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请更新您的浏览器!
无极五注册平台_2021年甘肃省科技工作会议召开
2月4日下午,2021年甘肃省科技工作会议召开,甘肃省副省长张世珍出席会议并讲话。据甘肃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张世荣介绍,“十三五”期间,甘肃省科技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增强科技创新有效供给,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持续完善,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记者从会议上获悉,过去五年间,甘肃省科技系统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政策形成新体系。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深入推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不断优化,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框架基本建立。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建立了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推进“三评”改革,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修订科技奖励实施细则,科技奖励政策导向作用凸显。推动《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落实,以后补助等形式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对2480家奖补对象,兑现奖补资金5.3亿元。建设省级科普基地43家,举办系列科普活动。 聚力构筑区域创新高地,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兰白自创区、兰白试验区创新“引擎”作用逐步凸显,兰白自创区2020年生产总值较2018年设立之初增长12.5%,兰白试验区生产总值较2014年设立之初增长76.1%。“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等科研基础设施落地建设。新增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家,总数达到9家。新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家,总数达到10家。新增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总数达到12家。建设中马、中巴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智平台等18家。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6家。张掖市位列全国首批15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获得国家支持资金6亿元。推进省级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新布局建设省实验室(省研究中心)4家,省重点实验室27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3家,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5家,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2家,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2家,形成了覆盖多学科方向和产业技术领域的创新基地体系。 着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1%,比“十二五”末提升4.8个百分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兰白综合性高技术、金昌新材料、酒泉新能源、天水装备制造、定西中医药等产业集群初成规模,有力提振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科技型企业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数从“十二五”末的319家增加到1229家,科技型企业“文祥渔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发展8条措施,编制十大生态产业技术引进指南和信息服务指南。构建“一带五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培育六大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有力支撑打赢脱贫攻坚战。 持续增强科技攻坚能力,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首套国产碳离子治癌设备打破了高端医疗器械国际垄断,进入临床应用。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研制关键部件。离子电推进系统、国家级新品种“阿什旦”牦牛等科研成果具备较强竞争力,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修复保护、文物保护等技术处在全国领跑地位。“青藏高原发现丹尼索瓦古老型智人”研究成果荣登科学杂志2019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实施121项民生科技项目,在社区养老、城镇化建设、人口健康等领域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我省主持和参与完成的2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0名科技工作者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 加快建设科技服务体系,成果转化谱写新篇章。成立省科技投资集团公司、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建成兰州科技大市场,形成紧密协作、互动融通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直通机制,对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的单位进行奖励,累计下达奖励资金2000万元。设立科技创新券,投入资金7855万元,对技术转移服务等进行支持。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与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签订科技金融合作协议,甘肃银行、兰州银行设立了科技支行。