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曲马场、曼日玛浪曲乔克湿地等地区,近3万只候鸟涌现,是甘肃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候鸟集群现象 ◇探索以草畜平衡为核心的绿色有机畜牧业,推广良种繁育和高效养殖,不仅解决了草畜矛盾,还实现减畜增收 黄河之水天际来,逶迤穿行草原中。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黄河在这里两进两出,境内流程9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14.59万平方公里。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更是以不足黄河流域5%的流域面积,蕴藏了黄河流域20%的水资源,贡献了黄河中下游40%以上的径流量。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牵心事。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近年来,甘肃省及甘南州立足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着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空间布局和黄河流域甘肃段发展动力格局。 “拔草的人不长个子, 弄脏河水的人眼睛会疼” 清晨,玛曲草原上雾气氤氲。不同于中下游段的气势磅礴,黄河在这里尽显秀美之色。自巴颜喀拉山谷奔涌而出,它一路蜿蜒曲折,从南、东、北三面环绕玛曲县433公里,像臂膀一样环绕着县城。 玛曲,藏语中“黄河”之意。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黄河命名的县,玛曲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独特的生态地位。占地562万亩的玛曲湿地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湿地之一,被誉为“黄河之肾”。 “黄河和草原养育了一代代玛曲人,我们爱护她们。”玛曲县欧拉镇达尔庆村村民卓玛加布说。生在草原上、长在黄河边,卓玛加布见证了黄河和草原相互哺育的历程。 卓玛加布回忆,20世纪末,玛曲县饱受草原沙化困扰,欧拉镇欧强村黄河沿岸露出大片黑土滩,就像草原上的一块块伤疤。 “草原逐步退缩,许多支流干涸,对黄河水源的涵养和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玛曲县林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站长马建云说。 针对草原沙化治理的林草植被保护与建设、退耕还林、水源地建设、生态农牧业开发等工程相继启动,多方发力让草原复绿。截至2021年,甘南州实施草原禁牧800多万亩,推行草畜平衡2938.84万亩,核减超载牲畜92.37万只。黑土滩退化草地植被覆盖度也由以前的65%提高到85%以上,提高了天然草原的防风固沙能力,维护了黄河沿岸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玛曲县沙化草原综合治理示范区,记者看到卓玛加布口中的“伤疤”已被新长出的牧草覆盖,以前满目疮痍的沿黄沙化带如今绿意盎然、花开遍野。 “随着生态保护的系统化和制度化,当地干部群众的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意识也不断提升,大批牧民自发的民间环保组织纷纷涌现。”马建云说。 “从小我就听老人说,‘拔草的人不长个子,弄脏河水的人眼睛会疼’。大自然既然给了我们馈赠,我们也要加倍爱惜。”卓玛加布说,他早就将这种朴素的生态观念根植于心。 卓玛加布开了一家肥料加工有限公司,取名为蒋朵,藏语中是“绿色”的意思。肥料加工公司取之于草原,用之于草原,收集动物粪便加工制作肥料,再用于沙化治理。 又闻鹳鹤鸣 “每年3、4月,鸟儿们会专门飞到黄河欧拉段的中心岛孵蛋,这个岛成了‘鸭蛋岛’。这几年,鸭蛋岛的‘客人’越来越多,这跟我们的保护工作分不开。”候鸟卫士洛藏道吉说。 为了让这些特殊的客人宾至如归,玛曲县做了不少努力。甘肃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曼日玛保护站干事王佳阳介绍,黄河玛曲段禁渔近20年,河中鱼、水草等资源丰富。候鸟繁殖期间,保护区管理局采取二十四小时巡逻等措施,为候鸟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充足的食物。 如今,鸭蛋岛繁衍栖息的飞禽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王佳阳介绍,今年4月,在河曲马场、曼日玛浪曲乔克湿地等地区,近3万只候鸟涌现,是甘肃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候鸟集群现象。 “大量候鸟集群的出现,反映出黄河首曲保护区近年来在湿地沼泽资源保护方面成效显著。”他说。 除了鸟类,野狼、藏原羚、岩羊等野生动物也逐渐回归。当地乡镇干部和牧民告诉记者,不论是下乡还是放牧,总能在旷野中发现野生动物的踪影。 “藏原羚、岩羊等高原特有物种频繁出现,说明玛曲草原的生物量不断增加,食物链完整,生态环境正在逐渐改善。”王佳阳说,玛曲县野生动物种类近200种。 绿色产业释放经济红利 不久前,尕尔藏才让精心培育的一对双胞胎羊羔顺利落地。在欧拉镇畜合隆欧拉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场内,两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羊羔藏在母羊身后,憨态可掬。 41岁的尕尔藏才让是这家合作社的负责人。从普通牧民到合作社负责人,是什么促成了尕尔藏才让的身份转变? “草原上人口增加,草场越分越小,牛羊越来越多,加剧了草畜不平衡,也影响收入。”尕尔藏才让说。 2017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创办了这家合作社,吸引周边牧民以现金、草场、牲畜等入股,通过合作社进行集约化管理。 作为甘肃省唯一不产粮食的牧业县,玛曲县是河曲马、阿万仓牦牛、欧拉羊和河曲藏獒四大优良畜种的产地,欧拉羊、玛曲牦牛被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近年来,玛曲县多个乡镇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探索以草畜平衡为核心的绿色有机畜牧业,推广良种繁育和高效养殖,不仅解决了草畜矛盾,还实现减畜增收。 绿色有机畜牧业的长效发展,也为牛羊肉加工产业的激活注入活力。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宏达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克强介绍,借助牛羊优良产地的独特优势,公司成为主营牛羊肉加工的龙头企业,产品品质高、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已分销全国各地。 牧民不放牧,还能做什么?风光旖旎的玛曲县紧抓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也让不少农牧民端稳了生态饭碗。 在紧邻湿地的沃特村,当地政府投资5000多万元,打造集休闲旅游、特色民俗和文化演绎于一体的旅游标杆村。 玛曲县被誉为“格萨尔文化的发祥地”。凭借独特的民族文化,玛曲县先后建设了200多个生态文明小康村,鼓励农牧民放下牧鞭,从事旅游业。 “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不仅改善了黄河玛曲段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现代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两大首位产业发展迅猛。”玛曲县委书记严和平说。 清晨,格萨尔弹唱艺人尕藏扎西和伙伴背着乐器,相约草原深处,用弹唱的方式歌颂家乡玛曲:“家乡的雪山仿佛展开冰雪的翅膀,黄河从我的家乡流淌到远方;牛羊像海浪一般满山奔跑,我把吉祥的哈达献给家乡……” (参与采写:陈斌?马莎?杜哲宇)
