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6月14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首席记者 李超)记者从6月13日召开的甘肃省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已成为甘肃省文旅工作新业态和新亮点,甘肃省将打造一批有内涵、有市场的“非遗景区”和特色线路,有力带动“非遗+扶贫”提质增效。
“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非遗+扶贫”是甘肃省文化和旅游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已成为我省文旅工作新业态和新亮点。目前,文旅部、国务院扶贫办支持甘肃省建成2家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省文旅厅、省扶贫办共同认定91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市(州)认定13家,这10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吸纳就业人口47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81户、2246人。
近两年里,甘肃省文旅厅累计组织培训381期,培训人数9738人次,开发非遗文创产品64861个,学员月均收入接近2200元。这充分体现出了文化和旅游“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成效和作用,极大提振了贫困群众的文化自信,增强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为全省脱贫攻坚提供了产业支撑。
打造“非遗景区”带动“非遗+扶贫”提质增效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甘肃省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有58个县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临夏州、甘南州和天祝县“两州一县”纳入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甘肃又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当前全省首要的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就是脱贫攻坚。”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的语气十分坚定:“非遗工作必须服从这个大局、服务这个大局。‘非遗+扶贫’是文化和旅游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度,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认识‘非遗+扶贫’的重要意义,切实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据悉,下一步甘肃省将进一步加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的线上线下展示和销售力度,重点提升工坊产品的美誉度和可见度。同时,还将大力加快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非遗扶贫与“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相结合,与“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相结合,与A级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创建等相结合,与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等相结合,建设一批有内涵、有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和特色线路,有力带动“非遗+扶贫”提质增效。
甘肃非遗人战疫情不缺席
据了解,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甘肃非遗人战疫情不缺席、行动快、有作为。我省各级文旅部门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及时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作了一系列宣传抗击疫情、赞美白衣天使等的小曲、花儿、剪纸、泥塑等非遗作品。传统中医药类非遗保护单位更是发挥医疗优势,加班加点生产药包、药汤,以实际行动参与疫情防控。
疫情形势好转后,甘肃省文旅厅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为510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放补助经费342万元,促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为打赢疫情防控和精准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现场,定西市文旅局、兰州交大驻临夏州传统工艺工作站以及3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相关代表还满怀信心地作了精彩交流发言,讲述了各自在“非遗+扶贫”工作中的感人故事和珍贵经验。他们用最真切的感受和最朴实的语言,赢得了与会者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