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尹弘任振鹤会见上海中军投资集团考察团一行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7月2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富贵)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今天在兰州会见了上海中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考察团一行。 尹弘对考察团一行来甘表示欢迎。他说,甘肃资源禀赋独特,工业基础雄厚,农业特色鲜明,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是一片投资开发的热土。希望地企双方在商贸、文旅、新能源、人才培养等领域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上海中军投资集团董事长王中政表示,十分看好甘肃的发展前景,将进一步加强对接,深化务实合作,为甘肃发展贡献力量。 会见后,省政府与上海中军投资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石谋军、朱天舒、张锦刚及李志勋一同会见并见证签约。
无极五平台首页_任振鹤会见出席公祭伏羲大典活动的嘉宾
原标题:任振鹤会见出席公祭伏羲大典活动的嘉宾 中国甘肃网6月23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鑫)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6月21日在天水会见了出席2021年公祭伏羲大典活动的嘉宾代表。 任振鹤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战略位置重要,地形地貌多样,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公祭伏羲大典以“同根同祖、中华共祭”为主题,影响越来越大。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进一步把伏羲文化弘扬好、把中华文明传承好。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副主任黄柳权代表出席嘉宾发言,他表示,希望通过公祭伏羲等活动,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周宁、邢砚庄等嘉宾代表参加会见。 王嘉毅、王锐及李志勋一同会见。
无极登录平台_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探寻初心|刘家峡水电站:黄河明珠 光耀陇原
原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探寻初心|刘家峡水电站:黄河明珠 光耀陇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兰天 通讯员 马玉兴 侯齐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在黄河上游永靖县境内,矗立着新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的大型水电站。它是共和国水电向世界亮出的第一张“名片”,也是世界对中国水电人刮目相看的标志性工程。 它,就是刘家峡水电站。这座承载了几代中国人梦想的“黄河明珠”,自1969年4月并网发电起,将黄河的巨大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神州大地。2018年11月15日,刘家峡水电站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 刘家峡沿黄太极岛段湿地修复与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这里变得景色如画。 立下大禹志 揭开治理黄河新篇章 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中国最高的重力坝、中国最大的地下厂房……作为我国第一座自行勘测设计、建设安装、调试管理的大型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开创了我国水电发展史上诸多“第一”,凝聚着水电建设者们的智慧和汗水。 黄河素来“多淤、多决、多徙”,黄河治理是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难题。 兴水利、除水患、利人民,是千古不变的经国大略。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揭开了新中国开发治理黄河的新篇章。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经过艰难的前期勘察设计后,来自全国各地的2万余名建设者陆续会集陇原黄河谷地,拉开了黄河水电大开发的宏大序幕。 1958年9月27日,在隆隆的开山炮声中,刘家峡水电站正式动工兴建。 老一辈建设者们克服机械设备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生活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硬是以原始的方式,靠人力将水电站基础设施一点点建起来。没有工具,他们自己制造;没有汽车,他们人拉肩扛;没有技术,他们边干边学。 山上山下红旗飘扬,镐起锨落挥汗如雨。广大建设者凭着一股劲、一股气,用架子车搬走了一个个山头,战胜了一个个困难。郭永进、杨清林等建设者们敢啃“硬骨头”的精神至今深深烙印在刘电人的记忆中……他们以强大的毅力和战斗力,诠释着忠于国家的使命担当,创造了我国水电建设的奇迹。 走访曾经参加过水电站建设的老人时记者发现,每当这些老人看到曾参与建设的水电站铭牌和建设图片时,脸上总会浮现满满的自豪感,嘴里还不断念叨着:“这座大坝在我们手中一天天建起来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和激动的心情至今都记得……” “当时,修建刘家峡水电站没有得到外部的任何技术资源支持,中国的电力科技人员自力更生,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进行技术研究。环境非常艰苦,经常要到野外去勘查工程线路,材料都是人工用肩挑或者推着独轮车运来的。”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排沙洞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高承众回忆起当年的建设情形,仍难掩心中的激动。 “立下大禹志,深山起宏图。”这是水电站第一代建设者的真实写照。 