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开局“十四五”】甘肃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杜雪琴 酒泉农产品出口东南亚,张掖600吨洋葱出口意大利,兰州新区铁路口岸迎来了首列中亚麸皮班列…… 今年以来,我省多举措扩大外贸、稳定外资,提升口岸建设,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敞开。一季度全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30.6亿元,同比增长54.1%,外贸进出口迎来“开门红”。 外贸发展动能足 今年3月底,省商务厅联合白银市举办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出口蒙古国车辆发车仪式,30台半挂车辆顺利出口蒙古国,我省今年预计出口600台半挂车辆计划全面实施。 这是我省商务系统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的具体行动。以此为契机,我省深耕蒙古国市场,全面开拓中西亚、东南亚国家市场,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为多举措、全方位促进全省外贸稳增长,省商务厅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与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等14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制定2021年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加快外贸发展。 省商务厅加快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指导兰州、天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制定2021年跨境电商工作计划,积极推动跨境电商扩大规模,一季度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3732.4万元,同比增长275.4%。 “我们积极完善境外营销网络布局,截至目前,全省49家企业累计在境外设立115个国际营销网点,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稳定出口起到了积极作用。”省商务厅外贸处负责人说。 对外合作迸发新活力 今年一季度,我省对外承包工程逆势走强、开局良好,新签合同11份,合同额3.03亿美元,其中5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5个,涉及金额2.99亿美元。 前不久,中国电建集团甘肃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新签的津巴布韦旺吉电站三期扩建运营维护项目合同额达2.57亿美元,这一项目启动后运营维护合同期为6年,预计可带动我省150多名技术人员在境外务工。 这是我省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的典范。 今年以来,省商务厅持续强化服务,助推我省对外合作企业提质增效,不断提升“走出去”企业的质量效益,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我们通过建立对外投资合作重点项目库,动态跟踪全省64个对外投资及对外承包工程重点合作项目,强化重大项目跟踪推进服务,对新设的对外投资合作项目和新签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全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省商务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说。 外资利用开新局 近日,泰国正大集团在庆阳市投资建设的生猪屠宰厂完成全部土建工程,计划于今年11月建成投产。 早在2018年,泰国正大集团就与庆阳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庆阳市西峰区合作建立以生猪为主导产业的正大新农业暨产业扶贫综合示范项目。今年泰国正大集团出资6.75亿元和1.19亿元,设立了庆阳正大畜牧和庆阳正大饲料两家企业。 一季度,我省利用外资迎来“开门红”,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家,合同外资额7.6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68万美元,同比增长46.3%,高于全国整体增速2.5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西部大开发、稳外资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我省抢抓一系列重要战略机遇,省政府提出实施千亿级产业、百亿级园区、招大引强、承接产业转移4个招商引资突破行动。省商务厅制定甘肃省外资突破行动计划,成立外资工作专班,强化对外资企业全方位服务,大大增强外商在我省投资的信心。 “从一季度数据看,‘引进来’的外商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意愿显著升温,我们将继续做好服务外资企业工作,加大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为外国投资者和外资企业提供更大便利,让企业在甘肃更好发展。”省商务厅外资处负责人说。 口岸物流“暖意”浓 原料进口、保税加工、全球销售,开辟的新航线让泰国山竹不到24小时便可运达……便利的空中通道,让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倍增,今年一季度,进出口15.5亿元,增长5.8倍。 兰州新区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开辟了兰州至柬埔寨、泰国、越南、印尼、巴基斯坦等多国的航空经济通道,今年新开通2条国际货运航线。 凭借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区位优势,我省在推进贸易通道和各类开放平台建设中“陆空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加速融入全球贸易产业链。 省商务厅以打造中欧国际班列集结中心和区域性航空枢纽为目标,支持兰州新区、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甘肃省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运营平台,统筹国际货运班列运营,努力推动我省4向5条国际货运班列和航空货运发展。 一季度,我省国际货运班列共发运137列4435车,累计货运9.07万吨,货值4029万美元,总发运车数同比增加119%,国际货运班列以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铺路搭桥”。