无极五注册平台官网_“不动产”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
原标题:“不动产”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 “以前认为这房子是国家按政策分给我们的,万一政策变了怎么办?没想到政府还给办了房产证(不动产权证书),这下可算是吃下了定心丸。”刚领到“大红本”的搬迁户马小忠显得格外激动。 马小忠家住广河县水岸花苑搬迁安置点,从2019年分到安置房后一直担心自己能否在城里留得住。为解除搬迁户的后顾之忧,县上一方面鼓励有劳动力的搬迁群众参加技能培训,另一方面积极与周边扶贫工厂对接,引导搬迁群众就近进厂务工,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此外,安置小区里还修建了游乐园、凉亭,配套了健身设施,让搬迁群众更好享受城市生活。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为确保“十三五”易地搬迁安置住房的广大搬迁群众搬得安心、住得放心,广河县积极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着手为搬迁户办理不动产权证书。为了让大家“飘”着的心“定”下来,不动产事务中心的全体干部职工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利用6个多月的时间集中办理,并于近期开始发放,此举坚定了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奋斗新生活的信心。 “我们免费为搬迁群众做好测绘、报批等工作,安排专人核对信息、扫描挂接、录入平台、打印证书、整理归档等,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及时解决办证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合力推进办证工作有序开展。截至目前,已为2814户易地搬迁群众发放不动产权证书,这是我们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也是我们遵守党委、政府对群众‘一件事一次办’的承诺。”不动产事务中心副主任马志芳说。 大道至简,行胜于言。针对搬迁群众的不动产权登记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涉及贫困户的切身利益。把搬迁户的安置房产权写进证里、发到手里,用法定形式把搬迁群众的不动产权益牢牢固定下来,不仅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更巩固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果,提高了老百姓的归属感、获得感。“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试金石”“晴雨表”,只有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党史学习教育各项任务,学以致用、学做结合,聚焦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才能真正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老百姓的心里走。 (马瑞鹏 马麒)
无极5首页_甘肃省出台实施方案 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原标题:我省出台实施方案 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中国甘肃网8月28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沈丽莉)近日,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机遇,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领域的政策沟通、技术交流、项目合作、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提高我省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实施方案》要求,通过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到2025年,我省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绿色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达到国家要求。到2035年,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美丽甘肃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实施方案》明确,在推进生产体系绿色升级方面,我省将进一步实施工业绿色改造,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构建农业绿色发展体系,强化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到2025年,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5%以上;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质量,培育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实施园区产业循环化改造;鼓励钢铁、建材、医药、石化等行业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打造重点行业绿色供应链。 在完善绿色循环流通体系方面,按照“东联、西进、南向、北拓”思路,着力打造综合运输大通道,提升物流绿色发展水平;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到2025年,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93%以上;积极优化贸易结构,拓宽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技术装备和服务合作,提升绿色贸易品质。 在打造绿色消费体系方面,扩大绿色消费规模,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国有企业落实绿色采购政策,鼓励各地采取补贴、积分奖励等方式促进绿色消费,鼓励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到2025年各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含兰州新区)城区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系统。 《实施方案》在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健全绿色法规政策体系等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办法和举措。
无极五登录测速_尹弘任振鹤会见刘永行一行
