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激发“新”动能 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虎 近日,在临夏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的装车区,近10万株“雪山”系列、娜欧蜜等品种的鲜切玫瑰,经过精心包装后装车,“搭乘”花卉冷链物流专线发往云南昆明。 据悉,这个坐落在临夏市枹罕镇青山脚下的花卉生产基地,平均每天有20万枝优质级鲜切玫瑰走向全国。 鲜花港由临夏亿农农牧投资有限公司打造,温室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采用国际先进技术,配备了全新的智能控制系统,工作人员只需通过电脑或移动设备,就可以远程操控种植、分级、包装等各个环节,实现流水线式、工厂化的花卉生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通过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引进、对外合作等方式,将花卉产业打造成推动临夏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助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为临夏市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亿农公司董事长马少明说。 读原文、记金句、诵读红色经典、交流心得体会……连日来,亿农公司通过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鲜花港从今年10月28日正式投产运营以来,在科技赋能的加持下,推动花卉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在鲜花港培育区,120万株玫瑰含苞待放,长势喜人。平整的地面上,一条条总管、分管纵横交错,与种植槽、总控制室连接,为每株玫瑰花提供精准的水、肥、光、二氧化碳营养物质。 “我们温室采用的是国际主流技术、文洛式温室,调控设备包括开窗系统、遮阳保温系统、喷雾系统、补光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和加温系统,全部可以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环境调控,有效保证了鲜花的品质。”鲜花港项目建设负责人潘首峰说,以后达到满产状态时,预计年产量达到6000万支鲜切玫瑰,实现产值1.8亿元。 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一系列新部署,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坚持科技引领企业发展的信心。”马少明说,我们将先进技术转化利用到牡丹大田种植上,在科技、环保、生产等方面,树立西北区域牡丹产业新标杆。同时,推动花卉产业科技化、集约化、工厂化和产品的高档化、多样化、品牌化发展,加快推进花卉产业与临夏市特色文化、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无极五注册开户_【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提升地质勘查工作水平 更好服务甘肃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提升地质勘查工作水平 更好服务甘肃高质量发展 孟永鹏 做好新时代地质勘查工作,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地质勘查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也才能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技术基础。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先行性、基础性工作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依存度较高。我们要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地质勘查工作,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地质勘查力量。 甘肃是矿产资源大省,白银、金昌、嘉峪关三座城市由矿而生、因矿而兴。在已查明的矿产中,甘肃省资源储量名列全国第一的矿产有11种,居前5位的有33种,居前10位的有61种,勘查、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同时,甘肃又是内陆经济欠发达省份,地质勘查投入不足,后备接替资源明显不足。要立足省情,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一以贯之重视和加强地质勘查工作。要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深入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找大矿,找好矿,多找矿。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地质调查,提高地质工作程度,扩大找矿范围,优选找矿靶区。要紧盯优势矿产、紧缺矿种和战略性矿种,加大投入,力争尽快实现突破。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注重寻找新矿种及清洁能源;实施绿色勘查,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和综合勘查手段,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对自然环境的扰动,提高勘查效果,将资源禀赋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既要勘探金山银山,也要守护绿水青山。甘肃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严重。全省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2万余处,86个县市区均有地质灾害分布,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21.4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0.47%,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建设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统筹兼顾、科学精准摸清水资源底数,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防灾减灾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做好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力推进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开展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开展城市地质调查、生态地质调查、重大工程地质安全调查评价、生态修复等,为国土空间规划、防灾减灾、改善人居环境等贡献“地质智慧”,提供“地质方案”。 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助推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依托和利用丰富的地质资料和海量数据,产学研结合,大力开展强科技攻关,进行关键技术研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积极创造条件,让地质技术人员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催生领军人才,完善激励机制,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努力推进地质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注重加强地质勘查队伍建设,注重发挥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主力军的重要作用,使国有地质勘查队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新征程上,当好新时代的先行军、突击队和排头兵。 (作者为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党委书记)
无极五网址_【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组织书记专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民族师范大学——访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杨卓玛
原标题:【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组织书记专访】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民族师范大学 ——访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杨卓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上来,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民族师范大学。”近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杨卓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的重要阵地,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们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把握‘三全育人’的内涵要义,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做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杨卓玛说,要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旗帜鲜明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一体化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政治坚定、学业扎实、素质全面、扎根基层、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要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聚焦重点任务,采取有效举措,促进校地共建、校企融合、产教融合,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杨卓玛表示,要发挥学校资源优势,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扶持特色产业、开展人才培训、实施支教实习和科技项目等举措,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加强红色文化研究和传承,推进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同时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智库和平台,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服务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服务我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四强”行动,助推地方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杨卓玛表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民族高等院校,要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办学治校各领域全过程,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书院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各方面工作,并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和标准,不断加强教学、科研、人才、文化、综合治理等体系建设。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与使用,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学校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高地”。 “我们要落实党建与教育教学工作‘六个结合’。”杨卓玛说,要坚持党建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围绕教学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学。筑牢党建工作和学校内涵建设相结合的制度之基,夯实党员教育管理与教师教育管理相结合的作风之基,坚持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相结合的思想引领,打好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和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化相结合的阵地战,严守党风廉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的纪律线,做实党组织活动与教学研讨活动相结合的大文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我们将牢记‘国之大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力打造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服务区域发展的科创中心、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杨卓玛说。
无极五注册网站_【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组织书记专访】找准现代化建设着力点主攻点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访永靖县委书记李登旭