无极5平台网址_【短视频】(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天津市武清区与泾川县结对子 东西协作脱贫携手奔小康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请更新您的浏览器! 天津市武清区与泾川县结对子,实施组织领导、人才交流、资金使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六大工程”,东西部扶贫协 天津市武清区与泾川县结对子,实施组织领导、人才交流、资金使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六大工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记者走进泾川县王村镇朱家涧蔬菜园区看到,一座座温室大棚排列在田间小路的两侧,走进大棚,菜农李文生正在自家瓜棚里给甜瓜苗打岔。提起天津结对帮扶村里的事,他如数家珍。 王村镇朱家涧村曾是2020年国务院挂牌督战的贫困村,在市县镇规划支持下,王村镇全村125户群众全部从窑洞搬迁住上了新楼房。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口帮扶单位天津市武清区与泾川县并肩作战,两地“村企、村村、村与社会组织”主动结对,破解难题。2020年5月份,武清区落实东西部扶贫资金704万元,建成了朱家涧村设施蔬菜园区,并及时搭建产地直销平台帮助销售蔬菜,群众从中收入106万元,有效解决了蔬菜“卖难”问题,提振了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 泾川县把产业扶贫作为东西部协作的核心任务,在扩规模、延链条、拓市场、创品牌上与武清区共商共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泾川县累计争取武清区援助资金1.01亿元,新建蔬菜产业园区11个,并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建立“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营销体系,带动苹果、牛肉、杂粮等农特产品直销天津等地。三年来,武清区消费扶贫金额累计达1.3亿余元,带动贫困人口2716户6734人增收。同时,两地的医院、学校、行政村、社会组织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通过结对认亲、人才交流、技术引进和产业帮扶等多种形式开展协作交流,进一步延伸了结对共建领域,拓展了扶贫协作成效。 平凉台报道 记者:平凉台,李文文,白强
无极五开户_第五届“一带一路”国际青年论坛召开
5月7日,由韩国”一带一路”研究院、韩中文化友好协会、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共同主办第五届“一带一路”国际青年论坛在韩国首尔和甘肃兰州两地连线举办。来自中国、韩国、俄罗斯、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等21个国家的53名青年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为主题,线上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每年在中韩两国城市轮流举办,致力于为全球青年和学者提供对话平台。 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在致辞中详细解读了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六个坚持”(一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要坚持绿色发展,三是要坚持系统治理,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五是要坚持多边主义,六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他表示,“六个坚持”蕴含了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的意愿决心,蕴含了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的坚定信念,蕴含了中国坚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干精神。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方愿同各方一道,为打造全球环境治理新格局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韩国“一带一路“”研究院创始人崔载千理事长强调,“一带一路”国际青年论坛的发展方向是一贯都是国际的、以青年为主的。 韩国”一带一路”研究院共同院长卢载宪表示,我们正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残酷后果。现在,每个人都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向真正的生态友好型经济转换。希望在国际合作的层面,参加此次论坛的青年领袖们能够发表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紧急宣言,并进行全球合作。 韩国国立外交院院长金峻亨在致贺词时说,4月22日,40个国家的领导人举行了非面对面的峰会,以应对气候变化。所以,此次一带一路国际青年论坛的气候变化这一主题具有重要意义。他还表示,全球必须重新建立联系并相互合作。 甘肃省外办主任、对外友协会长张宝军表示,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尊重保护顺应自然,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达到“天人合一”。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青年一代的使命职责。他倡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学者,共同关注面向未来的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并通过乡村振兴来强化生态保护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首尔大学国际大学院院长朴泰均表示,这次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向不重视气候变化的人类发出了警告。在疫苗民族主义的冲突发生时,如果亚洲国家可以针对气候变化和大流行问题进行合作,那么将会产生国际反响。还表示,希望此次论坛可以推出寻求人类安全的国际合作方案。 新时代中国大讲堂校长崔元植在闭幕辞中提到,由于新冠疫情,地球村各地的青年不能面对面交流,但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青年们展示了人类的大爱。他还表示,一带一路国际青年论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性义务的开始。 论坛上,韩国“一带一路”研究院共同院长、韩中文化友好协会会长曲欢将一带一路国际青年论坛的旗帜交于下一届的主办方甘肃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据悉,今年下半年将在兰州举办第六届论坛,中国驻韩国大使馆、韩国“一带一路”研究院、韩中文化友好协会与省对外友协、省教育厅共同主办,兰州大学承办。 省对外友协、省教育厅、兰州大学相关负责同志线上参加了本次论坛。(供稿/摄影 友城处 王珺逸)
无极5平台网址_吹响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号角——甘肃省启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
原标题:吹响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号角 ——我省启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大地回暖,春意渐浓。陇原大地处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铁牛”来回驰骋,农民穿梭忙碌,努力为全年的好收成打牢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 乘势而上,接续奋斗!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历史性转变,今年,我省决定大力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以下简称“三年倍增行动”)。 “今年是三年倍增行动实施的第一年,我省将紧紧抓住当前春季农业生产关键期,推动力量向产业体系构建聚集、项目向优势产业培育聚拢、资金向现代产业发展聚合,引领全省掀起三年倍增行动抓落实的热潮!”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旺泽说道。 