关共破获传统“盗抢骗”案件2051起、破案率超出全国平均35个百分点,街面“两抢”犯罪显著减少、破案大幅提升。现行命案持续下降、全部破获,新增破获积案23起,抓获命案逃犯17人,其中“沉寂”10年以上悬而未决的达21起之多,命案积案下降率高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公安机关将打击文物犯罪列为重要内容,新增破获案件18起,追缴文物1180件,成功缴获2件国家一级文物,追缴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常态开展扫黑除恶,新增打掉黑恶势力犯罪团伙14个、村霸7个,抓获嫌疑人115名,破获刑事案件84起。坚决清除社会治安隐患,抓获各类负案在逃人员1327名,逃犯库存不足全国存量的1%,下降至我省历史同期最低水平。同时,针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电信网络诈骗新型违法犯罪,一体推进“打、防、管、控、宣、建”各项措施。累计推送预警数据224万条,拦截诈骗电话2482万次,直接避免资金损失2.4亿元。加强查扣冻结资金依法返还,目前已有序返还1779案、9845万元,2244名受害群众的财产失而复得。受益于“百日行动”带动,前三季度全省电诈发案及造成财产损失分别下降25.2%、9.58%,首次取得“两降两升”的历史成效,发案已连续16个月同比下降。 侦办食药环领域刑事案件757起 此外,行动期间,全省公安机关共侦办涉黄赌刑事案件361起、行政案件1137起,分别同比上升140.7%、38.5%,移送审查起诉1023、行政处罚2605人,分别同比上升178%、3%;共侦办食药环领域刑事案件757起,移送审查起诉1250人,分别同比上升3.1倍、3.8倍,累计涉案金额达4.2亿元;共侦办涉枪涉爆刑事案件114起,同比上升147.8%,移送审查起诉93人。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昕 田玥 文/图
无极五注册平台官网_让“山”“滩”美景成为新地标 七里河区走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
兰州老街 八里镇桃花节 石佛沟景区 十年来,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切入点,七里河区全力促进兰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强力整合全区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开拓文化旅游市场,促进全区文化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马滩片区的兰州老街和位于南部山区的石佛沟,从一条街、一座山在文化旅游方面的发展变化,窥探该区文旅产业的飞速发展。 1 让精品项目成为地区新名片 市民张瑞玥经常来兰州老街购物娱乐,在她的眼中,兰州老街有一股特殊的韵味,“兰州老街集旅游景点和商业街区为一体,让我可以一边游玩一边购物,既能享受美食又能观赏美景”。张瑞玥说,尤其是它的仿古建筑群,让人体味到中国建筑之美。 “兰州老街项目已完成签约商户160家,现已开业120家。相信未来随着其余商户的逐步开业,会给游客带来更多的服务与体验。”兰州老街董事长助理韩玉龙介绍说。如今的兰州老街已成为“一街了解兰州”“一街感受甘肃”的城市名片和历史文化展示区,吸引着无数游客。 从七里河区小西湖出发一路向南,在该区南部的阿干林区内,美丽的兰州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每年都令诸多游客流连忘返。如今,兰州石佛沟生态旅游示范区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这个分为三期的项目,将在七年的时间内,为石佛沟进行一次“升级”,让秀美的石佛沟戴上精心打造的“首饰”。目前,省文旅集团正在稳步推进一期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和百合湾项目。 “一期项目总建设用地达到69508平方米,主要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七星云街、精品民宿、客栈、度假酒店、泉音堂演艺中心等。”省文旅集团兰州云顶文华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彬介绍说,未来的石佛沟将拥有更为完善的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生态康养等现代旅游体系,带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 高品质的文旅体验是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七里河区已成功创建兰州黄河楼景区、兰州老街、海德堡极地海洋世界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兰州老街成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彭家坪镇石板山村成功创建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景区品质的提升既给游客带来高品质的文旅体验,也提升了该区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2 文化内涵赋予产业精气神 正宁路老马牛奶鸡蛋醪糟,是兰州市有口皆碑的老字号。从正宁路搬到老街后,老顾客和慕名而来的新客人络绎不绝,生意火爆如常。负责人马国德说,当初把新门店选在兰州老街,就是看上了老街的优美环境和商业潜力。 兰州老街在设计修建之初就注重挖掘和聚集兰州本地文化,比如在华夏广场复建的求古书院,如今已成为展现兰州现当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的一大平台。此外,兰州老街还通过举办非遗展、新春灯展、文艺演出等,致力于将本地特色文化以新的形式展现给广大游客。 “我们希望能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打造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韩玉龙说。 石佛沟景区也将在提升改造的过程中,进一步挖掘景区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兰州石佛沟生态旅游示范区项目一期是石佛沟旅游示范区整个片区的首发之地,在做好补充配套的基础上,将结合丝绸文化、冶钢文化、国学文化及健康文化,倾心打造包括高品质文化艺术街区、文化演艺中心、健康中心、配套酒店及人文景观民宿相融合的文化旅游社区。 