原标题:【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组织书记专访】 找准现代化建设着力点主攻点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 ——访永靖县委书记李登旭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虎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我们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在全面学习、系统把握上下足功夫,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近日,永靖县委书记李登旭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李登旭表示,永靖县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任务,聚焦“五化”主攻方向,锚定“四区”奋斗目标,立足工业主导型和文旅赋能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找准永靖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和主攻点,坚定目标、团结奋斗,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全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永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和装备投入,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动态监测和靶向帮扶,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多渠道保障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用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围绕“牛羊菜果薯药菌百合”八大特色产业,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设施化、现代化。借助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全域节水控水,采取中水利用、滴灌节水等多种措施,建设西部山区节水灌溉工程,实现全域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统筹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抢抓国家重大政策机遇,不遗余力抓项目、扩投资,持续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谋划实施流域治理、水土保持、治山增绿、污染防治等工程,着力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依托黄河生态和文化遗产优势,着力在文旅融合发展、景区景点打造、旅游产品配套、市场营销和“旅游+”产业上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激发文旅产业发展活力。 用好用活国家和省州稳增长各项政策及县工业发展基金,加快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引进一批新能源、高科技“专精特”企业落户永靖,积极承接东部和省内外产业转移,全力培育壮大工业实体经济。积极谋划在三条岘和盐锅峡片区实施物流园建设项目,引领带动物流产业发展,加速物流体系现代化建设步伐。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借助县域区位优势和省会辐射带动,统筹城镇和农村发展,突出城乡一体规划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智慧化水平,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无极五注册平台官网_努力书写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甘肃篇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甘肃省引发热烈反响
原标题:努力书写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甘肃篇章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我省引发热烈反响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在我省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凝聚共识,奋力开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 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党。”定西市安定区粮油信息中心主任高永强说,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为抓手,以“稳市场、保安全、强产业、惠民生”为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三新一高”工作导向,全面贯彻新粮食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持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健全粮油储备体系,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党委书记张浩业表示,临泾镇全体党员干部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按照“保粮、扩畜、增菜、强药”的发展思路,完成冬小麦种植3.2万亩,整理预留全膜玉米地块5.4万亩,建成千亩小麦示范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各2处,建成设施蔬菜及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1处,推进中药材“上山上坡”,靠实中药材、万寿菊种植面积6000亩,力争肉鸡、肉牛、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7万羽、0.5万头、1万头。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我们将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实施‘制种产业扩量提质行动’,推动种业振兴行动抓实见效。”酒泉市肃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栋梁说,产业园目前已入驻种子生产加工企业146家,制种总量和加工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产业园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统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数字农业,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带动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以新气象新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新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天水市秦州区齐寿镇党委书记韩向举说,近年来,齐寿镇紧盯重点抓落实,全力抓好产业发展,着力构建“三区两业两基地”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大力支持支部领办合作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千方百计拓展增收渠道。下一步,齐寿镇将紧扣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发展特色产业,千方百计拓展增收渠道,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撂荒地整治、人居环境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当其时。”武威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宋全军表示,武威市农业农村系统将立足武威资源禀赋和乡村建设实际现状,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优先安排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建设项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以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引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建设“筑形”同“塑魂”共进。 西和县长道镇镇长李宇泉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长道镇实际,始终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兴村、文化活村、生态美村、治理强村”的工作理念,全力推进宁家至大寨乡村振兴示范长廊建设、2万亩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全域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四项重点”,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积极推进幸福美丽宜居长道建设,在加快乡村振兴的前进道路上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 (陈多 杨唯伟 安志鹏 董文龙 白永萍 金奉干)
无极5首页_【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组织书记专访】抢抓机遇 奋勇争先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访山丹县委书记王韶华
原标题:【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组织书记专访】 抢抓机遇 奋勇争先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访山丹县委书记王韶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侯洪建 “山丹县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准确把握形势任务、使命担当,结合实际学习贯彻落实,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近日,山丹县委书记王韶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深学细悟笃行,坚定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结合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部署要求,站位全局明思路,凝心聚力谋发展,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 扛牢政治责任,筑牢守好生态安全屏障。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坚定不移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治理,谋划争取更多重大生态项目,加快实施山丹河上游河库水系连通工程,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主动融入张掖市国家“零碳”城市创建,探索构建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聚焦绿色发展,全力攻坚产业转型赋能。立足发展功能定位,聚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煤炭、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在抓项目、强招商、扩投资上下功夫、求突破。特别是抢抓“双碳”目标和建设“河西走廊清洁能源示范基地”等重大机遇,加快推进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园等项目,突出抓好花草滩等4个煤矿扩能技改和扩大区开发,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赋能增效。 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标创建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地要求,高标准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代肉羊融合发展产业园、孕马养殖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带动提升现代农业附加值和比较效益。着力推进山丹国家长城文化公园、焉支山景区生态农旅、马文化产业园、大佛寺景区旅游综合开发、五彩欢乐城等文旅项目建设,加速释放文旅产业潜力动能。加快建设省级路衍经济产业链示范区、粮食物流产业园、饲草产业园,建立外联内畅的现代物流体系。 坚持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为目标,把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作为加快乡村建设、提升人居环境、破解治理难题的治本之策,一体推进39个发展类村庄建设,打造靓丽乡村、舒适乡村、平安乡村。紧抓“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高县城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实现城乡更高层次、更广领域融合发展。 保障改善民生,持续巩固和谐稳定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针对性地谋划、争取、实施一批民生项目,加快补齐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和保障体系等领域短板。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全力支持推进复工复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和能力建设,不断巩固“平安甘肃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有效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隐患,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加强党的建设,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环境。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实施“四化四提”强基固本行动,大力推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经验模式,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大力选拔任用扛重活、打硬仗、实绩突出的干部。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建设,健全纠“四风”和树新风并举的长效机制,以作风的大转变推动事业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