特色突围 效益倍增 4月9日至11日,全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中药材抓点示范行动现场推进会在陇西县召开,总结以中药材为代表的优势特色产业在抓点示范建设及全产业链发展中的经验做法,正式吹响了三年倍增行动的号角。 我省具有干旱高寒、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特点,有着大量适宜寒旱气候条件的特色优势品种,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此次三年倍增行动的目标是:全省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由3239.6亿元增长到5452亿元,增长68.3%。 对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产业基础薄弱的甘肃来说,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效益倍增,绝非易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过去3年,我省在拉开架势构建产业扶贫体系的过程中,高处“谋局”,细处“落子”,加快推动“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创建一批省级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这几年我按照合作社指导种药材,精心管护,成本降低了,种了就有企业收购,每亩地的毛收入由原来的2000元增加到了5000元,翻了一倍多。”宕昌县理川镇扎竜村村民蔡国庆喜在心头。 宕昌县自2019年创建拉路梁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来,规模持续扩大,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据测算,该基地每亩中药材种植成本降低1000元左右,药农收入稳步提高。 成本降低,效益翻番,但绿色才是现代农业最鲜明的底色。 近年来,我省坚持走生态循环发展路子,夯实“甘味”农产品绿色有机底色,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农药减量增效等措施,开展农作物重点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农药化肥减量化取得明显成效,农药和化肥利用率达到40%。 “以中药材产业为例,近年来多个药材重点种植区存在品种老化、土壤退化的问题,我们大力推广标准化施肥、连作障碍治理、良种繁育良法栽培、水肥一体化等绿色生态主推技术模式,有效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站长崔增团介绍说。 强“芯”健体 创新“智”造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子是农作物生命的开端,是农业发展的“芯片”。 我省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重要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和瓜菜花卉制种基地,不仅如此,在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上也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记者走进岷县寺沟镇立珠村的当归研究院药圃园,岷归、陇芪、渭党、羌活等近百种道地药材被栽植在占地70亩的种植试验研究区,开展不同条件的熟地育苗试验。园内占地690亩的野生中药材引种驯化保护区正展开人工繁育及综合研究,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关键数据。 强“芯”健体,打出一场漂亮的种业翻身仗! 据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三年,我省将加快推动农作物种子库、资源圃建设,形成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体系。在省农科院建设保存能力达到30万份以上的西北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利用中心;在敦煌种业改扩建设玉米种质资源库,保存能力达到10万份以上;在陇西县扩建甘肃省中草药种质资源中期库,保存能力达到6万份以上。 点亮“芯片”,也要加足“马力”。 翻耕、起垄、栽种、覆膜“一气呵成”,如今在田间地头,覆膜机、播种机、植保无人机、残膜捡拾机等省时、省力、多功能的“铁牛”已成为农业生产的绝对主角。 地理地形复杂、产业种类和栽种模式多样,曾经很长一段时期,我省农业生产面临着“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困境。 近年来,我省围绕六大特色产业和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需求,“创”字当头,“智”字为魂,展开特色产业配套农机装备研发攻关和示范推广,建立了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机械化试验示范点25个,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61%以上,农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新技术、新机具广泛应用。 “有了这台机器,栽种当归苗不容易倒翻了。”坐在电动秧苗移栽机上,岷县茶埠镇尹家村村民赵云霞感慨地说道。 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恩贵告诉记者,针对当归种苗大小不一、头重脚轻、机械移栽容易出现种苗倒置的情况,该站通过与有关产学研部门联合攻关,研发出当归种苗卷条机械移栽技术。 “我们在当归种苗周围包裹一层填充材料,使当归种苗呈条状,加入生物菌剂直接带肥,大小均衡,移栽更加便利。”张恩贵说道。 近年来,我省组织农机企业联合研发特色产业农业机具,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试验推广了党参黄芪黄芩铺膜覆土露头栽培联合作业机、果园多功能升降采收平台、工厂化育苗自动喷淋系统等先进配套机具;研发出我国首台藜麦联合收获机,以及首次引进山地轨道运输车在陇南山区油橄榄生产基地安装使用,农事生产从传统“二牛抬杠”“人扛马驮”升级到机械化、智能化作业。 延链补链 集聚发展 “当前,我省农业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的现状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特别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衔接不紧密,一二三产融合深度不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三年倍增行动,要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形成闭环产业链条,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促进全产业链开发,实现集群化发展,才能使产业集聚区在全国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李旺泽表示。 当前,我省已经成功创建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位于临洮河谷的临洮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千亩以上蔬菜标准园林立,4.7万亩高原夏菜集中生产片带次第展开,已形成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分级分选、清洗包装、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电子商务的全产业链条集群式发展格局。 安定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马铃薯为主导产业,建立了“原原种-原种-一级种”梯次扩繁的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产业发展居全国领先水平。 