近年来,七里河区精心凝练和实施了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初步形成了七里河区“六大文化旅游组团”(以三滩、黄河楼、奥体中心为核心的都市文化体育旅游组团,以黄河母亲、水车园、黄河楼为核心的黄河文化旅游组团,以彭家坪为核心的都市休闲文化旅游组团,以沈家岭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组团,以厂矿企业为核心的工业矿山遗存文化旅游组团,以石佛沟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旅游组团),这些组团无一不体现着七里河区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 同时,该区还通过开展“黄河文化旅游节”及“兰州百合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旅宣传推介活动,培育了“中国百合之都”“甘肃省花儿传承基地”“石佛沟六月六花儿会”等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提升了七里河区文旅品牌知名度,实现了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双增长”。 3 坚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兰州老街、石佛沟、简牍博物馆、奥体中心等的建设与发展,是七里河区文旅产业稳步发展、不断升级的见证,也是十年间该区马滩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发展变化的缩影,更是全区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七里河区文旅产业的发展建设,也成为推动该区高质量发展的一股力量。 例如,近年来,该区重点建设了一批农旅融合项目,依托“千亩设施农业园、千亩果园、万亩桃园、万亩百合园”等农业优势资源,开展了以采摘绿色果蔬、品尝农家美食、欣赏农家美景、享受农家乐趣、体验农家生活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活动。通过旅游扶持有效带动千余农民就业,农民收入也得到增长。该区依托兰州战役旧址沈家岭战场遗址,积极打造的“一廊五区”红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后将与魏岭乡绿化村马嵬驿·兰州老家和海德堡生态农庄等旅游项目形成景区串联环线,届时也将推动魏岭乡乡村旅游发展壮大。 “未来,我们将加快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七里河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旅游办公室主任金鑫表示,把历史、人文、生态资源变成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竞争新优势,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新突破,是七里河区文旅产业发展的下一步目标。 总策划:刘立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申亮/文 马军/图
无极5网站_【甘快看】国庆假日 各地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请更新您的浏览器! 国庆佳节,众多建设者挥洒汗水,为祖国建设努力工作着,许多人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为保障省内重点项目建设,国庆期间,中铁建设集团兰张铁路站房项目建设者,坚持节日不放假,人员不返乡,赶时间,抢进度,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施工任务,助力当地交通和经济发展。 在省列重大项目酒泉市人民医院迁建项目施工现场,700多名建设者坚守岗位,昼夜奋战,为2023年9月底建成投入使用创造有利条件。 这个项目占地228亩,建筑面积24万多平方米,新建1800张床位,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酒泉市医疗服务水平。 国庆假日里,到处都有忙碌的身影。在嘉峪关,年产22万吨精密冷轧不锈钢板带项目正在加紧施工。项目建成后,年处理光亮不锈钢能力达到22万吨,预计可实现产值29.7亿元,带动就业350人。 虽然是节假日,张掖市甘州区G312张掖农场至S237循环经济示范园公路建设依然一派繁忙。这个项目路线全长24.49公里,主线采用双向行车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目前,项目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0%。 甘肃台综合报道 甘肃广电总台全媒体记者:苏磊 周源 蔺燕萍 酒泉台 张静 达冷哈斯 夏艳婷 武威台于芳 嘉峪关台 刘丹成 闫立成 朱玲 张掖台 蒋婷 晶晶 王凯 张爱晶
无极五平台首页_【甘快看】甘肃:最美丰收季 颗粒归仓忙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请更新您的浏览器! 春华秋实,春耕秋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金秋时节,我省各地处处可见收获的场景和农民朋友丰收的喜悦,玉米熟了,满眼金黄;麦浪翻滚,长势喜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丰收图景在陇原大地铺展开来。 眼下,河西走廊的玉米进入收获季。在酒泉敦煌,6.14万亩玉米开始采收。今年,敦煌通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100万元资金补贴,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在张掖高台,10万亩制种玉米遍地金黄,预计生产优质种子4500万公斤以上,实现产值4亿多元。在金昌,4万亩青贮玉米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青贮玉米是专门用来制作饲喂牛羊等牲畜饲料的农作物,是公认的优质饲料。 在南部地区,临夏广河的20多万亩青贮玉米迎来收割季。今年,当地继续主抓以“粮改饲”为重点的种养循环产业,实现“粮改饲”低成本、高效率、高产出。 今年,我省在天水、庆阳、武威等市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0万亩。记者在天水秦州区秦岭镇看到,绿油油的大豆和玉米排列有序,再有10多天,进入收获期。 稻浪泛起千重浪。陇南武都区白龙江沿岸,颗粒饱满的稻穗压弯了腰,1.25万亩水稻丰收在即。