1968年10月15日,刘家峡水电站右岸导流洞下闸,水库正式蓄水。1974年年底,5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随着刘家峡水电站的运行,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驯服黄河的梦想终于实现。滔滔黄河水被大坝截断,浇灌广袤的黄土地,发出照亮万家的强大电流。 自1969年4月1日首台机组发电之日起,截至今年2月28日,刘家峡水电厂历年累计发电量2515.12亿千瓦时,创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87.83亿元,相当于水电站投资的29.81倍;截至6月5日,刘家峡水电站已连续安全生产7256天,为西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资源。 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场景。(资料图) 自立自强 奋力建设世界一流工程 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当初曾被外国专家视为中国人不可能建成的工程。但是我国水电建设和机电制造业的100多家设计、科研、院校、制造单位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迎难而上,向人民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广大水电建设者不惧陡峭的高山峡谷和汹涌的黄河水,面对作业条件异常艰苦,施工设备极度短缺的困境,创造性提出了“土法先上马,逐步机械化”的口号,硬是用肩挑手抬和手推独轮车等方式,拿着风镐、风钻、洋镐、柳筐这些简易工具,用万人大会战的形式开启了史无前例的黄河截流工程。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于1960年1月1日实现了大河截流,迈出了刘家峡水电站建设的关键一步。 刘家峡水电站属黄河干流规划中的第七个梯级电站,整个工程由河床混凝土重力坝、左右岸混凝土副坝、溢洪道、右岸黄土副坝、电厂厂房等组成;大坝长840米,高147米。电站建成时总装机容量116万千瓦,年设计发电量57亿千瓦时,这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一年的发电量还多。 电站建成后,原本东流的黄河折而向西,穿过深邃的峡谷进入雄伟的混凝土大坝,从出水口喷涌而出,如天河倒悬,从容淡定地跃入下游河谷,流向远方。 “刘家峡水电枢纽工程谱写了一系列中国水电之最,填补了一项项空白。刘家峡水电站是新中国自己勘测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施工安装、自己调试管理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以上的大型水力发电站,创造了混凝土重力坝最高、单机容量最大、电压等级最高、输电距离最长等七个第一。这四个‘自己’和七个‘第一’,是中华民族不怕艰难、勇于挑战的象征,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水电事业的代表作和里程碑,多角度反映了新中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国的活力和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高承众说。 刘家峡水电站建成后,先后被水电部评为优质工程,获得全国优秀工程设计奖。2008年,工程入选“新中国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60件成就地标”。 改革开放以来,刘家峡水电站大力开展科技攻关,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诞生。1978年,电站运维人员研发异重流排沙技术获当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94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大型混流式水轮机转轮修形磨削机”;成功应用了GPS卫星定位测量系统,大大提高了水库测量的精确度和数据分析的科学性;1998年至2000年,创国内高海拔(海拔1739米)、深水位(水深60米)大型潜体闸门封堵技术先河,成功修复了大坝2号泄水道进水口底坎破损的重大缺陷,此项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刘家峡水电厂作为刘家峡水电站的管理单位,科学制订发电计划,形成“以水定电”的机制。“十二五”期间,刘家峡水电站增发电量19.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燃煤68.25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78.8万吨、二氧化硫5800吨。 刘家峡水库。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史有东摄 跨越式发展 为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积累经验 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水电事业的代表作和里程碑,刘家峡水电站为综合治理黄河及建设大型水电站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个黄河上的“电力明珠”,是共和国工业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西北电网的主力电站,刘家峡水电站是当时国内在运水电站中装机容量最大的电站,发挥着联网、调峰、调频、调压等重要作用。 几十年来,这座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养殖、航运等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有力地促进了西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为甘肃、青海工业和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为了增强机组运行的可靠性,提高发电效率,自1986年起,刘家峡水电厂进行改造升级,历时17载完成全部5台机组的增容改造,净增出力19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135万千瓦,开了国内大机组增容改造的先河。 水电站通过4条220千伏和1条330千伏输电线路将强大的电能送出,并形成联接青、甘、陕广大地区的电网。其中,长达530多千米直达关中的330千伏线路是国内首条330千伏输电线路。 