修订《甘肃省技术市场条例》,促进技术市场繁荣,“十三五”期间,全省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累计达到924亿元,比“十二五”增长96.1%。 积极构建多元平台载体,人才引育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水平,五年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27项,获资助经费16.7亿元。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布局杰出青年基金、基础研究创新群体,在我省优势领域定向组织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以源头创新项目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274项,资助资金1.1亿元,成为全省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争取科技部“三区”人才科技人员专项资金1.4亿元,选派6474名(次)科技人员到受援县开展科技服务。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4600余人(次)来甘工作。引育举措形成的科技人才增量,对冲了科技人才流失,2019年全省R&D人员达4.6万人,比“十二五”末增长12.9%。 2020年,面对突入起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甘肃省科技厅紧急启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特别专项,安排1000万元科研经费,开展疫情应急防治技术攻关,在“甘肃方剂”研究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甘肃科技力量。实施系列纾困举措,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成本补贴,向8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研发费用补助资金7740万元;推动20家创新创业孵化机构减免租金和孵化服务费554万元;组织申报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50项,获国家支持资金3000万元。在脱贫攻坚领域,覆盖支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示范应用综合集成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引进新品种70多个,推广示范先进实用技术170余项。设立东西部扶贫协作专题,共吸引东部4市支持科技援甘项目44项、资金1.4亿元。遴选首批省级科技特派员359名;与东部省市科技部门联合认定东西部“双地”科技特派员254名。
无极五注册网站_甘肃省商务部门部署春节市场保供
原标题:全省商务部门部署春节市场保供 成效突出企业将优先列入财政资金补贴支持范围 春节临近,全省商务部门结合“2021全国网上年货节”,全面助推我省农产品为主的年货销售,确保春节市场保供不断线,消费开门红。 全省各级商务部门积极动员组织当地有影响力的电商平台、实体企业等全力抓好市场保供,突出米、面、油、肉、蛋、菜、奶、方便食品和口罩、消毒液、一次性手套等居民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物资的线上供应。兰州市依托百合生活网,发挥邮政兰州城关分公司、兰州顺源绿色公司鲜活农产品配送和亚欧商厦、兰州正大卜蜂贸易的骨干作用,做好以生鲜果蔬、美食酒水、年货礼包、品牌小家电、居家百货、粮油调味等商品为主的保供应活动。 各级商务部门针对春节期间群众消费特点和传统消费旺季,结合地域特色、人文特色、民族民俗、传统文化等特色,积极挖掘当地消费潜力。兰州市将开展“三嗨”促销活动,即“居家嗨购”,联合阿里本地生活推进兰州品牌馆开展数字化升级改造,开通“极速开店”免费上线绿色通道,依托亚欧商厦“微商城”设置限时折扣、秒杀、拼团、线上爆品活动;“居家嗨吃”联合“饿了么”与烹饪协会开展“满满E口年味”主题活动,组织40家具有代表性的酒店、餐饮企业共同参与“网上年夜饭”,让消费者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年夜饭盛宴;“居家嗨娱”依托兰州市宣天下电商数字产业园,为“年味儿甘肃”话题征集兰州素材,开展直播带货、线上引流和娱乐活动。 省商务厅对网上年货节期间保障供应、销售年货成效突出的企业,优先列入2022年度省级电子商务专项资金补贴支持范畴。全省各地也分别出台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企业和消费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兰州市将在年货节期间发放可用于报名商户店铺通用的6种平台优惠券。(记者 赵文瑞)
无极五注册平台_中国又创造了一个人类奇迹
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奇迹。她如期兑现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庄严承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数量相当于欧洲总人口的贫困人群摆脱贫困,其中,最近8年达9899万。 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给全人类的减贫事业提供了至少十个启示。 ——精准 脱贫3年多了,75岁的山西岢岚农民刘福有还珍藏着自家的扶贫手册,上面详细记载着贫困数据和帮扶措施。 “这是我家的脱贫史,不能丢。”他说。 在中国,每个贫困户都有这样一本小册子,它展现着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一个创举——“精准扶贫”。 按照新理念的指引,中国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建档立卡,逐户逐人进行贫困分类。 “中国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说。 ——可持续 64岁的闫映山不担心返贫。他将16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黄花,一年稳挣3万元。 闫映山所在的山西大同云州区是黄花种植基地。“不会回到从前了。”他说。 返贫现象是人类反贫困斗争中的一个顽疾。中国探索出可持续的脱贫之路,“小黄花、大产业”式的案例比比皆是。 中国还及时谋划全面脱贫后的衔接战略。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表示,有效衔接,是“可持续”的一个力证。 ——共享 让贫困人口分享发展成果,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议题。 2019年,巴基斯坦正义运动党高级领导人卡西姆·苏里率团考察江西婺源扶贫经验并找到了答案。 那里蓬勃的乡村旅游、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齐备的社会服务,令他印象深刻。 他感叹,共享理念值得世界借鉴。 