肃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花卉种子出口量占到全国蔬菜、花卉种子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制种基地和国家重要的良种繁育基地。 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以高定位、高科技、高效益、苗木良种化、栽培矮密化、生产机械化、水肥一体化、产品标准化等“三高五化”为特点的全国最大矮化自根砧苹果基地11万亩。 不仅如此,全省目前共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228家,总数达到3127家,带动1.4万个合作社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全过程、全链条深度参与,总产值超过了千亿元,涌现出了中盛农牧、蓝天集团、德青源、海升、圣农、新希望、牧原等一大批省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 按照计划,“十四五”期间,我省还将建设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0个以上,打造10个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培育一批500亿元级以上的产业,带动形成中药材、蔬菜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产业园区体系,实现县(市、区)国家或省级产业园区全覆盖。 伴随着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全面推进,一幅农业生产绿色高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秀美画卷正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
无极五开户_【短视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甘肃:老旧小区改造 环境大变样 生活更舒心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请更新您的浏览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我们就要努力去办,而且要千方百计办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关系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一件需要努力去办而且要千方百计办好的事”。近年来,我省各地稳步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重点改造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让更多的群众安居更宜居。 今年58岁的应秀英在天祝县财政局小区居住了22年,聊起小区改造后的变化,她的脸上满是欣喜。 为了给小区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小区还引入物业公司提供管理服务,构建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共治共管机制,群众反应良好。 白银市白银区地质三队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楼龄最长的已有40年,设施老化、公共服务缺失,通过老旧小区的改造,彻底改变了面貌。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白银市除了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还注重生态修复,既改外露的“面子”,也改惠民的“里子”,提升了老旧小区的居住品质,让小区换新貌。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关系居民切身利益。自2010年以来,白银市白银区先行先试,累计投资2.3亿元,对125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让1235栋住宅旧貌换新颜, 5.2万户群众过上了新生活。 在解决老旧小区“老大难”问题过程中,我省积极动员组织群众参与改造,实现小区改造管理从“代民做主”到“让民做主”,从“直接管理”到“主动服务”,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努力“让民生工程真正得民心”。 截至目前,全省共申报旧改计划任务25.37万户、涉及小区1328个,共整合项目104个,这104个旧改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甘肃台报道。 甘肃广电总台全媒体记者:王云海 董子宁 赵宏杰 白银台 武威台
无极五平台_【短视频】任振鹤在临夏州调研时强调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请更新您的浏览器! 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5月6日至7日在临夏州调研。他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研究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目标,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抓住机遇、担当实干,不断改善脱贫地区发展条件,持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新的起点上开启新生活、新奋斗,努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在康乐县、和政县、临夏县、积石山县,任振鹤深入龙头企业、种植基地、农家院落,实地调研特色产业培育、企业带贫增收、乡村旅游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情况。他指出,要深刻认识“三农”重中之重地位,深刻把握我省“三个不平衡”的阶段性特征,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脱贫地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扛牢政治责任,坚持“四个不摘”,创新思维理念,统筹资源力量,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先手棋下得精准细致,把衔接乡村振兴的绣花功夫做得实之又实,加快形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新格局。 任振鹤强调,要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最大结合点,立足当地特色资源,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不断抓创新、育品牌、拓市场,做大企业、做优特色、做好融合,持续补链延链强链,补出新动能、延出附加值、强出竞争力。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因村制宜不搞千村一面,点面结合不搞一线平推,结合自然地理、山水纹理推动田园整洁化、景观化、融合化,让更多村庄美“颜值”、提“气质”,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农技服务水平,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加大产业和就业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省政府秘书长李志勋一同调研。 甘肃台报道。 甘肃广电总台全媒体记者:高政楠 临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