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平凉市第六届崆峒文艺奖拟获奖名单予以公告,接受全社会监督。如发现问题,可通过监督举报电话反映,我们将认真受理,并向实名反映问题的群众,反馈调查核实结果。如不存在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影响评选结果公平公正的实质性问题,将按有关规定进行表彰。 公示时间:2021年1月5日—1月9日,共5天 受理时间:上午8:30-12:00 下午2:30-6:00 受理电话:0933—8236777 通信地址:平凉市崆峒区红旗街113号 电子信箱:plswwyk@163.com 平凉市第六届崆峒文艺奖评审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1月5日 平凉市第六届崆峒文艺奖拟获奖名单 拟获奖作品(71项) 一.文学类(17项) 一等奖(2项) 1. 长篇小说《广爷川》 孙兴和 (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申报) 2. 散文集《村野的温度》 李新立 (平凉广电新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申报) 二等奖(4项) 3. 长篇小说《支离歌》 石 凌(张惠灵) (灵台县委宣传部申报) 4. 组诗《甘肃册页》 苏卯卯 (庄浪县委宣传部申报) 5. 散文《大地印记》 梁慧君 (泾川县委宣传部申报) 6. 评论《莫畏危楼遮望眼—论小说<楼外楼>的精神旨归》 马元雄 (平凉市文化和广电旅游局申报) 三等奖(11项) 7. 中短篇小说集《密须往事》 曹鹏伟 (灵台县委宣传部申报) 8. 组诗《听雪》 彩 虹(张彩红) (崆峒区文联申报) 9. 中篇小说《安口》 尚 元(尚天福) (崇信县委宣传部申报) 10. 中篇小说《蓝鼻子改过》 田 华 (灵台县委宣传部申报) 11. 中篇小说《只想和你唱秦腔》 杨军民 (泾川县委宣传部申报) 12. 诗集《绛红雪白》 雨 歌(王丽娟) (泾川县委宣传部申报) 13. 散文集《慢时光,暖浮生》 泾川琴儿(信彩琴) (泾川县委宣传部申报) 14. 长篇小说《家园》 梁永忠 (崆峒区委宣传部申报) 15.诗集《江湖秋水(江湖篇)》 王新荣 (泾川县委宣传部申报) 16.短篇小说《崔老板之死》 宋亚平 (灵台县委宣传部申报) 17. 组诗《我和万物站在一起》 刘 莉 (崇信县委宣传部申报) 二.广播影视类(5项) 一等奖(1项) 1. 电视纪录片《刘志丹》 赵 琛、汝雪姣等 (平凉广电新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申报) 二等奖(2项) 2. 电视纪录片《纸上花开》 丁 慧、李新立、马强等 (平凉广电新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申报) 3. 广播专题《崆峒笑谈》 刘绣明、杨艳、景兴才、曹振、马丽星 (崆峒区委宣传部申报) 三等奖(2项) 4. 电视纪录片《52年华》 张 焜、杨文锐、周 维、王 箐 (华亭市委宣传部申报) 5. 电视纪录片《北医往事》 杨文锐、牛 栋、李美娟、白 冰、陈康宏、杨光艳、刘蓉蓉 (华亭市融媒体中心申报) 三.戏剧曲艺类(8项) 一等奖(2项) 1. 大型现代眉户剧《崆峒山下》 蒲虎勤、周琪、徐亭松、武金龙、朱亚玲 、贾小菊 (平凉德韵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申报) 2. 新编大型历史剧剧本《苜蓿壮歌》 韩小林 (平凉市委宣传部申报) 二等奖(3项) 3. 大型现代秦腔剧《金果雪里红》 李东和、党小平、何向红 (静宁县委宣传部申报) 4. 大型古装曲子剧《关山千古情》 赵之理、安 炜、张小平 (华亭市委宣传部申报) 5. 曲子戏小品《大山深处》 姬亚宏、李振岳 (华亭市委宣传部申报) 三等奖(3项) 6. 现代眉户小戏《彩礼风波》 秦等梅、保维娜 (崆峒山大景区管委会申报) 7. 小戏曲《夜劝》 慕世斌、曹酩 (平凉市泾河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申报) 8. 崇信弦子腔《三千年的古槐》 王宏荣、王英妍、黄伟 (崇信县委宣传部申报) 四.音乐舞蹈类(11项) 一等奖(2项) 1. 歌曲《醉美柿乡映红天》 作词:薛孔生 作曲:郝春峰 (泾川县委宣传部申报) 2. 歌曲《崆峒行》 作词:李世恩 作曲:陶志鑫(平凉市音乐家协会申报) 二等奖(3项) 3. 歌曲《美丽神奇的罗汉洞》 作词:卢永峰 作曲:文博 (泾川县委宣传部申报) 4. 歌曲《成纪夯歌》 作词:杨宏斌 作曲:牛海荣 (静宁县委宣传部申报) 5. 器乐曲《仪州往事》 作曲:杨秀锋、王亚莉 (华亭市委宣传部申报) 三等奖(6项) 6. 歌曲《扶贫干部》 7. 作词:赵之理 作曲:吕泓孝、朱莲莲 (平凉市音乐家协会申报) 8. 器乐曲《陇原的歌》 作曲:张尔勇 (国网平凉供电公司申报) 9. 歌曲《崆峒女神》 词曲:马湘平 (崆峒区文联申报) 10. 歌曲《灵台欢迎你》 词曲:李志锋 (灵台县委宣传部申报) 11. 舞蹈《成纪夯歌》…
无极五平台首页_捷报!中国首架大型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在金昌首飞成功
新甘肃客户端金昌1月6日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占东 韦德占)“省长同志!‘甘霖-Ⅰ’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首飞顺利,任务载荷工作正常,飞机状态良好!报告完毕!”“我宣布‘甘霖-Ⅰ’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首飞成功!”今天下午,“甘霖-Ⅰ”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首飞仪式在金昌机场举行。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宋亮宣布“甘霖-Ⅰ”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首飞成功。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余勇代表中国气象局对“甘霖-Ⅰ”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首飞成功表示祝贺。他指出,这是人工增雨工作的里程碑,标志着无人机在人工增雨工作中技术和手段的突破。