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导向——二论坚定不移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
本报评论员
导向是行动的指引、前进的方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国家所需、甘肃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统一起来,坚定不移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导向。
正确处理经济和生态的关系,牢固树立相互依存的导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甘肃地理位置特殊,既是生态脆弱地区,又是生态屏障地区,必须牢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绝不能搞低水平、重复性、粗放式发展。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工艺改进,持续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能耗;要通过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拓展、合理利用环境容量,为布局项目、发展经济提供更大空间。
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的关系,牢固树立相互支撑的导向。速度与质量辩证统一,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很难谈到发展的质量;反之,没有高质量的发展,则速度也难以维系。现在,甘肃正面临双重任务,一是“追赶”,即保持一定经济增速,努力缩小发展差距;二是“转型”,即转变发展方式,厚植发展优势。推动经济行稳致远,必须把速度和质量有机统一起来,要在提质增效的前提下稳定经济增速,以质的大幅提升推动量的有效增长,努力实现增速更增势、量增质更优。
正确处理城市和乡村的关系,牢固树立相互融合的导向。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融合发展、共享成果的共生过程。城市融合发展的龙头在于城市特别是区域中心城市,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加快形成以兰州-白银都市圈为一“核”、陇东南天水都市圈和河西走廊酒嘉都市圈为两个“省域副中心”的城市建设格局,把城市做大做强,有足够能力带动乡村;不断增强县城的产业聚集能力、人口承载能力、就业吸纳能力,着力强化乡镇的产业带动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公共服务功能,把城乡融合发展的连接点建设好。同时,逐步完善各项“入乡”机制,吸引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充分激发农村内生发展动力,走城乡互动融合发展之路。
正确处理内力和外力的关系,牢固树立相互促进的导向。协作联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目前,全国生产力布局、区域产业布局、要素流动趋向正在深刻调整,给我们借助外力创造了更大空间,也为甘肃发展“飞地经济”提供了更大可能。面对“你争我抢”的激烈态势,融入大市场、适应新竞争,必须增强主观能动性,把自力更生、顽强奋斗同向外借力、协作联动结合起来,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积极吸引更多企业落户甘肃,特别是引领型、龙头型、示范型企业,带动我省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牢固树立相互带动的导向。甘肃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归根到底是各市县发展不充分,尤其是县域经济没有发展起来。要重视发挥比较优势,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鼓励各地走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的路子,形成优势互补、整体提升的区域经济布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落实好相关的政策措施,充分激发各自发展的潜能和势能。同时,省会兰州及基础条件较好的市县,要积极发挥好龙头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助推全省经济的发展。
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牢固树立相互贯穿的导向。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甘肃因特殊的地理区位、特殊的发展阶段、特殊的民族宗教状况,面临的安全风险相对较多。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增强风险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强化系统观念,优先考虑安全需要,事前预判安全风险。同时,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来夯实维护安全的基础,努力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安全发展。
奋进新征程,开创新局面。让我们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规律,正确处理“六个关系”、牢固树立“六个导向”,始终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提升发展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甘肃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