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5注册-无极5测速官网

无极五【Q21149162】平台
无极五测速

无极5登录_忠诚担当强化市场监管 改革创新服务经济发展——2020年度甘肃省市场监管系统消费维权工作综述

  原标题:忠诚担当强化市场监管 改革创新服务经济发展   ——2020年度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消费维权工作综述 资料图。   202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市场监管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改善消费环境,全面促进消费,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把消费者权益保护置于更加突出位置,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保障”要求,积极推进市场监管和消费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锐意创新 行稳致远   重塑全新格局   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机构改革持续深化,突出党建引领,完善制度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持续正风肃纪,做到了讲政治、把大势、平心态、高品格,确保了市场监管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各项职能深度融合,形成了融人融事融智、合心合力合拍的“大融合”局面,全省市场监管新体系已经建立,监管运行新机制更加顺畅。   全省市场监管系统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立场、人民情怀,牢固树立消费者至上理念,坚持“守底线、拉高线”,秉承忠诚、干净、担当,强化市场监管、改革创新实干服务经济发展“两大使命”,持续构建市场监管大格局、大融合、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五大目标体系”,聚焦消费者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促进行业自律、企业诚信,打通关键堵点,保障消费畅通,推动消费在安全轨道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更高水平经济循环提供强劲动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   建立全省协同高效的大监管体系,不断强化市场监管职能,着力保障“四大安全”,创新推进智慧监管。成立了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全面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家药监局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控制研究重点实验室落户我省,药品疫苗监管效果显著。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措施得力,全省未发生重大事故和重大社会影响事件。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稳中向好,有力助推了工业强省战略实施。市场监管领域相关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   管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互联网+监管”积极推进,信用监管联通了省、市、县三级4000多个部门的基础网络,新的智慧监管体系已具雏形。   着眼长远 守正创新   完善体制机制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各级市场监管系统加强消费领域综合监管执法,强化服务领域监管,突出消费新业态监管,在大战大考中履职尽责,在危机变局中经受考验,交出一份来之不易、好于预期的答卷。持续推进放心消费环境创建。在前两年开展“放心消费示范创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省市场监管局和省消协结合我省实际,在全省联合开展了以“自愿承诺,自主实施,承诺即受约束”为原则的“放心消费承诺活动”和“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活动”,持续深化放心消费环境创建工作,促进消费潜能释放,服务消费升级。全省新增放心消费承诺单位2049家,实现放心消费创建单位5050家,全省经营者诚信度和消费者满意度不断提升,消费环境进一步优化。   积极完善消费维权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积极推进综合维权机制建设,创新消费维权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进消费领域信用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和维权机制。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推动消费领域智慧监管,积极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打造形成我省12315“五线合一”的新品牌,突出12315服务监管执法功能,优化12315平台在线消费纠纷解决,强化12315大数据分析应用,促进消费维权工作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消费领域共建共治,大力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落实经营者主体责任,发挥经营者自律,完善社会共治、部门协作、消费者参与社会监督的共建共治消费环境,打好消费环境建设“组合拳”。   忠诚担当 改革实干   严守安全底线   直面疫情大考,全力保障市场秩序稳定。充分发挥我省疫情防控生活物资保障和市场监管专责组作用,制定出台一系列疫情防控指导性文件,及时禁止活禽销售,严格管控聚餐活动,积极推进文明餐桌,多措并举稳供保价,有力有序落实防控措施。