利用大型无人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填补了国内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雨的空白,属于世界前沿性技术,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的巨大提升,是利国惠民、增加水资源的创新工程,对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余勇指出,中国气象局将进一步与甘肃省政府加强合作,在无人机人工增雨业务化的进程中支持甘肃发展。同时,将大型无人机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应用系统纳入“十四五”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中进行布局。支持开展祁连山区无人机人工增雨(雪)业务试验工作,支持甘肃建设无人机飞行和试验示范基地,推进无人机增雨系统从试验向业务转化、推广应用。推动建立健全无人机人工增雨的相关行业标准,规范无人机行业发展与相关行业的业务应用,推动将无人机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列入重大科研计划项目。 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主任尹宪志介绍,“甘霖-Ⅰ”是目前中国第一架大型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其技术在世界人工影响天气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航时超过14小时,航程5000公里,能一次性飞跃甘肃东西全境。甘肃祁连山区大型无人机增雨(雪)试验的成功,不仅可极大提高甘肃人工增雨作业效率,还可进一步发挥西北区域人影能力建设工程的效益,并在全国起到大型无人机增雨的示范引领作用。 经过开展祁连山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雪事业试验,“甘霖-Ⅰ”在山峰嵯峨、云雾飞渡的祁连巅峰,突破了复杂气象、复杂地理条件的限制,破解了无人机难以防除冰的世界性难题。 近年来,甘肃先后在祁连山开展了一系列人工增雨试验研究项目。试验研究表明:处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地区云水资源丰富,平均每年水汽输入量约为885.4亿立方米。但在自然条件下,空中水资源转化为降水的比例还不到15%,而85%的水汽越界而过,远低于其他地区的平均转化率。如果在祁连山地区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理论最大值每年可增加15%降水量,约7.4亿立方米的降水量,云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大。 首飞仪式上,有关单位还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现场观摩了“甘霖-Ⅰ”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
无极5平台网址_甘肃省应急管理厅组织开展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检查
原标题:省应急管理厅组织开展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检查 中国甘肃网1月26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1月25日,记者从省应急管理厅获悉,为坚决遏制非煤矿山事故发生,甘肃省应急厅下发《甘肃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开展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检查。 此次专项检查围绕控大风险、除大隐患、防大事故,以严防采空区坍塌、爆炸、火灾、透水、中毒窒息、尾矿库溃坝等事故为重点,通过专项检查坚决消除一批重大事故隐患,曝光一批严重违法失信企业,解决一批突出问题,推动非煤矿山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消除安全监管盲区漏洞,有效防范和遏制非煤矿山重特大事故,确保2021年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莉
无极五平台注册登录_甘肃无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中国甘肃网1月31日讯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1月30日,甘肃省卫健委通报1月29日20时至1月30日20时甘肃省新冠肺炎疫情:截至1月30日20时,我省已连续300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连续308天无疑似病例,连续282天无无症状感染者。 1月23日俄罗斯-兰州CA910航班265名入境人员中,今日无新增确诊病例。目前,该航班累计确诊病例5人,在省级定点医院住院隔离治疗;无症状感染者1人,在省级定点医院隔离医学观察。其余259人在集中隔离点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上述所有入境人员均在闭环管理中。截至1月30日20时,甘肃累计报告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5例,累计治愈出院90例,目前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5例。