原标题:尹弘任振鹤会见刘永行一行 中国甘肃网7月28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富贵)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28日在兰州会见了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一行。 尹弘对刘永行一行来甘考察表示欢迎。他说,甘肃特色农业优势明显,能源资源禀赋优越,交通物流畅通便利。东方希望集团投资领域多元,综合实力雄厚,与甘肃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进一步加大在甘投资力度,优化产业和项目布局,围绕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深化务实合作,实现地企共赢发展。 刘永行表示,十分看好甘肃发展前景,将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为甘肃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石谋军、孙雪涛及李志勋一同会见。
无极五登录网站_甘肃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闭会
原标题: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闭会 中国甘肃网7月29日讯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吕霞 实习生马也湘)7月28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在完成各项议程后,在兰州闭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决定任命石谋军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会议表决通过了《甘肃省河道管理条例》(修订);表决通过了《甘肃省旅游条例》(修订);表决通过了《甘肃省消防条例》(修订);表决通过了《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修订);表决通过了《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修订);表决通过了《甘肃省建设工程质量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修订);表决通过了《甘肃省就业促进条例》(修订);表决通过了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酒泉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的决定;表决通过了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武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决定;表决通过了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白银市永泰城址保护条例》的决定;表决通过了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庆阳市禁牧条例(修订)》的决定;表决通过了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庆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庆阳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的决定》的决定;表决通过了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甘南藏族自治州城镇供热用热条例》的决定;表决通过了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花儿保护传承条例》的决定;表决通过了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废止<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实施甘肃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变通规定>的决定》的决定;表决通过了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2020年省级财政决算的决议;表决通过了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2021年第二批新增政府债务限额分配计划和省级财政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表决通过了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甘肃省契税具体适用税率等有关事项的决定;表决通过了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表决通过了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表决通过了有关人事任免事项。 会后举行宪法宣誓仪式,本次会议决定任命的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石谋军,任命的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维俊、省人大民族侨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唐晓明、省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忠科、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仰东进行集体宣誓。
无极五注册网站_《甘肃省旅游条例》(修订)自10月1日起施行
原标题:开办民宿和农家乐有了明确条件 《甘肃省旅游条例》(修订)自10月1日起施行 中国甘肃网7月29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记者 田玥)7月28日,《甘肃省旅游条例》由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通过,修订后的《甘肃省旅游条例》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在旅游品牌发展、民宿和农家乐管理、旅游安全、旅游投诉等方面作了相关规定,立法护航我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在对民宿和农家乐管理方面,《条例》明确,利用城乡居民自有住宅开办接待旅游者住宿的民宿,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取得营业执照、特种行业许可证、消防安全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等相关有效证照。涉及餐饮经营的,应当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 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村民俗文化及农民生产、生活等资源,从事为旅游者提供餐饮、住宿、观光或者农业劳作体验等服务的活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取得合法用地手续、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等相关有效证照。涉及住宿等特种经营的,应当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