应急审批(备案)医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26家,审批注册(备案)医用防护产品57个,实现了全省医用防护物资“零”的突破,极大地缓解了全省医用防护用品的供需矛盾。加强防疫药械质量和市场价格监管,公开曝光5批51起典型案件,在疫情关键时期迅速稳定了市场秩序。针对冷链食品疫情传播风险,牵头抓实“物防”工作。采取设立监管“总仓”、落实提前报备等9项措施,全面推广“甘肃省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全力阻断进口冷链食品疫情传播渠道。其经验、做法被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引用和报道。   增强底线思维,着力加强安全监管。一是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坚持遵循“四个最严”,严守食品安全底线,牵头制定《甘肃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监督管理条例》,并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全省创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国家级4个、省级113个、市级110家,“互联网+明厨亮灶”实施单位已达到3.3万余家,组织实施食品安全抽检监测11.55万批次,检验量达到4.2批次/千人,居民食品安全满意度持续提升。二是在药品安全监管方面,紧盯药品安全红线,筑牢药品安全底线,加强高风险产品监管,及时在源头发现和化解风险隐患,有力保障了全省药品安全。开展药品GMP、GSP符合性检查、飞行检查,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监督检查,组织开展执业药师挂证、医疗器械网络销售“清网”和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行动,抽检疫情防控类19种化药、中成药和35种中药饮片共540批次,合格率100%。查办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违法案件939件,移送司法机关12件,罚没款1070.6万元。三是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方面,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省累计检查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及检验检测单位1.9万家,检查设备7.16万台(套),处置电梯困人5071件,解困12257人,电梯应急处置平台进入率达到在用直梯的97.2%。四是在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重点对钢筋、水泥、电线电缆等4类许可证获证企业以及危险化学品等产品获证企业,强化监管,组织专项检查,督促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确保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在全省范围内完成涉及77种工业产品3683批次监督抽查工作,对农用化肥等3种农资产品开展110批次省级专项监督抽查。   夯实基础 聚焦重点   推动高质量发展   持续夯实质量基础,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质量发展工作有力推进。牵头起草《关于开展“甘肃品牌”评价认证工作的建议方案》,推荐4家企业参加2020年“中国品牌日”自主品牌特色体验区活动,认真做好第七届省政府质量奖评选工作,对全省公共服务质量开展了监测活动。二是地方标准体系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下达地方标准修订计划5批231项,审批发布地方标准212项,废止321项地方标准,终止49项立项计划,进一步优化了地方标准体系结构,提升了地方标准质量水平。三是认证认可服务效能不断提升。2020年全省新增和保持的各类认证证书16227张,涉及5504个企业组织,认证证书比上年度增长18.4%。突出机动车、食品、环境保护等涉及民生安全保障重点领域获证检验检测机构监管,依法处理9家存在问题较严重的机构。计量服务基础作用有效发挥。四是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80余万台/件,同比增长10%以上。全省共建立十大类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132项,确保了量值准确。   聚焦重点领域,不断净化消费环境。一是建成全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并与全国系统联通,开通省、市、县三级监管部门3301个,已产生监管行为17.08万次,汇聚各类监管数据900余万条。二是联合省消费者协会在全省开展“质量放心、服务放心、价格放心、环境放心、维权放心”为主要内容的“放心消费承诺活动”,全省9万多家企业、商家踊跃参与,5050家主动落实经营者主体责任的企业商家被评定为“放心消费单位”,消费环境持续优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进一步提升。三是推进“互联网+消费维权”新模式,12315平台全年接收登记群众反映问题40.88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6690.95万元。四是深入开展“网剑”行动,持续净化网络消费环境,检查网站网店11938个,督促网络交易平台删除违法商品信息204条,罚没款24.12万元。五是全年查处各类经济违法案件7077件,案值3865.28万元、罚没金额8302.07万元,查处案件、罚没款同比均有增长。重点查处了价格、收费等案件399起,督促相关主体和单位为企业减免或降低生产经营性成本费用9.1亿元。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对8起涉嫌垄断线索组织调查,对3户企业进行行政约谈整改,立案调查行政性垄断案件2件,得到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充分肯定。