无极五登录网站_去年甘肃省十四个市州细颗粒物全部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原标题:去年我省十四个市州细颗粒物全部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2020年,全省9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14个市州细颗粒物(PM2.5)首次全部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这是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据悉,“十三五”期间,我省生态环境系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9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 2020年,全省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21.2%(国家要求10%),14个市州PM2.5首次全部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比2015年的1个达标城市(嘉峪关市)增加了13个;优良天数比率为93.7%(国家要求90.4%),较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38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国家要求达到92.1%),无劣Ⅴ类水体;35个地下水国考点位极差比例为5.7%(国家要求31.4%);17个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Ⅲ类标准限值要求;18条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完成整治并达到“无黑臭”等级;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9.37%、10.29%、9.46%和9.33%,2019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27.93%,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2021年,我省既要严格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主动服务“六稳”“六保”,协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又要抢抓机遇、找准定位,立足省情实际,推动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巩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任务,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会议提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甘肃省生态环境系统将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方向,牢牢把握“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总要求,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围绕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州大气污染系统深度治理重点任务,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拓宽广度、延伸深度,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吕晟君
无极5登录_2021年甘肃省将为民办好10件实事
原标题:2021年我省将为民办好10件实事 中国甘肃网2月25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记者 杨昕)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省级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实施方案》《关于新增城镇就业32万人及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实施方案》《关于中小学“建宿舍扩食堂增学位”的实施方案》等10件为民办实事方案,明确我省今年为民办的10件实事具体该怎么做。 我省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13元 从2021年1月1日起,将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省级基础养老金标准在原每人每月15元基础上增加5元,使我省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13元。实施范围包括全省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60周岁以上、符合国家及我省规定条件的人员。省财政安排基础养老金补贴资金1.95亿元。2021年5月底前省级财政将补贴资金全部拨付到位,6月底前各县市区完成调整和补发工作。 新增城镇就业32万人及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2021年,采取省级财政适当补贴、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我省基层单位就业。实施范围包括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应往届甘肃生源普通高校毕业生(我省藏区毕业生可放宽至普通中专学历)和愿意在甘肃就业的省内院校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毕业生。我省县级及以下教育机构、乡镇卫生机构、街道社区、基层站所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大生态产业相关的国有企业,各类民营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上述属事业单位性质的,参加项目人员不占事业编制,按临聘人员管理,签订劳动合同。省级财政对聘用的毕业生按照每人每月150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贴,补贴期限3年。省级财政3年共安排资金5.4亿元。5月底前,发布项目公告,向各市州分解下达招聘指标任务。9月1日起,用人单位组织聘用人员上岗,建立管理台账。 2021年,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其中,兰州市8万人、兰州新区0.35万人。