2011年2月,220千伏GIS开关站建成投运,电厂送出能力实现“华丽转变”,彻底解决了全厂窝电现象。 2018年8月26日,刘家峡水电站7、8号机组相继并网,洮河口排沙洞及扩机工程全面建设完成。作为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建设工程,这次改造工程根据“穿黄排沙”原理,解决洮河泥沙淤积的问题,利用排沙洞装机最大限度提高电站水能利用率。 进入新时代,刘家峡水电厂着手研究解决黄河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并提出了增建排沙洞及扩机工程的解决方案。2014年3月,扩机工程正式启动。2015年9月6日,刘家峡水电站洮河口排沙洞岩塞定向爆破一次性成功,排沙洞顺利贯通。7、8号机组投运后,新增装机30万千瓦,年均增发电量3.81亿千瓦时,极大地提高了水电站的调峰能力。 在防洪、灌溉方面,刘家峡水电站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将洪峰由8080立方米每秒削减为6500立方米每秒,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它每年为下游补水8亿到12亿立方米,相关地区的灌溉保证率由65%提高到85%以上。水库蓄水后形成高峡出平湖的美丽风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作为西北电网调峰、调频骨干电厂,刘家峡水电厂自投产以来,始终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己任,按照“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风霜雨雪52年,刘家峡水电站既蕴藏了丰富厚重的历史沉淀,又体现了企业改革的延伸、开创;既有老一代刘电人的奠基与奉献,又有新一代水电人的继承与发展。 “刘电的永续发展离不开长远的科学规划和分步实施。‘十四五’时期,刘电厂将围绕国家电网公司战略目标和决策部署,结合甘肃能源转型升级和建设能源强省的定位,始终坚持‘37814’工作思路,初步建成智慧化发电企业,向社会奉献清洁能源、智慧能源,全面支撑公司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谈起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高承众说,刘家峡水电站——这座中国水电建设史上的不朽丰碑,这颗镶嵌于黄河中上游的水电明珠,定会继续散发出它独有的璀璨光芒。
无极五平台首页_“光荣的追寻——喜迎建党100周年系列红色精神巡礼”大型直播采访活动在甘南启动
中国甘肃网6月23日讯(本网记者 赵满同 特约记者 刘有中) 在建党100周年来临之际,由甘肃省委网信办主办,网易新闻甘肃运营中心承办的“光荣的追寻——喜迎建党100周年系列红色精神巡礼”大型直播采访活动,于6月22日走进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通过网易新闻的直播镜头,带领大家一同追寻共产党人在陇原大地留下的光辉足迹,感受甘南璀璨生辉的红色长征精神。 甘南熠熠生辉的红色长征精神 6月22日上午,“光荣的追寻——喜迎建党100周年系列红色精神巡礼”大型直播采访活动的第一站走进甘南藏族自治州,作为享誉省内外的红色教育基地,红军长征在甘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革命遗迹,“长征精神”也在甘南浓墨重彩的增添了一笔红色文化。 “俄界会议”遗址、茨日那毛主席旧居、腊子口战役遗址、洮州苏维埃旧址、杨土司革命纪念馆、宣侠父烈士纪念馆等一系列红色遗迹,就像一颗颗璀璨夺目的宝石、一座座熠熠生辉的丰碑,时刻照耀和激励着我们虔诚的心灵和前进的脚步。 据了解,从“俄界会议”旧址到天险腊子口这段百里红色长征路,是先烈们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一路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光辉的红色文化。 目前,迭部县正在着力打造绿色生态长廊、百里白龙江绿化带、风情线,推进“五无甘南·生态迭部”创建,让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得益彰、共生共融。 随着建党100周年的临近,目前全县各乡镇、部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的契机,坚持学史力行,结合主题党日活动、重走长征路、瞻仰遗址、聆听党课和当地老人讲红军故事等活动,掀起“打造百里风情线,绿化红色长征路”的热潮。 沿路,随处可见高高飘扬的党旗,随处可见配戴党徽的党员,随处可见穿着志愿服的志愿者、妇女干部、当地群众。 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正在用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用心感受长征路上的革命精神,使广大党性得到进一步提升,精神得到进一步洗礼。 直播+访谈 全方位弘扬革命精神 据了解,此次“光荣的追寻——喜迎建党100周年系列红色精神巡礼”大型直播采访活动将于6月22日至28日,陆续走进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庆阳市,带领大家重温革命先辈们可歌可泣的战斗史诗,以及厚植于心的家国情怀,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南梁精神。 此次活动将通过现场直播、主播与解说员互动,以及互动访谈的模式,让广大中华儿女深入了解红色基地所承载的深刻内涵和伟大意义,同时借助直播镜头让全国人民直观地接受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热情。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活动将分别前往茨日那毛主席旧居、腊子口战役纪念馆、俄界会议遗址,重温长征精神;在庆阳市,活动将分别前往南梁革命纪念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大凤川军民大生产基地旧址,感受南梁精神。
无极5平台网址_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事迹报告会在天津举行