无极五测速

杏耀注册平台官网_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名单公布 甘肃27个村(社区)上榜

  原标题: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名单公布 甘肃27个村(社区)上榜   人民网兰州3月11日电 (高翔)近日,司法部、民政部印发通知,决定命名北京市朝阳区小红门乡小红门村等1045个村(社区)为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根据名单,甘肃省共有包括兰州新区秦川镇炮台村在内的27个村(社区)上榜。   通知要求,被命名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切实发挥榜样表率作用;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教育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良好法治环境。   甘肃省上榜的27个村(社区)为:兰州市红古区平安镇中和村、永登县武胜驿镇富强堡村、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下寨子村、甘谷县大像山镇西关社区、秦安县西川镇下王峡村、嘉峪关市钢城街道紫轩社区、武威市凉州区双城镇南安村、永昌县南坝乡何家湾村、敦煌市郭家堡镇土塔村、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普家庄村、肃南县红湾寺镇隆畅社区、华池县柔远镇李庄村、合水县段家集乡北头村、平凉市崆峒区东关街道东郊社区、庄浪县韩店镇石桥村、白银市白银区工农路街道永丰街社区、白银市平川区兴平路街道德政社区、通渭县马营镇赤砂村、临洮县太石镇后地湾村、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徽县伏家镇贺店村、西和县石峡镇高河村、陇南市武都区池坝乡孟家庄村、康乐县八松乡纳沟村、临夏市枹罕镇王坪村、临潭县冶力关镇关街村、兰州新区秦川镇炮台村。

无极五测速

无极5平台网址_省人社厅下发通知修订完善职称评价条件标准 破格申报晋升职称 须在低一级岗位聘用一年以上

  原标题:省人社厅下发通知修订完善职称评价条件标准   破格申报晋升职称 须在低一级岗位聘用一年以上   中国甘肃网3月1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省人社厅近日下发通知,要求修订完善各系列(专业)职称评价条件标准。新修订评价条件标准要在2021年6月30日前印发实施,确保2021年职称评审工作顺利进行。   严格掌握论文标准   明确作者排名次序:论文有限制性要求的,应当为本人独立撰写或作为第一撰写人、执笔人(以期刊中标注为准)发表的本专业或相邻相近专业论文。   明确代替论文选项,代替核心期刊论文:一是独立(或作为第一完成人)公开出版的本专业专著、译著;二是独立(作为第一完成人)撰写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的智库成果(包括对策研究报告、建言献策报告、调研报告、政策建议等);三是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上的;四是主持完成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的。   代替省级期刊论文:一是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的;二是获发明专利(前2名)授权的;三是主持完成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填补省内空白的。   严格论文查重   省人社厅已购买了“中国知网”论文查重服务,供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中免费使用,在职称信息系统自动查重,不接收任何报告单。“中国知网”没有收录的论文,由用人单位统一联系“中国知网”工作人员进行查重,并出具查重报告。将核心期刊论文查重率调整为15%、省级期刊论文查重率调整为25%。   严格“专家举荐”业绩   使用“专家举荐”业绩的,须经业内3名以上同行正高级专家(事业单位须为正高级二、三级岗位)实名推荐。申报人书面向用人单位提交申请,须经用人单位同意。市州职改办、主管部门对申报人申请举荐内容组织3至5名相关专家进行盲审,须经2/3以上专家同意。申报人申请举荐的内容必须是本次职称晋升中未曾使用的业绩。举荐专家不得对用人单位未认可的、已定性的、未产生效益的业绩进行举荐。申报人、举荐专家双方要诚信举荐。对举荐不实的,将申报人、举荐专家纳入全省科研诚信黑名单,实行联合惩戒。   严格把握科技奖励和表彰奖励   科技奖励和表彰奖励严格按省职改办《关于当前深化职称改革工作中几个具体事项的通知》(甘职改办〔2018〕24号)执行。   2016年底以前的相关科技奖励、表彰奖励等,按我省过去职称评价政策的规定认定,原则上以表彰文件落款、证书印章为准,比如,盖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印章的按省、部级对待。   2017年及以后的科技奖励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7〕55号)规定执行。表彰奖励按各级“评比达标表彰”机构公布的《保留项目目录》为准。   具有高级职称评审权的省属企业集团设立的针对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科技奖项,在评审本企业集团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时,按本企业集团相应级别对待。   未明确个人地位、作用的集体成果奖,不能作为个人获奖使用。   明确破格晋升条件   职称晋升中的破格主要指:不具备规定学历、未到达规定任职年限、未到达规定的总专业年限、专业明显不对口等,可以单破、双破、多破。只要符合破格条件,就可以申报破格晋升职称,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   明确任职年限:凡破格申报晋升职称的,须至少在低一级岗位聘用一年以上。   明确业绩条件:新一轮职称制度改革中,各系列(专业)都采取满足正常晋升条件基础上,增加条数的办法制定破格晋升条件。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万山