实施范围包括年满16周岁(含)至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者,通过各类单位招聘录用、从事个体工商户、公益性岗位安置以及灵活就业等渠道,在本省城镇区域内初次就业和失业后实现再就业。 新建1万公里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 2021年在全省新建自然村(组)通硬化路1万公里以上,实现约5000个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创建10个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示范县,打造100条特色示范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支撑乡村建设行动。资金安排方面,省级发挥奖补资金的撬动作用,建立“以奖代补”机制,按照“多建多补、少建少补”的原则,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每公里按20万元标准进行奖补。自然村组道路建设示范县每个奖补1000万元,特色农村示范路每条奖补200万元。示范创建项目验收合格后兑现奖补政策。 增补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区义务教育中小学学位15000个 2021年,全年省级统筹安排资金6.5亿元, 在全省12个市(州)81个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新建、改扩建食堂1000所。在9个市(州)23个重点帮扶县农村中小学新建、改扩建教师周转宿舍900套。通过新建、改扩建、资源整合等方式,重点增补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区义务教育中小学学位15000个。 在14个市州和兰州新区改造建设重症医学传染病区域 2021年,在14个市州和兰州新区改造建设重症医学传染病区域;在30个县级医院改建“三区两通道”传染病区,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市级重症医学传染病区域改建方面,在14个市州和兰州新区规范建设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区或传染病医院的基础上,设置不少于5张床位的传染病重症监护病区,配备床旁监护仪、呼吸机、振动排痰仪、除颤起搏器、可视喉镜等基本生命体征的监护救治设备,达到救治传染病重症患者能力;县级医疗机构传染病区改造方面,在30个定点医院传染病病区未获得相关项目资金支持的县(市、区),实施县级医疗机构传染病区改造。项目县(市、区)人民政府参照《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通过改扩建,在县级医疗机构独立医疗楼或独立医疗区域建设传染病病区,规范设置“三区两通道”,达到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收治条件,配备满足传染病救治规范要求的检验检测、影像检查等设备。 全省启动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6280套 在全省启动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6280套(公租房3000套、政策性租赁住房3280套)、共有产权住房3000套。公租房主要解决城镇户籍住房和收入“双困”家庭住房困难。政策性租赁住房主要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住房困难。共有产权住房主要帮助城镇无房户籍人口中有一定支付能力、又买不起商品住房的群体拥有产权住房。 实施范围包括兰州市政府负责新筹集公租房3000套、启动建设政策性租赁住房3000套;天水市政府负责启动建设政策性租赁住房260套;嘉峪关市政府负责启动建设政策性租赁住房20套;兰州市政府会同省机关事务局负责启动建设共有产权住房3000套。 建设100个城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通过新建或改扩建的方式,在全省建设100个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中心。其中:兰州市34个(含兰州新区)、嘉峪关市2个、金昌市6个、酒泉市8个、张掖市5个、武威市7个、白银市9个、天水市7个、平凉市3个、庆阳市3个、定西市3个、陇南市4个、临夏州7个、甘南州2个。通过对现有城市街道养老服务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合理利用新建城区和新建住宅区配建的养老服务设施,充分挖掘闲置社会资源,配置相应的功能设备和智慧健康养老软硬件设施,确保年底全部建成。按照基本标准,城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使用面积原则上不低于750平方米。 对20万名妇女进行免费“两癌”检查 对全省20万名33岁至64岁城镇低收入妇女和农村妇女进行免费“两癌”检查。实施范围包括,采取自愿原则,对全省20万名33岁至64岁城镇低收入妇女和未参加过2018年至2020年为民办实事“两癌”检查的农村妇女进行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所有接受宫颈癌、乳腺癌检查的对象须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城乡低保家庭子女普通高校入学进行资助 对具有甘肃户籍且在省内参加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并被录取到普通高校本科、专科(高职高专)2021级的城市低保全额保障家庭和农村低保一、二类保障家庭子女进行学业资助,切实保障我省困难家庭学生教育权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学业。资助标准为录取到普通高校本科的2021级新生一次性补助10000元;录取到普通高校专科(高职高专)的2021级新生一次性补助8000元。 建设100处农村水源保障工程 在10个市州、54个已脱贫县区建设或改造100处农村水源保障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水源稳定性和保障能力。工程覆盖180万人。其中兰州市6处、天水市18处、武威市3处、白银市1处、庆阳市12处、平凉市6处、定西市8处、陇南市18处、临夏州7处、甘南州2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