报告会现场 金奉干摄 学习“时代楷模”精神,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今天上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事迹报告会在天津举行。 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廖国勋,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段春华,天津市政协主席盛茂林等领导同志会见报告团成员,并在主会场聆听报告。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浙闽主持报告会。报告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在天津礼堂设主会场,在16个区设分会场,共有3400名党员干部和高校师生代表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团成员与大家见面 金奉干摄 在热烈的掌声中,报告团团长、武威市委书记柳鹏与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第二代治沙人代表郭万刚,八步沙林场职工、第二代治沙人代表贺中强,八步沙林场管护员、第三代治沙人代表郭玺,武威市广播电视台记者袁洁4位报告团成员集体亮相,与观众见面。 播放先进群体事迹宣传短片 金奉干摄 郭万刚讲述治沙造林经历 金奉干摄 首先,现场播放了“时代楷模”八步沙林场“六老汉”先进群体事迹宣传短片。之后,报告会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第二代治沙人代表郭万刚所作的《为了绿色的承诺》中拉开序幕。“为了兑现父辈们的绿色承诺,我们相继接过父辈们手中的铁锨,走进八步沙,成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40年来,我们一步一步,一亩一亩,一方一方,硬是把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色海洋。”回忆40年来艰苦卓绝的治沙历史,郭万刚动情讲述,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贺中强作报告 金奉干摄 “八步沙快治住了,可父亲再也看不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了。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泪流满面。老爹爹啊,您交代下的事情,我们做到了,您就安息吧……”八步沙林场职工、第二代治沙人代表贺中强回忆自己治沙的经历时,数度哽咽,现场观众深受感染,会场里多次响起热烈掌声…… 郭玺在报告会上 (天津日报供图) 八步沙林场管护员、第三代治沙人代表郭玺说:“现在,大伯郭万刚和五位叔叔们都一天天老了,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从最初的讨厌沙漠、逃离沙漠,到如今的不离不弃,我早已把根深深地扎在八步沙。” 袁洁讲述采访经历(天津日报提供) 八步沙的故事讲不完,八步沙精神催人奋进。武威市广播电视台记者袁洁说:“我曾经多次走进八步沙,了解八步沙,探寻八步沙。今天,在广袤的大地上,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画卷正铺展开来。” 一段段尘封的回忆、一句句质朴的话语,不时引起阵阵掌声,深深地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认真聆听报告 金奉干摄 边聆听,边笔记。金奉干摄 鲜花代表着感动,掌声表达着敬意。报告会主会场座无虚席,聆听报告的党员干部、高校师生在笔记本上书写心得体会,记录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报告会在全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少先队员手捧鲜花向报告团成员致敬,向时代楷模致敬。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事迹报告会在天津市引起热烈反响。“刚才聆听报告后,使我深受触动,特别是‘六老汉’三代人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们,也是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天津市委改革办秘书处处长李庆松说。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以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扎根沙漠、矢志不渝、拼搏奉献,40年时间完成治沙造林25.2万亩,昔日漫漫黄沙变成绿色防沙带、产业带,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奇迹。 掌声一次次响起 金奉干摄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荒漠变绿洲的接续奋斗者。在与报告团成员交流时,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对报告团一行表示诚挚欢迎,并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李鸿忠高度评价了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他要求全市上下以时代楷模为榜样,把学习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时代楷模精神,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激励党员干部担当奋斗,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无极五测速注册_甘肃省今年高考首日平稳有序 张世珍巡视高考考点
原标题:我省今年高考首日平稳有序 张世珍巡视高考考点 中国甘肃网6月8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苏家英)6月7日是2021年高考首日,全省19.62万名考生奔赴考场,迎接人生大考。副省长、省招委会主任张世珍在甘肃省国家教育考试考务指挥中心视频巡视我省各地考试情况,并于下午前往兰州民族中学、兰州市第二中学考点,对考点周边环境、安保工作、电力保障等情况进行巡视,看望慰问执勤民警和考务工作者,强调要筑牢安全防线,确保2021年高考安全、平稳、有序进行。 今年全省245917人报名参加普通高考,其中参加普通高考统考考生共计196274名。全省共设15个考区、193个考点、6926个考场。据统计,全省涉考工作人员41013名,其中监考教师14050名,备用监考1620名,考务人员7987名,安全员6125名,防疫人员1737名,公安人员4151名,其他后勤保障人员5343名。安排救护车辆193辆,备用隔离考场656个。 今天,在甘肃省国家教育考试考务指挥中心,省招委会各成员单位负责人通过省、市、县三级指挥平台,全程查看了当日各个考区、考点、考场的运行情况。考试结束后省招委会表示,从视频监控和多方反馈来看,我省高考首日平稳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