无极五测速

无极5注册_重磅!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发布

  原标题:重磅!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发布    甘办字〔2020〕55号   各市、州党委和人民政府,兰州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省委各部门,省级国家机关各部门,省军区、武警甘肃省总队,各人民团体,中央在甘各单位:   《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12月28日   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部署要求,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加良好环境,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减负清单。   1. 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未经县级以上党委审批、未列入年度督查检查考核计划的不得开展。如遇特殊情况,坚持“一事一报”原则,按程序报批后实施。   2. 除教育行政部门外,其他部门不得设置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确需开展的,须商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并按程序报批,未经审批不得实施。   3. 市、县党委和政府对现有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在省级层面清理精简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深入进行清理精简,清理后保留的事项实行清单管理。   4. 未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不得自行开展各类校园创建活动。   5. 各地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不得要求中小学教师在微信工作群、政务APP上传工作场景截图或录制工作视频等作为工作评价考核的依据和标准。   6. 各地党委和政府要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立足教育教学岗位积极支持和参与教育扶贫工作,合理安排教育扶贫任务,不得给中小学教师安排脱离教育扶贫工作实际的驻村帮扶任务。   7. 各地党委和政府统一安排的维护稳定、扫黑除恶、防灾减灾、消防安全、防艾、禁毒等重要专项工作,一般不得影响正常教育教学,不得安排中小学教师到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场所开展相关工作。   8. 各地党委和政府统一安排开展的文明、卫生、绿色、宜居、旅游、平安等城市创优评先活动,原则上不得给教师安排与教育教学职责无关的工作。未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有关部门不得擅自进校入园指导教师开展相关工作。   9. 乡镇、街道和社区面向社会群体开展的各类社区宣传、调查、统计等事务性工作,确需在学校开展的,须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未经同意不得进校入园开展。   10. 各地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可鼓励中小学教师利用工作之余积极参与,不得指令性安排中小学教师参加或给中小学校下达任务指标。   11. 各地党委和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确需进校入园开展的教育宣传活动,由各级党委宣传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实施。其他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教育宣传活动,由教育行政部门整体规划,中小学课程已有类似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融入教学安排,不得重复安排。   12. 各地党委和政府不得将庆典、招商、拆迁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强制摊派给中小学校,并向教师下达指令性任务,不得随意安排中小学校和教师停课出人出场地参加年会晚会、体育赛事、文艺汇演等有关活动。   13. 未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各部门各单位不得面向中小学教师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14. 各地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不得要求中小学教师参加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各类线上线下形式的社会性评比评选、问卷调查、点赞投票、答题测评、打卡签到等活动。      15. 各地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不得要求中小学教师注册、关注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手机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   16. 各地党委和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不得要求中小学校和教师重复填报或多头报送数据材料。涉及教师的相关信息数据,主要依托“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采集与提取。其他部门不得随意要求中小学校报送数据材料,在工作中确有需要的相关数据材料应主要从教育行政部门获取。   17. 未经县级以上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备案,各部门不得开展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统计工作。   18. 未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并部署,各部门不得开展针对中小学教师的调研活动。   19. 未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未报同级党委审批备案,各部门不得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经批准后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的,借用期限原则上不超过半年,一般不得在师资力量薄弱的中小学校抽调借用教师。抽调借用期满后,确因工作实际需要延长抽调借用时间的,须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并报同级党委审批,抽调借用延长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20. 对于非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未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不得要求中小学教师参加。