甘南玛曲燕麦草进入成熟收获期。当地5125户牧民群众,种植燕麦草2.578万亩,预计产草量达4.64万吨。在陇东高原,庆阳环县种植的10.7万亩荞麦陆续开花,这里是我省荞麦主产区。当地将不具备种植小麦、玉米的山地梯田,改种耐旱、耐瘠薄的荞麦、糜子等作物,减少了因旱灾带来的损失,又调整了种植业结构。 我省是全国马铃薯的主产区。进入九月,张掖民乐的24万亩马铃薯正值收获期,预计总产量达90万吨。定西安定80多万亩马铃薯逐渐进入采收期。在鲁家沟镇一台台大型马铃薯收获机穿梭期间,工人们忙碌着采拾、分级、装车,一颗颗“土豆豆”迎着秋收的“薯光”,成为鼓起期腰包的“金蛋蛋”。 甘肃台综合报道 甘肃广电总台全媒体记者:范伟 曹姣 宁永学 敦煌融媒 殷永生 徐海鹏 郭均强 张掖台 王亚梅 鲍青霞 陈思宏 魏莲 金昌台 于渊 崔峰 临夏台 陈姗姗 杨兴强 马龙 马晓芳 天水台 柴琪 闫涛 史源珂 刘武锋 康睿 甘南台 陈春兰 雷喜林 贡布东珠 陇南台 田江飞 王小虎 胡本平 庆阳台 张文军 石强 定西台 李军林 杨坤 臧子铭
无极五登陆地址_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甘肃省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原标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喜迎二十大】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我省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富贵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的热烈氛围中,我省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汲取智慧力量,勇担职责使命,锐意开拓进取,立足本职、真抓实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省委办公厅在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持续用力,对标中办强作风、树新风,在全厅范围组织开展了“创一流、作标杆”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增强规矩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标杆意识,努力当好省委的“坚强前哨”和“巩固后院”,有力有效完成了一系列服务保障工作,为推动全省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省委办公厅开展了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当前,正在积极做好我省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参会前的沟通对接和协调服务有关工作,谋划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确保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在全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 “党办工作无小事,容不得丝毫马虎,出不得半点差错。”省委办公厅秘书一处副处长罗珍表示,近期秘书一处党支部通过开展“微党课”学习交流活动,进一步锤炼严实作风,提升能力素质,恪守主动、规范、高效、精准要求,努力做到办文办成精品、办会办成样板、办事办得圆满,切实推动“三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紧扣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着力抓好“喜迎二十大 深化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基层组织建设提质增效行动、党章党规党纪落实行动、“三级联动破解机关党建难题”活动、加强年轻干部学习研究等五项重点工作,推动机关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近日,省直机关工委举办了“喜迎二十大 翰墨抒情怀”党员干部职工书画展、组织省直机关基层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新征程上,要更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信心,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推动机关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智慧和力量。”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张平表示。 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全省信访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化解信访突出问题,推动全省信访形势持续好转、信访工作格局初步构建、信访存量矛盾有效化解、信访制度改革守正创新、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夯实。省信访局综合指导处处长尤志文表示,要精准把握新时代信访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党的温暖。 走街串户了解群众需求、调处矛盾纠纷,创新方式宣传反诈知识、守护百姓“钱袋子”,热心参加公益慈善活动……国庆假期,兰州市公安局七里河分局敦煌路派出所社区民警王琼依然坚守在一线。从事社区警务工作以来,王琼用心用情守护着一方平安。她提出“热心帮办、爱心预约、耐心延时、贴心代办、暖心回访服务”的“五心”服务标准,摸索出“随时叫、有问必答,随时办、有事必管,随时帮、有求必应”的“三随三有”工作法,深受辖区群众的认可。 “努力做到社区管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王琼表示,要认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做好治安巡逻、矛盾调解、安全宣传、疫情防控等工作,不断提升服务社区群众和打防管控能力水平,打造“无毒无诈无黑无访”平安社区,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筑牢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