2016年到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每个贫困县可支配财政扶贫资金年均超3.6亿元。 ——举国行动 2015年11月,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一把手”签署了脱贫攻坚责任书。这是中共十八大后唯一一项由党政“一把手”向中央立下军令状的工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共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全部脱贫是其标志性成果。中共十九大还将“精准脱贫”确定为三大攻坚战之一。 53岁的安徽岳西龙井村党总支书记汪功义,清晰记得四年前全县三级干部决战脱贫攻坚誓师大会的壮观场景。 他说:“为了实现全面脱贫,中国动用了举国之力。” ——目标导向 安徽大别山腹地的毛河村,57岁的徐加来度过了搬入新家后的又一个春节。 去年他家的收入超过2万元。“今年会更好。”徐加来说。 5年前居住在仅有13户人家的高寒山村,徐加来曾哀叹“好日子无门”。 之后,他和村民们搬入山下新居,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立志”脱贫,靠技术含量高的特色种植和护林护路全部脱贫。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中共作出的一以贯之的庄严承诺。 ——系统性 “7年前,我领了1只‘扶贫羊’,现在已增加到60多只了。”安徽利辛县脱贫户周亚军受益于发“羊”财。 他还获得2.5万元补贴改造了房屋,久病的妻子享受“健康扶贫”后看病吃药已不是负担,一双儿女上学费用也被减免了。 “少了任何一项帮扶政策,我就不能脱贫。”周亚军说。 产业帮扶、医疗救助、教育扶贫、易地搬迁、就业培训、社会保障……中国成功构建起系统完备的“零盲区”脱贫战略。 拒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坚持系统施策、标本兼治,中国向全球展示了深刻的脱贫哲学。 ——责任体系 从高层到基层,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政策执行到位,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器”。 一张至今仍在互联网上流传的“五级书记同框”看脱贫的照片,形象地展示着中国强有力的脱贫责任体系。 中国建立了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五级书记抓脱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领导责任体系。 实施精准扶贫后,全国共有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先后奋斗在第一线。 “正是层层压实责任,才啃下了全部脱贫的‘硬骨头’。”山西省临县县委书记张建国说。 ——一类一策 甘肃通渭县黑石头村村民王建忠终于摘掉了“穷帽子”。依托企业在村里发展的育苗基地,他种的3亩金银花一年收入2万元以上。 这是产业带动脱贫无数成功案例中的一个,但是并非所有贫困人口都适合这条路子。 中国采用分类施策的办法,拓宽脱贫路径,设计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脱贫策略。 87岁的山西河曲农民李二不郎曾是黄河纤夫,他通过社会保障兜底,每年领取低保、养老金和高龄补贴等共约9000元,得以脱贫并安享晚年。 “贫困多维性需要治理多元化。”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章文光说。 ——基础设施先行 建造基础设施,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行物质保障。 中国最后一个具备条件通硬化路的建制村——四川布拖县阿布洛哈村现在每天都有客运班车往来。尽管从千年闭塞中被唤醒仅8个月,但这里已是一派生机勃勃。 被认为中国最贫困的地方已经脱贫,崭新的易地扶贫安置小区、宽敞明亮的农村校舍、蜿蜒延伸的山区公路,永久抹去了一个个贫困印记。 仅在2012年至2019年间,中国贫困地区就新改建道路约5.9万公里,“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此外,全国还建成了1100多万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及通达的电网和通讯网。 ——区域协作 100多年前,从闽浙总督调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曾给甘肃定西贴上了“苦甲天下”的标签。 100多年后,水韵榕城结对帮扶旱塬定西。 扶贫车间,香菇大棚。2017年以来,福州先后投入逾11亿元帮扶定西,并派出近600名干部和技术人员,“生根开花”的项目达700多个,惠及贫困人口73万多人次。 脱贫户高吉太说:“穷日子不会再有了!” 中国创造性地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机制,县县都有扶贫点,村村都有工作队,调动起全社会各方力量聚力扶贫。 “富裕地区定向帮助贫困地区,是全国扶贫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之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说。
无极5平台_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甘肃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 推选林铎为代表团团长
原标题: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甘肃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 推选林铎为代表团团长 中国甘肃网3月5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鑫 张富贵)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甘肃代表团今天下午在驻地举行全体会议。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主持会议。 会议推选林铎为甘肃代表团团长;推选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刘昌林为代表团副团长。会议审议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草案;审议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议程草案等;讨论了以甘肃代表团名义提交大会的重点建议;传达了有关会议精神。
无极平台网站_甘肃3年“惩腐打伞”1303起,处理处分4146人
