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奏响同心筑梦的陇原乐章 ——全省民族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颖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2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与党中央、省委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上下功夫,推动新时代全省民族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 形成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
我省推动省市县三级和重点高校党委普遍建立了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规范市州党委统战工作(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运行的指导意见,建立下级党委向上级党委年度报告民族工作制度,大幅提高省对市州民族工作的考核比重,认真落实统战部统一领导民族事务部门的有关要求,坚持和完善民委委员制,新增11个省委部门和群团组织为省民族工作重点联系单位。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近日,省民委、省人社厅联合印发《甘肃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专业职称评价条件标准》,首次明确少数民族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价条件标准,为更好地促进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这是我省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一项积极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甘肃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宣传教育、创建工作、促进“三交”、政策法规、研究支撑、风险防控、组织领导等7个方面的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建设走到全国前列。同时,《甘肃省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办法(试行)》首次将“是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考察内容,推动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担当作为。
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家现在吃喝不愁了,住上了亮堂堂的房子。家里有400多只羊,年收入也由从前的3000多元到突破20万元。”天祝县抓喜秀龙镇的藏族牧民宋天柱说。
2020年2月28日,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在脱贫攻坚斗争中,我省建立了省级领导包抓贫困县制度,省委主要领导带头包抓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东乡族自治县。研究制定深度贫困地区、“两州一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30多个配套文件,在帮扶政策、资金、力量上向民族地区倾斜。
同时,提高民族地区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及教育、医疗、养老等兜底保障水平,着力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切实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加强驻村帮扶工作力量,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经过不懈努力,全省民族地区19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46.6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眼下,全省各族人民正紧锣密鼓地朝着乡村振兴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前进。白银市乡村振兴局深入民族村走访调研,多方协调资金、项目,重点支持民族乡村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等,助推民族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凉市崆峒区持续加大后续扶持力度,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使民族地区群众收入稳定增加。
凝聚强大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甘肃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省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我省积极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平台,坚持每2年举办一次“石榴杯”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每4年举办一次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3年举办一次“石榴杯”民族书画摄影作品展,每两年组织一次少数民族参观团,每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为推进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省还不断完善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州县“三馆”、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加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花儿”“格萨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木特藏戏”等2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35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入选国家级名录,民族地区1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省级名录。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我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实施“一廊一区一带”行动,出台创建工作测评指标体系和省级示范区示范单位、教育基地命名办法,取得亮眼成绩:民族自治州县和涉藏州县基本实现全国示范区双覆盖;酒泉市成为全省第一个被国家民委命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成为“甘肃品牌”。截至2020年,全省共有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50个、教育基地8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532个、教育基地14个。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新征程上,我省将积极担当、主动作为,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