无极五测速

无极五注册开户_高起点引领 深层级供给 ——兰白“两区”建设开启新征程

  原标题:高起点引领 深层级供给 ——“两区”建设开启新征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满福   自2018年兰白自创区获批建设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自创区和试验区建设,将“两区”建设作为全省的重大战略,各建设主体通过双轮驱动、协力抓建、联动推进,积极推进各项试验举措、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加速落地。   立平台,稳服务,催化“两区”发展新动能   这些年,在“两区”建设新征程中,先后组织认定新型研发机构15家(全省24家)、培育新型研发机构6家(全省14家)。同时,加紧推进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建设,新建大科学装置电磁兼容检测实验室、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同位素药物研发中心等19个研发服务创新平台,建成中检普泰国家放疗设备检测中心等10个重点研发和检测平台,新挂牌成立生命科学技术等7个产业研究院和12个创新工作站,组织认定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推进各类创新平台进入发展快车道。特别是向科技部推荐申报的3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成功获批;兰石集团有限公司——能源装备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入围第三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备案示范名单,成为“两区”,乃至全省首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实现了我省“零”的突破。   在今年出台的2020年甘肃省科技计划指南中,新增了区域合作项目内容,将“两区”建设主体作为项目申报推荐主体,为其赋权赋能。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向“两区”协调支持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73项,支持经费10157万元。   在试验区分类实施基础上,综合考虑现有基础、发展速度,结合国家高新区、省级开发区以及试验区的考核指标,从产业转型升级、人才资源集聚、东西合作交流等层面,量身选取了12项作为自创区考核指标,逐年发布“两区”统计评价报告,以高质量统计服务助推“两区”高质量发展。   科技+金融,提速产业转型落地   金融活水带动产业创新升级。我省与上海张江自创区共同设立10亿元创新发展(风险)投资基金,6家上海高科技企业通过基金注入落户“两区”。兰州、白银高新区成功申报获批中央支持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并获得资金支持7700万元;持续支持鼓励省内私募机构向“两区”内企业进行投资安排,华龙证券累计投资15家企业、79.89亿元。优先安排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780万元专项支持试验区太阳能及地热能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4个项目,兰州经开区设立2.5亿元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   2019年,在落实《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借鉴利用《生态产业技术引进指南》《生态产业省内技术信息服务指南》的基础上,兰州高新区以“一谷五园”建设为核心,与中国生物签约建设“医美产业园”,获批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基地。白银高新区积极推进重点项目41个,总投资226.63亿元,大数据产业中心项目、5万加仑芯片级光刻胶项目、医疗器械和医学设备测试校准等项目,填补了白银地区产业空白。兰州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绿色化工产业园区,引进落地李灿院士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示范装置、上海康鹏科技等项目106个,总投资208亿元,60多个项目全面建设,其中高科技企业占比达50%。兰州经开区投资10亿元建设西部药谷产业园已初见成效,国药集团、赫博陇药、佳加净等10家生物医药企业相继入园。   打好“招引牌”,助力区域创新协作   以企引人、以商引人、以产引人,甘肃充分发挥生态产业领军人才、特聘科技专家等政策效应,利用兰洽会、兰州科博会、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等大型活动,积极为“两区”各建设主体招商引资搭台,努力实现新产业突破发展,2019年共计引进项目189个、总投资约1131.48亿元。特别是兰州新区通过引进和培育数据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1.7%。“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和“陇原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共引进19名金融和科技人才兼职挂职,50%的省级人才项目落地“两区”。遴选确定100名专业技术人才为享受甘肃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津贴人选。拨付省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1750万元,占全省扶持资金总量的25%,为新认定的5家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拨付扶持资金300万元。   在科技部大力支持和上海张江鼎力相助下,“两区”建设不断拓展合作维度,与沪浙等地签订《创新发展合作备忘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等战略合作协议,促成网易(兰州)联合创新中心等项目落地“两区”。各建设主体与陕西、青海等兄弟省市积极开展跨区域科技合作。今年7月,甘陕两省围绕深化西安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交流与务实合作签订协议。   通过两年多努力,截至2019年底,兰白自创区生产总值397.5亿元,占全省4.56%;兰白科技改革试验区生产总值906.8亿元,比2018年增长12%。兰白自创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78家,比2018年增长24.3%;兰白科技改革试验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514家,比2018年增长26%,占全省的48.9%。   省科技厅表示,下一步将全面落实省上决策部署,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开放协同创新,加快推进国家高新区“增量进位”,推动“两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