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网络媒体行”活动走进庆阳市华池县军民大生产纪念馆,重温三八五旅将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壮举,把一个人烟荒芜的大凤川变成了粮食满囤、牛羊满圈的陇上江南。
信步走进军民大生产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纺车、农具等多种军民大生产时期的遗物。展馆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照片和当时的报纸样刊。开荒、防线、插秧、碾磨……当年的劳动场面又重现了出来。
据介绍,1941年到1942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加紧军事围攻和经济封锁,意图困死这里的八路军将士。当时的陕甘宁边区,面临着外援断绝、灾荒严重、脱产人员增加、财政支出急剧增大的严峻考验。面对困难,陕甘宁军民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展开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军民大生产自救活动。1943年4月,三八五旅七七〇团进驻华池县大、小凤川,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屯田政策,在最短的时间内向荒山进军,开辟生产基地,一面保卫边区,一面开展生产运动,创造了陇东“南泥湾”。高涨的生产热情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军民大生产》就从这里诞生并唱响全中国。
军民大生产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它的模式为建设新陇东、新华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华池军民生产的物质成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延安,为巩固陕甘宁边区提供了经济保障。同时,在大生产运动中形成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也成为华池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设家园的不竭动力。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一代代的华池儿女也将秉承光荣传统,继承发扬革命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