榆中县和平镇党委原书记侯俊健充当黑社会性质组织“保护伞”,为其坐大成势提供帮助和经济支持;兰州市七里河区人民检察院原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屠珠明严重违纪、徇私枉法;武威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原部长刘朔充当恶势力犯罪集团“保护伞”,干预插手司法活动,帮助犯罪分子开脱罪责,3人均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涉嫌违法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起诉……这是甘肃纪检监察网公开通报的几起“惩腐打伞”典型案例。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甘肃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能职责,强化政治担当,紧盯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关系网”,重拳出击,深挖彻查。3年来,全省累计立案审查调查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1303起,处理处分涉及“腐伞渎”问题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4146人,其中厅局级干部3人、县处级干部229人,移送司法155人。 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连续3年将“惩腐打伞”列为正风肃纪反腐的重点,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实行领导班子成员联点包案责任制,统筹调度,高效推进。2020年5月,省纪委监委报请省委对14个市(州)和兰州新区开展“惩腐打伞”专项巡视,压紧压实各级各方责任,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督改问题332个。 “惩腐打伞”工作启动后,为深入摸排线索,实现应查尽查,省纪委监委畅通“信、访、网、电”四位一体信访举报渠道,开展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线索大起底、大排查、大核查。 “我们抽调专业力量,组成专门工作组,对近年来办结的涉黑涉恶案件进行交叉阅卷,深挖疑似问题线索。同时,组织开展了两轮黑恶案件‘过筛’行动,对未发现‘腐伞渎’问题的所有黑恶案件一律上提一级进行评查,确保所有问题线索查清查透。”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有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为推动扫黑除恶“惩腐打伞”撕开口子、揭开盖子、挖出根子,省纪委监委建立纵向一体的工作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统筹调配力量,将办案力量向“惩腐打伞”倾斜,省市县三级联动,同频共振,形成办案合力。建立横向协同联动机制,落实与公安机关问题线索双向移送、集中会商、结果反馈以及“双专班”工作模式,确保“两个一律”“一案三查”要求落到实处。同时,严格落实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倒逼深挖彻查、质量过硬。 针对工作推进中的问题,省纪委监委适时采取调研督导、专项督导、特派督导等措施,靶向施治,精准督导。中央督导组反馈意见后,省纪委监委组建15个专项核查组,在直查直办督导组交办线索的同时,开展点对点督导,督促市州党委政府、纪委监委、职能部门全力落实整改措施。针对个别市州工作进展不力问题,2019年2月和4月,省纪委监委班子成员带队,先后2次开展一对一督导,推动5个市州纪委监委查处人员实现“零突破”。2020年6月,省纪委监委成立4个特派督导组,深入天水、张掖、临夏、嘉峪关、兰州新区对6起重点案件点对点督导,力促“骨头案”“钉子案”突破。 “什么行业黑恶势力猖獗,什么领域群众反映强烈,我们就重点深挖这个行业、这个领域的‘保护伞’。”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着眼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挖出了一批交通运输领域垄断营运、文化旅游领域黄赌毒、建设领域强揽工程、自然资源领域矿霸砂霸、市场监管领域欺行霸市等乱点乱象背后的“保护伞”“关系网”,查处了一批群众身边的涉黑涉恶腐败问题,打掉了一批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村霸,群众拍手叫好。 兰州市查处社会治安、乡村治理、金融放贷、交通运输、市场流通、文化旅游等行业领域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103件156人,市纪委监委督促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落实落细监管责任,发现和解决问题400余个。酒泉市纪委监委聚焦金融、交通、教育、卫健等十大重点行业领域,推动整治套路贷、电信诈骗、制假贩假、无证采伐、医疗乱象等突出问题,共督促主管部门查办各类违法违规案件532件,罚没资金83万元,清退不合理资金3422万元。 典型案例是最好的“教科书”,通报曝光是有力的“杀手锏”。3年来,全省累计通报曝光“惩腐打伞”典型案例113批次、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688人,释放了严查“腐伞渎”问题的强烈信号,形成了强大震慑。 “我们坚持高压震慑与政策感召相结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打消侥幸、放下包袱,相信组织、主动交代,嘉峪关、武威、白银、定西、甘南等市州纪委监委先后发出了敦促涉黑涉恶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限期向组织交代问题的通告,全省主动投案7人。”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有关负责人说。 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惩腐打伞”的同时,甘肃纪检监察机关扎实做好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促进长效常治。对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案件逐案剖析评估,针对突出问题和监管漏洞,通过发送纪律检查建议书、监察建议书、廉政风险提示函等方式,督促相关单位完善市场准入、规范管理、动态监控、日常监督等机制制度,堵塞治理漏洞。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累计发送“两书一函”1496份,已全部完成整改。 白银市纪委监委推动建立《白银市加强河湖管理建立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的实施意见》《白银市非法集资监测预警工作制度》《商品房预售款监管办法》等各类行业乱象治理制度,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得到有效净化。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惩腐打伞’实践经验,建立健全监督长效机制,强化政治监督、日常监督、专项监督、重点监督,持续巩固深化专项斗争成果。”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